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萧山百岁老人长寿秘诀:满足粗茶淡饭且随遇而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9日19:16 观察与思考

  -张敏杰

  百岁老人是一部见证社会沧桑的活“历史”,他们人数的多寡和变动折射着社会的进步程度。“萧山百岁老人调查”旨在对萧山的百岁老人进行历史和现状的调查,调查对象为全部在世的百岁老人。经过艰辛周密地调查,最终确定杭州市萧山地区的在世百岁老人有32名,去世百岁老人为127人。

  此次调查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获得了大量准确和有价值的数据资料,为深入研究高龄老人问题与健康长寿状况,填补了有关数据的空白。

  百岁老人的增长态势

  萧山百岁老人的主体是一个介于100—105岁之间年龄的高龄老人群体。如果以在世百岁及以上的老人为对象统计,则到2004年8月止,全部在世的32名百岁老人的平均年龄为102.09岁。但据1987年编印的《萧山人口与计划生育简志》记载,“从目前发现的历史资料看,萧山地区寿命最长者为螺山乡新发村农民王纪昌,他1821年生,16岁出家为僧,卒于1939年,享年118岁。”

  众所周知,解放前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是很低的,“人生七十古来稀”是当时民众寿命的真实写照。因此,这位卒于1939年的僧人王纪昌可能是建国前有记录的绝无仅有的萧山百岁老人。

  萧山百岁老人的持续增长,一方面是与浙江省百岁老人的增加趋势相同步,另一方面,与其他地区比较,萧山百岁老人的增加又呈较高的水平。

  据浙江省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53年,浙江全省的百岁老人只有5人,其中女性2人;到了1964年,浙江的百岁老人只剩下了2名,并且都是女性;到1990年,浙江百岁老人首次突破百人大关,达到171人,其中女性131人;而到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000年,浙江省的总人口为4593万人,是1953年人口的2倍多;但百岁老人人数却达到了459人,是1953年的90多倍,其中女性362人。从1990年到2000年,在过去的10年里,浙江省的百岁老人增加了近1.7倍。萧山百岁老人的增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浙江省百岁老人不断上升的趋势。

  据《萧山市志》统计,1990年1月至2001年3月期间,萧山区共有94名百岁老人去世。此外,2001年3月至2003年10月,萧山又有36名百岁老人去世。在这13年间,萧山共有过173名百岁老人,其中包括健在的43名百岁老人。

  本次调查显示,至2004年8月底萧山有在世百岁老人32人,1984-2003年期间去世的百岁老人有127名(为实际调查人数,其中已经去世且其家人已经搬迁者8人未被统计)。在世百岁老人的数量,与同期去世百岁老人的人数有直接关系。即百岁老人是一个动态变动着的高龄人口群体,在某一年份或某一月份去世的百岁老人的数量直接影响到在世百岁老人的数量。

  由于“百岁老人的年龄别死亡率是极高的,年龄每增加一岁,人数将减少40%左右,因而百岁老人集中在100岁或101岁。100岁的百岁老人占百岁老人总数的40.3%,而101岁的只占25.9%,105岁的百岁老人仅占3.3%。”百岁后极高的年龄别死亡率使百岁老人金字塔呈现出底部庞大、顶部狭小之状,年龄每增加一岁,人数将减少36%到41%。所以,本次调查的萧山在世百岁老人人数是32名,虽然比较2003年10月在世老人43名而言是减少了,但此阶段在世百岁老人数的相对减少是阶段性的,是百岁老人数量绝对增长趋势下的阶段性的相对减少。

  百岁老人的文化与职业

  萧山的百岁老人以文盲为主。88.7%的百岁老人从未上过学,6.3%的老人曾受过1-2年不等的教育,1.8%的老人曾受过2-5年教育,受过5年及以上教育的百岁老人仅占3.0%。

  总体上看,城镇百岁老人的教育状况好于农村:前者有25.0%上过学,后者只有15.89%上过学。男性百岁老人的教育状况远好于女性,半数以上曾上过学,占全部男性百岁老人的60.87%。百岁老人中的女性只有2.94%上过学,平均仅受过0.75年的教育。

  百岁老人的文盲率如此高,而且性别之间差距如此悬殊,这是因为这些百岁老人绝大多数都出生于农村,他们的童年及成长是在贫困落后封建的旧中国度过的,所以很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特别是旧中国存在严重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使女性百岁老人的文化水平更低。

  除却教育因素,在萧山的百岁老人中,60岁以前从事家务劳动和农业者占了多数。其中34%以上的百岁老人60岁前主要从事农林牧副渔业,45.3%从事家务劳动。女性所从事的职业相对多样,商业或服务业及专业技术、行政管理占一定比例,但从事农业的比例明显低于男性。

