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京报-核心报道专题 > 正文

教师自费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 负债累累仍不放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7日03:18 新京报

  

教师自费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负债累累仍不放弃
郑州市黄河路第一小学响应王文胜(戴眼镜者)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呼吁,学生向他捐赠旧教科书。户志强 摄

  □本报记者 吴学军 北京报道

  书也有生命

  新京报:8年对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呼吁,有没有最新进展?

  王文胜(以下简称王):前几天我在郑州,在河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看到了省领导的批示。批示为:教科书循环使用建议很好。教育厅、省出版集团认真研究、制定办法。

  新京报:那说明你的呼吁和奔波,还是有效果的。有什么感受?

  王:我很平静。据我所知,这不是省里第一次批示,不过这一次批示级别比较高。

  新京报:那你应该有信心埃

  王:是啊,我已经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大环境现在变得越来越好。我想作为学校,响应

节约型社会的最有效办法是循环使用教科书。我说书也有生命,国外,一本教科书可以用七八年,我们就用一学期,太可惜了。

  新京报:循环使用教科书,这个想法最早是怎么来的?

  王:我在河南教育学院读书时,学的是地理教育专业。激发了我对环保的更多认识。从现实的角度说,我读小学时,书本几毛钱一本,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书费一路飙升。这样问题就来了,学生面临失学威胁。我看到身边就有这样的情况,学生从初一升到初二,人数可能从80人降到40人,所以我心急埃

  新京报:你认为循环使用教科书,学生可以节约上学成本?

  王:是埃当时一三轮车的书要一两万块钱,你想想,一个农民一年收入千把块,这对一个农村家庭意味着什么?拿美术书来说,每周两个课时,一学期如果是18周,那就用36个课时。这些书需要每一年级学生都买吗?现实摆在那里,一些课本使用率非常低。

  孩子们哭着对我说,“我不捡了”

  新京报:有了这样的想法,你是不是迫切想实施?

  王:其实,读书时还没想到循环使用教科书,这个想法是在后来的工作中领悟到的,时间是1998年春。

  新京报: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

  王:1997年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小学教书。学校门口有个垃圾堆,碰上刮风,废纸被吹得乱飞。我就发动我班上的学生捡废纸。

  新京报:捡废纸怎么跟教科书循环使用挂钩的?

  王:在常人眼里,用过的教科书也是废纸埃废纸都能当资源回收,教科书更可以通过循环使用发挥最大的价值。我给你算一笔账,如果一本书重100克,定价5元,卖废纸只能卖1毛,但循环使用的话,就能发挥5元钱的价值,是卖废纸的50倍。

  新京报:那最初你让学生捡废纸,主要是想达到什么效果?

  王:我主要的想法是,让大家珍惜身边的环境。那个时候,废纸卖两分钱一斤,一学期学生可以捡七八编织袋,一袋十多斤,也就卖个块把钱。

  新京报:卖废纸的钱,怎么花?

  王:(笑)块把钱能干什么?我就叫学生去买雪糕,大家排好队,每人一根。那个时候,雪糕几分钱一根。

  新京报:你这么做,应该算是学校的一个另类老师?

  王:呵呵,议论很快来了,说我来这个学校不是教书的。学生出去捡废纸,被其他班学生嘲笑,说是捡破烂的。学生就哭着对我说,老师,我不捡了。我也知道,这肯定不如搞分数教育来得名利双收。

  新京报:那你为何没放弃?

  王:我喜欢下围棋,别人的议论把我围在其中,我就要寻找突破口。我就想,要从根源上为自己的行为寻找支撑点。于是,我就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从理论上,呼吁加强废纸管理,建设绿色校园。

  新京报:你的理论思考,起作用了吗?

  王:哪有这么容易?虽然没有推广开来,但我依然要求自己的学生坚持下去。

  循环使用教科书能根治乱收费

  新京报:你觉得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循环使用教科书?

  王:有一次,我跟一个老师开玩笑说,开学第一天,学生到学校后的第一件事是什么,那位老师回答是向老师问好,我的回答是缴费。作为老师,你不能去想给学生省钱的办法,而应该去想收费的办法。这样领导才会满意。

  新京报:照你的理解,循环使用教科书,是不是让学校失去了收费的一个渠道?

  王:是,因为教科书费用长期以来是学生的很大成本。其实,循环使用教科书,实现的远不是一本旧书的价值,往深处想,我觉得可以达到根治教育乱收费的目的,同时向义务教育全免费迈进一大步。

  新京报:和义务教育有什么关系?

  王:我认为中国义务教育的前景应该是全免费教育。要实现全免费教育,那就必须循环使用教科书,不然政府的成本势必会增加。其实,教科书循环使用和全免费义务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的。

  新京报:从现实来看,当前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困难在哪里?

  王:最大的困难可能是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正如前面说到的,让一些人失去了隐性乱收费的渠道。当然,还有一些技术性的障碍。譬如,书本的内容可能会过时,那是不适合循环使用的。另外,需要一些硬件配套建设,比如建立专门的图书室保管教科书,这些现在都是缺乏的。

  新京报:现阶段来看,怎样才能尽量实施这个想法?

  王:现在国家为贫困生提供免费教科书,这些书都是花纳税人的钱,应该首先推行循环使用。另外,山东也在搞试点。我觉得,政府应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新京报:你刚才说,教科书循环使用可以解决贫困生负担问题,那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是不是不存在这个问题?

