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博士生孟懿自杀与教育的终极价值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22:18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 |||||||||
作者:朱达志 8月20日,年仅26岁的衡阳籍博士生孟懿,在其就读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跳楼身亡。孟懿“毫无征兆”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什么也没带走,却给他的父母、亲人、导师和湖南老乡们,留下了无尽的痛惜和喟叹(9月12日《潇湘晨报》)。
其实,自今年2月起,包括孟懿在内,我国已先后发生了4起博士生自杀的悲剧事件。这些智商超群、勤奋好学的“有为青年”,其情商、意志力和责任心,竟如此低下和薄弱,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逝者已已,我不忍给予孟懿太多的责怪,但一个在读博士生本应是理性、豁达、负责任、情知和谐的精英之士,可面对工作、学习和生活,其意志与精神的防线怎会如此不堪一击?对生他养他的父母和重金培育他的国家怎会如此决绝? 教育本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现代教育不仅要培养富有智慧的人,还要培养情感健康的人。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满足学生适应自身发展的认知需要,还要满足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需求。但反观我们当下的学校教育——包括中小学和大学及研究生培养机构,仍存在着重认知能力的培养、轻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发展,重智轻德、忽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等弊端。换言之,我们的学校教育十分缺乏对“情知教育”的开发,只是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甚至片面追求升学率当作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忽视了对陶冶情感、培养意志、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些更为重要的教育目标的追求。 博士生孟懿的自杀,让我们再一次地思索——“教育的终极价值究竟是什么”这一现代教育的根本性问题。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