志愿夫妻养育流浪儿模式获得民政部重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02:57 新京报 | |||||||||
8月18日,郑州火车站救助管理站,15岁的小周(右一)和另两名求助人员被告知救助车会来接他们。本报记者 高明 摄 在“2号”类家庭,孩子们最喜欢向路爸爸挑战下棋。本报记者 高明 摄 8月17日,在一次关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全国性会议上,一种以“类家庭”为特色的模式得到民政部的重视。 两年来,共有62个流浪孩子生活在郑州的4个“类家庭”中,他们与救助中心招聘的“爸爸、妈妈”共同生活,从最初的相互不适应,到建立感情,学习技能,最终回归社会。
创办者认为,“郑州模式”的精髓在于理念的转变,通过主动救助,流浪儿童和他们的生存发展权利得到了尊重。 “当孩子们第一次开口喊我妈妈,我的心一下子软了。”李颜敏说。 在和5个陌生流浪儿一起生活一个月之后,这位小学老师终于适应了自己的新角色———类家庭中的“母亲”。 2003年8月,她开始和流浪儿在一套房子中共处时,整天提心吊胆,贵重的物品不敢随手放,晚上睡觉将房门紧锁,处处提防。 两年后,已有20多个流浪孩子很自然地喊她和丈夫为“妈妈”和“爸爸”。而在郑州,有62名流浪儿成为“类家庭”中的孩子。 8月17日,在全国救助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现场会上,这种以“类家庭”为特色的流浪儿童救助模式得到了民政部的重视。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说,摸索了五年的“郑州模式”破解了很多救助管理中的难题,在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中具有典型意义,值得全国各地学习借鉴。 “流浪儿童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当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区域办公室顾问邵文红表示,她将把“郑州模式”的经验向全世界推广。 “我想留在这个家” “开始谁愿意放弃正常的家庭生活,和一群流浪儿一起生活啊?”李颜敏说,当初要不是丈夫坚持,她也不会报名去当这个类家庭的“妈妈”。 2003年8月,郑州市救助保护少年儿童中心登报招聘“类家庭”中的专职“父母”,问津者寥寥无几。 “类家庭”与普通家庭不同的是,他们要面对的孩子是身份各异的流浪儿童,相互之间没有血缘关系,甚至之前互不相识,但却要以“父母”和“兄弟姐妹”相称,在一套房子里生活。 “看到类家庭的模式,我非常感兴趣,我喜欢研究教育问题,这个工作也很有社会意义。”32岁的路金伟最终说服了妻子李颜敏和他一起参与了“类家庭”。 路金伟毕业于河南大学,当时他与李颜敏在郑州一家小学当老师,生有一个女儿,一所三口生活平静而美满。 2003年8月进入“2号”类家庭开始,他们辞去了收入比现在高出一半的工作,将女儿放到了父母家托养,全身心地充当起了5个陌生流浪儿的父母来。 “那些孩子个个脾气古怪,不少孩子还有打架、说谎的恶习。”李颜敏最初很不习惯。 他们经常忘了锁门,不知道关灯,没有洗脸洗手的习惯,而且,他们也不愿意主动喊路金伟和李颜敏“爸爸”、“妈妈”。 “得把家长‘扮演’得像一些”,夫妻两人以这样的理由坚持了下去。 一个月后,孩子们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8月17日下午5点,记者敲开了苗圃社区23号楼一套三室一厅的大门。 开门的是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见是陌生人,小男孩大声喊叫起来:“爸爸,有人来了———” 屋子里很整洁,客厅中央挂着一张花环拼成的“家”字格外引人注意。路金伟正和孩子们下五子棋,李颜敏在厨房忙着做饭。 李颜敏笑着说,今天上楼的时候,孩子们闻到楼道里一股香香的烩面味,都嚷着要吃面,但做面她并不拿手,弄了半天也没把面捏顺。 路金伟说,每月救助中心会给类家庭免费送来米、面、油,孩子的穿衣也由中心包了,他和妻子操心的是如何用规定的菜金让孩子们吃好。 “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地方,口味也不一样,把他们的胃口调理好是个问题。”李颜敏说。 经过两年的变迁,这个家庭里仍旧住着5个流浪儿,现在是三个男孩两个女孩。“比在家好。”14岁的向巾倩下棋累了,躺在自己房间的床上玩起了布娃娃。 向巾倩的母亲去世后,她被父亲遗弃在了成都。李颜敏说,这个孩子辗转来到郑州市救助保护少年儿童中心后,一直低着头不说话。但在类家庭生活了不到半年,她成了家里最开朗、最爱笑的孩子。 2004年底,在一份问卷调查上,向巾倩写下“我想留在这个家”。 稳定率八成以上 张明锁,郑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流浪少年儿童预防、救助与回归》项目负责人,是创办郑州“类家庭”模式的发起人之一。 在实践中,怎样妥善安排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归且有多次流浪经历的少年儿童,是张明锁在研究救助与保护流浪少年儿童工作中最头疼的问题。 “将他们送到儿童福利院去吧,但那里生活的孩子基本都是残疾儿童,活泼好动的流浪儿童与他们很难融在一起。如果让好心人收养了他们,年龄小的比较容易接受养父母,但10岁以上的孩子则很难,他们大多习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接受管教。” 张明锁说,最重要的是,不少流浪儿已染上了喝酒、打架、偷窃等坏毛病,如果被收养的流浪儿对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害时,按照法律,他们的养父母都应承担责任。 而让这些无家可归的流浪儿长期生活在中心也不可行,郑州市救助保护少年儿童中心负责人表示,中心的工作重点是暂时性地救助与保护流浪儿,而不是一个寄养和教育机构,而且,让流浪儿长期处于“临时性”的环境中,也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2003年8月,张明锁与中心负责人多次讨论后,决定尝试一种新的方式———在社区建立一个集寄养、看护、教育于一体的家庭,通过营造完全类似于正常家庭的生活氛围,让那些屡送屡返的流浪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为今后重返家庭、融入主流社会做准备。 郑州市救助保护少年儿童中心人员介绍说,目前郑州市共开办了4个类家庭。 自2003年8月至2005年2月,“类家庭”共接收过62名流浪儿,已护送返乡的有45名,中心对从类家庭回乡的儿童全部进行了回访,稳定率高达84%. 相关专题:新京报-核心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