  王:国外发达国家循环使用教科书推广很好,我们国力还不强,为何不能学学?

  巡回演讲,就是烧钱运动

  新京报:你只是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你这些想法,实施起来是不是有难度?

  王:1998年春天,我想到教科书循环使用时,那个感觉,只能用欣喜若狂形容。我就给很多领导写信,一封不行,两封,三封……我想,能让当官的知道,这事就能成了嘛。

  新京报:有回音吗?

  王:石沉海底。但是,我的心开始不安分了。到了1998年底,我越发觉得这个想法有价值,就猛找记者。虽然被赶了好多次,但没有灰心。1999年暑假时,我的关于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文章在征文中得了二等奖。我收到信说,如果要证书,要编入图书,还有去参加2000年素质教育研讨会,全部费用加起来大概3000元。我想机会来了,我得把讲台搬到北京去。

  新京报:你当时一年工资有多少?

  王:两千多。

  新京报:这一次你花了一年多的工资。

  王:我认为是值得的,现在也不后悔。我在会上把自己的声音传达了出去,而且认识了伯乐———北师大的李燕杰教授,他非常支持我的想法。从北京回来,我捧着奖杯、证书,可没人在意。这个时候有种透心凉的感觉。

  新京报:感到很灰心?

  王:十分懊恼。问题还摆在那里,并不是我一个乡村教师能跨过去的,需要政府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新京报:那你怎么办呢?

  王:2000年底,我就下决心要向社会宣讲我的想法,所以我想到了巡回演讲。

  新京报:离开学校,那你的课怎么办?

  王:教科书循环使用,我希望能切切实实落到实处,不宣传是不行的。激情和热情让我走下去。可能你会觉得有点狂,但我想,不就是出趟远门吗,难道会饿死?说实话,当时学校拖欠工资也很厉害,一年见不到工资。

  新京报:在外地演讲,对方的态度怎么样?

  王:有拒绝的,说我这是瞎胡闹,但更多的是支持。一旦上了讲台,我就兴奋了。

  新京报:你到了地方,怎么和演讲地点联系?

  王:我一般先找地方的团委,有时也找地方环保志愿者,通过他们联系演讲的地方。有时,我就拿着介绍信,或者媒体对我的报道,给对方看,让他们信任我,并让我演讲。

  新京报:费用怎么解决?

  王:在外面作巡回演讲,就是烧钱运动。我把自己家的房子抵押了,向信用社借了一万五千元。本来就是农村出来的孩子,还怕苦吗?

  新京报:作了200多场演讲,感觉怎么样?

  王:很兴奋,但也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毕竟我的想法还是从纸上到纸上,现实该怎样还是怎样。

  专利就是我手中的宝贝

  新京报:那后来你怎么办?

  王:我要落到实处埃2002年,我向县里申请成立课题组,立项对循环使用教科书进行可行性研究。

  新京报:那你就有了一个学术平台了。

  王:(苦笑)这是一个零经费的课题组。

  新京报:你的试点工作做得怎么样了?

  王:从2002年开始,我就开始一些零碎的试验工作。譬如,我们用新练习本从老生那里换取教科书,留在学校,作为新生的教科书。学生们还是乐意接受的。

  新京报:听说为了教科书循环使用这事,你还专门申请了专利?

  王:对。我靠什么还债,专利就是我手中的宝贝。(笑)我为循环使用的教科书设计了一个封面,申请了专利。

  新京报:你设计的封面是什么样的?

  王:就是在封面上标明“循环使用”四个字。

  新京报:即使不标明这四个字,书也能循环使用埃

  王:如果我不申请,那就不会引起社会足够重视。这证明我们国家对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探索到达了一定高度。

  新京报:目前有没有人使用你的专利?

  王:还没有。我申请专利花了近千元,每年得交900元年审费。

  这是一个永不失业的工作

  新京报:八年来,你把很大精力投入到宣讲和实践中,是不是背离了教师的职责?

  王:我一直觉得自己在教书育人,我做这件事,立足点就是自己是一位教师,一位敢说真话的老师,我的工作从来没有离开学生。

  新京报:学校有没有意见?

  王:意见很大。作为我这样的老师,在学校里是不受欢迎的。我已经换过工作单位了。

  新京报:家人不反对吗?

  王:他们现实得很。刚开始,我对他们报喜不报忧。后来不行了,我母亲说,这些证书、文章有什么用,能换钱吗?

  新京报:那你怎么解释?

  王:在这方面,我可能有点家长作风。一般来说,家里我说了算。

  新京报:你现在还欠多少债?

  王:几万块吧,钱慢慢还就是了。

  新京报:现在已有媒体称你为“环保狂人”,你对这个称呼怎么看?

  王:很满意这个称号。狂,有力挽狂澜的意思。给别人威慑力,这样,别人就不会瞧不起我的想法。

  新京报:接下来,还会继续你的宣讲和实践吗?

  王:这是一个永不失业的工作,虽然没有工资。

  新京报:你这么做,孩子对你怎么看?

  王:他们可能对我做的事情感到不理解,但我觉得自己是孩子的榜样。

  ■对话人物

  王文胜,36岁,河南省获嘉县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致力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达8年之久,被人称作“环保狂人”。他一度抵押了自家的房子,背上数万元的债务,自费走遍全国10多个省和直辖市,做了200多场关于环保教育的演讲。如今,山东、

福建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试行教科书循环使用,他依旧在不遗余力地奔走呐喊。

  相关专题:新京报-核心报道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