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瞭望东方周刊专题 > 正文

对话重庆市长王鸿举:最担心三农教育生态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15:46 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杨维成、聂晓阳/重庆报道

  王鸿举简历

  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重庆市市长,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1945年10月生,重庆渝中区人。1968年9月四川大学数学系毕业。先后任中共彭水县委书记、涪陵地区行署专员、涪陵地委书记、中共四川省涪陵市委书记等职。1997年6月当选第一届重庆市委副书记、重庆市副市长。2002年10月任重庆市代理市长。2003年1月在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重庆市市长。-

  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他从不掩饰自己对重庆的热爱;作为主政一方的省部级高官,他也并不隐瞒自己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他说:“至今我仍然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周我都会用一个半天和我的家人,包括我的小孙子一起上街,一起到书店,到菜市场。”

  他说,他在业余时间最愿意做的是“家务”,而且每次出差回来都要给孙女带礼物,“不然孙女不让我抱。”

  在接受我们采访时,王鸿举表示:我希望问题能够提得更刁钻一些,如果你的问题难倒我,我就可以静下来好好地想一想,今后怎么做这方面的工作。

  王鸿举第一次使用权力解决的是一个“夫妻问题”。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矿山工作,当时一个房间要住20多名矿工,工人们的妻子来探亲时,蚊帐放下来就是个小家。王鸿举由矿工升为股长后,就找到矿长商量,在矿里的招待所辟出探亲房,让矿工和妻子有了单独相聚的空间。

  他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但普通话说得很好,一点也听不出口音。他说,他相信自己说的每一句话,他的话“一是一、二是二”。

  重庆已经不够格叫“雾都”了

  《瞭望东方周刊》:在工业化初期的伦敦和现在的重庆,都有一个别称:“雾都”,就是大气污染的问题。有人说大气污染已经影响到重庆的招商引资。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重庆能不能甩掉“雾都”的帽子?

  王鸿举:今天上午和美国老兵在一起,我们还说到这个事情。1938年到1943年,日本飞机共出动9500多架次轰炸重庆,但因为有雾,飞机常常误投或者不能起飞,“雾都”这个帽子对我们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那时重庆每年有雾的天数是110多天,现在只有50多天了,减少了一半。所以我说这顶帽子如果真要叫“雾都”的话,我看我们已经不够格了。

  不过,我们现在还是一个多雾的城市,还面临很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全国47个重点环保城市空气质量评比中,重庆位居空气污染综合指数的全国第二,这让我寝食难安。这有自然和历史条件的问题,也有我们工作的问题。重庆是全国大气扩散条件最不好的特大型城市,年均风速仅每秒1.7米。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庆由于历史原因沿主城两江布局了大量重污染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大。此外,重庆本地燃煤含硫量高,因而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污染较重。

  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先后开展了烟尘控制区建设、严格机动车尾气污染、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和净空工程,控制扬尘污染,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实施主城区“蓝天行动”,关闭了29家污染严重的企业,使空气质量逐年好转。今年截止到目前,主城区空气质量满足良好天数的比例达到了80%,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0多个百分点,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下降了25%。

  三峡移民2008年提前搬迁安置完

  《瞭望东方周刊》:三峡工程是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惟一一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方面有着巨大的综合效益。同时三峡工程淹没损失也十分巨大,仅重庆库区就有两座城市、八座县城和100余个集镇需要搬迁建设,需要动迁安置的移民达百万之多,你能介绍一下移民的进展情况吗?

  王鸿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帮助下,重庆库区一、二期移民任务己顺利完成,三期移民决战决胜在望。要说搬得出,我们有充分的自信。现在已经搬了80多万,可能最后需要搬迁的总数将会达到107万。现在的主攻任务已经不是搬迁本身,而是我们在实践当中看到,应该将主要着力点放在如何使移民富裕起来。我们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在已经搬迁的80多万人当中,向长江沿岸、向东部地区迁移的有12万,这是大数。大量的人仍然留在库区、留在重庆。前些年,我们比较多的精力确实主要放在动员移民,和为他们的新居所在的新城市搞基础设施方面。现在,我们重点考虑的是如何能够使他们的生活质量一年比一年提高,如何发展这个地方的产业等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都说移民是天下第一难的事情,是对执政能力、干群关系和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巨大挑战,你怎么看这一问题?

  王鸿举:我认为有两条非常重要。一是群众的根本利益。人往高处走。如果对移民不是伤害了他的利益,而是改善了他的生产生活条件,让他看到今后的生活有希望,那这个工作就好做,反之就做不下去。不要说移民100万,就是移一万也办不到。第二,就是我们的政治制度。我们有比较强的动员能力,而且讲干部带头,党员团员带头,这点在移民这个问题上真正发挥了作用。

  三峡移民工作1985年开始试点,然后1992年正式启动,到现在可以说进展顺利。把107万人搬迁安置完,这个任务原计划是2009年完成,现在看来可以提前一年,也就是2008年就可以完成,早完成可以早见效嘛。

  “三农”、教育、生态环境问题最焦心

  《瞭望东方周刊》:重庆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直辖市,它的农业人口比城市人口还多,管理这样一个城市你感到最头疼的是什么?

  王鸿举:从我的工作对象来说,最挂心的就是“三农”问题。不仅仅是农民收入连年有所增长的问题,这点我们已经做到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收入增长不慢于城镇居民,就是说不让收入差距继续扩大,而是增幅大体相当。

  另外我感到很焦急的是教育。现在很多问题有工作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但最终解决问题要靠教育。不但是提高对群众的教育,也提高对干部的教育。如果不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干部在观念上不提高,怎么会不出现一招商就吃亏、一招商就搞腐败、一招商就污染环境等问题呢?

  此外,应该看到在很多物质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经缩小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我觉得我们和发达国家距离还比较遥远,这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应该说,这三个问题的解决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但是我对前途有信心。

  《瞭望东方周刊》:有人担心重庆城乡发展的均衡问题,说不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你怎么看待大城市和大农村的协调发展问题?

  王鸿举:这实际上是一个如何统筹区域发展的问题。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直辖市。直辖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为了更好地统筹区域发展,市委、市政府根据重庆特殊市情,因地制宜,确立了实施多元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建设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区的区域发展思路。

  通过几年的建设,三大经济区已经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态势。包括主城九个区的都市发达经济圈,随着“半小时主城”等重点项目的完工投用,城市功能已经进一步提升。中央商务区加快建设,江北城等旧城改造大规模展开,产业布局调整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等产业也在迅速崛起。

  在包括12个区县的渝西经济走廊,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已亮点初呈,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机械、制鞋、饲料、制药、食品、建材、矿产等产业;城镇化快速推进,一批卫星城市正在快速成长。而包括19个区县的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在以“八小时重庆”工程为重点的一大批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实施后,三峡移民工程和扶贫开发取得了重大成绩,库区产业空虚问题和库区后续发展问题也在逐步着手解决。

  三个片区发展速度大体相当,但基数不一样,实现主城对郊县强有力的拉动,尚需时间,但这个方向我们会坚持的。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