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短信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iAsk.com)
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被消费的怀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12:13 南方周末

  □本报记者 李宏宇

  中国的电影创作者们从未停止将目光与思考投射到过去的岁月。1980年代初的“伤痕电影”、1990年代中的 “反思电影”都是时下这一拨电影作者的前辈。前者如《巴山夜雨》、《泪痕》、《牧马人》、《天云山传奇》,今天看来, 它们的主旋律色彩特别显眼,站在对“文革”的主流认识上描述“文革”经验,如导演章明所言:“人伦情感的悲欢离合的
起 因变成了‘反右’和‘文化大革命’的背景,把对人性的揭示演变成了对人品的控诉。”后者可以数出《蓝风筝》、《活着》 和《霸王别姬》,它们演绎大时代底下的小人物,与片中人物一样,这些影片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麻烦:除了《霸王别姬》从 戛纳回来后终于在内地公映,另两部都只能在数年之后借技术进步,以影碟的方式获得大众传播。

  在中国电影百年的时辰,《孔雀》开路,筹划中的《刺青时代》压阵,曾被命名为“第六代”的导演们,以及比他们 更年轻的电影人,开始了第三次集体怀旧。

  现在,“怀旧”已具备了被消费的可能。从前那些电影里关于过去的生活细节,多是令人痛苦或悲愤,人们为从那里 活了过来,既庆幸又悲凉;今天这些电影里,大家至多对20多年前反感喇叭裤迪斯科的旧审美观感到可笑,而物质上贫乏但 心灵安静的生活,甚至会让人们心生温暖和怀恋。譬如《电影往事》里你并不会因时代而生出任何痛苦,导演只是希望唤起观 众对电影的感情。

  尽管“怀旧”可以消费,但电影却很穷(导演不一定很穷)。王小帅13年前就想拍这么一部电影,只是如今才有了 足够的钱;张杨的状况也非常类似。李樯几年前写《孔雀》时手里其实有三个故事,之所以选了《孔雀》,是觉得与观众的共 性多些,可能更容易找到资金。

  对这些创作者立场明显、至少不以商业为主要诉求的作品而言,寻找投资是苦差事。而要拍怀旧,在选景方面就要比 当下题材花更多的钱,服装、美术、道具也更贵。国外片商或电影基金在其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荷兰的弗迪西摩公司代 理了《青红》与《电影往事》的销售,而因为与张杨良好的合作历史,它在更早期就介入了《向日葵》;《红颜》得到了法国 南方基金,另一部分预算来自曾经投资王超两部影片的国内制片人。

  电影多了一些自由,但与同样追究往事的文字创作者相比,电影人显然很谨慎,甚至比当年的张艺谋、陈凯歌们更谨 慎。除了《向日葵》对政治意义的时代背景有些许直接的表述,另几部电影都采取了避让的姿势。《孔雀》刻意避免了一切政 治符号,《看上去很美》更彻底——努力地抹除掉原著小说中清晰的时间设定,连服装都是虚构的,只能看出绝非今日,在八 一电影厂里搭建的大红柱子雕梁画栋的幼儿园,也无法确定是否真的存在过。

  受到“让观众看见”的愿望驱动,导演们在成长。张杨的观点或可以作为一种代表:“在一个国家生存,是逃脱不了 限制的,法斯宾德也郁闷。虽然有限制,但并不是就不能拍戏了。真正去触碰限制的作品其实也是简单化的;不能触碰一些领 域,反而恰恰让你把精力更好地投注到人的身上。”

  张杨对自己追忆往事的解释是“思考自己是怎样成长到了现在这个样子”,这与贾樟柯的表述有些不谋而合:“不知 道自己是怎样走过来的,也就没有去处。”从这一点来看,这些电影的效果恐怕并不比“伤痕电影”更理想:它们无法直接触 动人们对“来处”的思考,时代的感受与具体的细节,毕竟还是隔着靴子挠痒。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