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百年纪事(组图)(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4日15:43 东方网-文汇报 | |||||||||
历史总是蕴藏着无数巧合,比李登辉晚十届的耶鲁大学校友颜福庆是当初介绍李登辉入复旦公学的颜惠庆的兄弟。颜福庆回国后,自主创办第四中山大学医院。颜福庆提出的“为人群服务”的精神与李登辉提出的“团结、服务、牺牲”精神,都体现了奋发自强、奉献社会的育人理念,可谓气韵相通,志同道合。他们没有想到,七十三年后,这两所大学走到一起来了。
睽违多年,老校歌优美的旋律又一次回荡在校园里。那是2004年11月,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一致通过决议,恢复使用刘大白作词、丰子恺作曲的老校歌: “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复旦复旦旦复旦,师生一德精神贯,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复旦复旦旦复旦,沪滨屹立东南冠,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歌词中“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八个字,早被视为复旦的精神传统和精神追求。说来也巧,原上海医科大学也有黄炎培写的校歌,歌词是“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服务价值何在乎?为人群灭除病苦。……”和复旦校歌一样,唱出了生命价值在于奉献的人生哲理。 每年春天,校花白玉兰绽放芳华,让人回想起复旦在山河破碎的岁月里度过的草创期。那是1913年3月,春寒料峭,复旦公学刚刚从吴淞迁入上海西区徐家汇的李公祠。庭院中有数株白玉兰树正在绽放皎洁的花环,幽香浮动,花姿娴雅,师生誉之为“花中君子”,以她为校花。1947年李登辉正式提议白玉兰为复旦校花。 八十八年后,白玉兰被上海市民选为市花,可见复旦人早具慧眼,心有灵犀了。 复旦人对待人文传统的理念:可以花钱置地盖房,但买不来人文传统 复旦百年校庆,讨论最多的是关于“复旦精神”或“复旦传统”的问题了。我们在复旦采访,听到的也是这样的话题。有些老师跟我们说过这样的话:有钱可以买地,可以造房,但是一个大学的优良传统是买不来的。 的确是这样。走进复旦校园,看到的是盖的大楼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别处的高架桥都是腾空而起,是名副其实的“高架”,而复旦门前的“高架”却潜入地下,校门前平坦安静,校园内外也焕然一新了…… 这一切固然使复旦人引以为愉快,但他们执着寻找追求的还是复旦之精神。 复旦精神——独立,宽容,开明,自主,自治。 复旦精神——有容乃大,兼收并蓄,多元,自在。 复旦精神——自信,务实,创造,争取一流,追求卓越。 复旦精神——随时欢迎新事物、掌握新事物的新姿态,时代精神。 还可以说出很多,在这里我们就不一一记录了。 背江面海,又依托江南的灵秀之地,造就了复旦的多姿多态。多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复旦精神啊。 复旦的初创可谓是淋欧风美雨,但民族文化仍然是它的精神支柱,又以人文科学为立校之本,形成了复旦的人文精神。复旦百年,复旦人所寻找的正是这种人文精神。 复旦百年校庆,在三年前就已启动了。开辟校史馆,写校史,编校志,数百篇展现学人风采的传记组成了复旦的星空,从校长到由工人成长起来的教授,尽在其中,真可谓是群星灿烂。他们在用群星的光彩弘扬复旦的人文精神,这一切都给人一种疾风骤雨之感。其实在复旦的传统精神中,高尚的师德及优良的学风一直是涓涓细流,汇成泉涌。在复旦校园里,我们遇到原《复旦学报》主编王华良,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学报一直开辟“学术流派评介”专栏,不但介绍名教师的治学之道,还介绍其为师之道。后来他给我送来这个专栏发表过文章的目录。1980年——1999年介绍过的名师有:谭其骧、朱东润、周予同、陈子展、蒋孔阳、周谷城、赵景深、郭绍虞、王运熙、胡曲园、顾易生、王欣夫、章培恒、吴中杰、黄霖、宗廷虎、陈尚君、陈思和、苏东水等等。 还有名师的弟子们,为其师立德、立言亦成风气。经学家周予同的身后事由他的学生朱维铮应承下来,整理出版其著作,汇编了一本《周予同经学史论著作集成》,保存过去发表的大部分学术著作,并在后记中详细介绍周予同生平。葛剑雄为其师谭其骧写了传记,并把老师的日记整理出版。闻玉梅编了一本《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把其师林飞卿创建这个实验室以来的研究成果汇集,纪念逝去的老师。吴中杰在他的《海上学人》一书中把中文系解放初的十大教授囊括一尽,对他们的品德和学养都有专门介绍,这种精神薪传给他的学生陈思和。陈思和主政中文系后,又为退休的教授陈允吉、吴立昌出版纪念集,还要设宴相庆。可是陈允吉不愿赴宴,陈思和说:“我私人请你呢?”陈允吉说:“你的饭我要吃。”对陈思和的行动,吴中杰颇为感慨,说:“在人一走茶就凉,甚至人未走茶就撤的炎凉世态中,这种举措还是充满人情味的,也体现出后辈对种树前人的尊重,很值称道。”复旦的老学生、身居高位的夏征农,也以普通的复旦学子之情回忆自己的老师陈望道。这些在今日之复旦已成名师之人,仍然不忘其师,何尝不是嘉言懿行呢? 相关专题:复旦大学百年校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