  萧山百岁老人在60岁以前从事职业情况反映了不同性别的体质差别和传统性别劳动分工,即男性以农业劳动为主,女性以家务劳动为主。由于在45年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数量少,而农村基本上仍属于传统的农业社会,这是居住城镇萧山百岁老人少的主要原因,但城镇百岁老人的职业相对多样;农村百岁老人基本上从事农业劳动和家务劳动,这主要是中国城乡经济活动性质不同的结果。

  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中的浙江省百岁老人调查数据,当时全省有百岁老人170人,他们在“退休或不再劳动以前,从事农耕生产的有63人,占37.1%;长期操持家务的有73人,占42.9%。”与此相比较,则此次调查中发现,萧山百岁老人在60岁前从事农耕者的人数略有减少,但操持家务者的人数则稍有增加。

  百岁老人的生活与养老状况

  据调查显示,萧山百岁老人中,有占全部被调查对象总数95.6%的老人与家人一起居住,独居的为6人,占3.8%,住养老院的仅有1人,占0.6%。目前在世的32名百岁老人中,除1名男性老人独居外,其余人都与家人住在一起。

  百岁老人以家庭为主的居住方式,既有利于他们获得经济帮助和生活照料,也利于他们消除孤独感,获得精神慰藉。这些百岁老人的性格也都非常乐观、豁达。他们并没有因为生命已接近终点而有明显的心理恐惧感和精神紧张感。

  当然,百岁老人的养老问题亦值得关注。虽然此次调查没有询问老人是否有足够的生活来源,但萧山百岁老人的经济供养具有以下特征:自我养老型(依靠退休金作为第一生活来源)、家庭养老型和社会养老型。

  其中家庭养老在百岁老人养老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占85%的百岁老人依靠子女、孙子女及其他亲戚提供养老的基本保障,只有8.2%依靠社会养老,另有6.9%的百岁老人是自我养老。同时,百岁老人的子女或已谢世,或年事已高,所以接受隔代供养的情况也比较突出。

  健康同样是百岁老人的重大问题。现在,萧山32名在世百岁老人中有少数人存在眼睛迷蒙,耳朵失聪等功能性障碍,大部分都身体状况良好,日常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神智清醒。虽然百岁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概率随年龄的提高与健康水平的逐步下降而明显上升,但萧山百岁老人的健康与生活状况总体上仍处于比较理想的状态。

  在调查中,调查员根据调查培训中关于老人健康状态的观察评估标准,发现全部被访的百岁老人中,除有6.3%的老人处于体弱、卧床状态,需他人服侍、照顾以外,有53.1%的老人无明显疾病显示。只有个别百岁老人患有明显的高血压、

糖尿病、支气管炎、青光眼、脑血管病等,但患病人数比率极低。

  当然,如果遇到病痛时,萧山百岁老人的医疗资源需求基本上能够得到满足。从医疗照料情况看,除有1名独居老人在得病时曾经历过无人照料的处境外,其余百岁老人都得到子女、孙子女及他们的配偶的照料。

  老有所乐的状况和长寿模式

  百岁老人已经脱离了生产领域,他们的社会交往范围和频率也已经极大地缩小,但生活中却充满了闲暇时间。他们的闲暇时间是如何度过的呢?

  通过对32名在世百岁老人的直接了解和间接了解,他们日常的大部分时间是坐在家里,或在家里走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有近半数的百岁老人仍能在家庭里从事简单家务。只有个别的百岁老人有一些种花养鸟、打牌或打

麻将、看电视广播或阅读书报的闲暇兴致。这是和百岁老人本身身体状况、文化素质以及社会环境条件所决定的。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个人长寿和百岁老人生活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他们的长寿有以下几种因素:

  1、 遗传因素:目前的多数百岁老人得益于家族的长寿史。

  2、 环境因素:优良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条件、历史环境、社会氛围和代际关系,是蕴育百岁老人的基本条件。

  3、个性因素:许多百岁老人具有脾气温和、性格随和、心胸开阔、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个性特征。

  4、行为因素:因为各种原因,这些百岁老人长期的、从不间断的劳动发挥了延缓衰老、青春长驻的功能。

  5、营养因素:饮食以谷物与杂粮为主,并且多食蔬菜等食物,粗茶淡饭亦无妨。

  6、生活满足度:中国文化中“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生活取向,在一定意义上与人的长寿有很大联系。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百岁老人是一个以女性、丧偶者、文盲为主的群体,乐观向上、豁达开朗是共同的性格特征。多数百岁老人在经济活动年龄时从事农业或家务劳动,没有退休金,只能依靠家庭进行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中国百岁老人相对比较健康,患病率较低,多数认为自己身体较好或一般,对自己的生活比较满意,但有相当比例需要他人提供部分帮助或全部日常生活帮助。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到来,百岁老人数量将会大量增加。如何解决百岁老人的养老问题,特别是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