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央视《经济半小时》专题 > 正文

经济半小时:2005中国经验-内蒙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14:07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9月23日播出节目《2005中国经验-内蒙篇》,以下为节目内容。 

  今天我们来关注内蒙古。过去一提到内蒙我们就会想起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的情形,的确畜牧业是内蒙古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然而也就是在几年前,内蒙广袤的草原却遭遇了一场劫难。和上世纪八十年代比,仅仅十多年时间,内蒙古的草原面积就缩小了5800多万亩,每亩草场的产草量下降19.3%,牲畜承载量下降了21.51%。草原退化
对内蒙古尤其是当地的牧民来说,意味着一场灾难。牧民李玉萍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杨晶:“传统的粗放型畜牧业浪费非常严重,已经到了非节约不可的地步。”

  杨晶,2003年4月起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代主席,2004年1月当选自治区政府主席。从上任伊始,他就深切地感受到粗放型畜牧业给内蒙草原资源带来的巨大破坏,决心推行一系列节约措施。

  牧民李玉萍:“那时候好坏就是看谁家的牛多,羊多,每年卖了以后收入有多少。”

  李玉萍从小在锡林郭勒的草原上长大,和所有的牧民一样,她一直认为成群的牛羊就象征着富足。

  李玉萍:“我1984年嫁到我丈夫家的时候,他们家有28头牛,60来只羊,后来我在这里生活了6、7年的时候,增长到100多只羊。”

  到了1992年,李玉萍最多的时候家有了50来头牛和150只羊。可是,牛羊满圈并没有给李玉萍带来更多的收入。这是为什么呢?

  李玉萍:“虽然牲畜头数增长了很多,但由于草场退化,打不了那么多的草。”

  草场退化没有草喂牛羊,只能靠自己去买草料,李玉萍的投入就大了许多。几年之后,更令她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1999年至2001年,内蒙遭遇连续3年的旱灾,严重的草荒让当时家里的羊在草场里一棵草都吃不上。

  李玉萍:“冬天白灾,我记得三个月积雪,特别厚,所以这时候牛、羊撒出去一点吃不上,全靠家里喂。”

  桑根达来镇副书记:“牲畜没草,一块钱一斤草,当时从通辽调回来,大批的牲畜饿死,冻死。”

  为了保住牛羊,李玉萍只好拿出所有的钱来买草买料,但是无济于事,牛羊很快吃光了草料,又面临断顿的危险。

  李玉萍这时才发现,她家的牛羊虽然多起来了,却只不过是让牛羊白白吃光了草场,生活反而变得越来越艰难。

  内蒙人常说,“人努力,天帮忙”。但从李玉萍的故事中我们看到,过度养牛,过度放羊,带给牧民的不是收获,而是苦果。对过度放牧结下的苦果,现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杨晶,也谈出了自己切身的感受。

  草场沙化的问题成了牧民发展的最大障碍,人们发现,不治沙永远就没有出路了。

  兰旗围转办主任:“出台了一个户均三亩治沙的政策,就是一家一年治三亩沙。”

  按照政府倡导牧民们开始在沙地上撒牛粪、种沙柳,但是这样的治理却没起到什么效果。

  牧民李玉萍:“今年春天种上了柳条,明春返上来小苗,但是牛一进去就吃了,所以它没有机会成长。”

  沙进人退的情况还在继续,敖力克嘎查所在草场的退化、沙化的速度十分惊人。

  兰旗围转办主任:“有95%或者85%全是已经裸露的沙地,或者平缓沙地,或者植被已经退化了。”

  事实证明,要想靠着单纯治沙改善李玉萍他们的草场几乎不可能,牲畜量的快速增长,成了解决沙化绕不过去的一个难题。在锡盟,1989年的时候,牲畜头数历史上第一次超越1千万,到了98年,不到十年的时间,这个到了数字就猛增到1千8百万。

  桑根达来镇副书记:“面积是一定的,但牲畜的数量在不断的增长,就导致草场过载。”

  草场能够承载的牲畜数量究竟是多少?根据草原部门的测算,由于当地草场植被覆盖率已经比较低了,要21亩草场养活一只羊,100亩草场养活一只牛。如果按李玉萍家牛羊最多的时候算,150只羊和50只牛实际上需要8千多亩草场,而她家仅有1千亩草场,超载了8倍。牛羊要想吃饱当然不那么容易,更别说遇到了天灾。

  桑根达来镇副书记:“一些大户比如说养上三百只羊,养上一百多头牛,有这种大户,他的草场有限,有的超个两三倍。”

  增加的牛羊并没有给牧民们带来增收,相反他们的生活日益恶化,到2001年李玉萍所在的敖力克嘎查人均收入才927块钱,436人中的400人变成了贫困人口。

  嘎查长那木海:“2000年底的时候生活问题就解决不了,80%的牧户靠信用社的贷款过日子,造成了恶性循环,到了秋天卖了几个牲畜,到了冬天又向信用社贷款。”

  桑根达来镇副书记:“的确是感觉到穷途末路了,无法生存了,人不走大自然逼得你走。”

  内蒙是全国沙化和荒漠化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过度放牧不仅恶化了内蒙的生态环境,也让牧民的生活举步维艰。李玉萍所在的锡林郭勒草原,因为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牧民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为了让草原能够重新绿起来,2001年李玉萍所在的锡林郭勒盟开始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休养生息:2.7亿亩草场实行休牧、禁牧、轮牧,占草场总面积的92.5%,那么,这片草原上的十多万牧民又该何去何从呢?

  2001年年底,李玉萍家和敖力克嘎查的所有牧户都得到通知,从草场整体搬迁出来,处理掉自己的牛和羊。

  牧民李玉萍:“这些母畜我们对它都有一定的感情,心里特别难受,说实在的当时我处理那些牛的时候大哭了一场。”

  更加舍不得离开草场的是嘎查里的老人们。

  牧民斯仁道日吉:“牲畜是我们牧民的命根子,跟孩子一样有感情了,一次性卖掉心里难受。”

  李炳辰2001年来到桑根达来镇担任副书记,刚刚到任几个月,就碰上了敖力克嘎查整体搬迁的难题。因为敖力克嘎查做为试点,不止是桑根达来镇,也是全内蒙自治区实施围封转移的第一个牧区嘎查。

  桑根达来镇副书记:“如果不成功那就可能是功亏一篑、不可收拾。”

  要让牧民离开草场,失去了原来放牧的牛羊,牧民们面临着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能干什么?李炳辰和镇里其他的干部花了将近一年,一户一户走访牧民。

  桑根达来镇副书记:“必须叫牧民理解,叫群众理解,只有他们想通了,这个事情才好做,如果他们想不通,你就说这个东西再挣钱,他没见着就是水中的月、镜中的花。”

  最后做出了决定——养奶牛。奶牛主要是舍饲圈养,牧民们依然可以到原来的草场上打草喂牛,而一头奶牛的效益就相当于十头土种牛。

  桑根达来镇副书记:“优势就是少而精,数量在减少,效益在提高,一头好的奶牛,一年能纯利润达到三千块钱。”

  但整个敖力克嘎查在搬出来之前,没有一个人养过奶牛,要说服他们并不容易。

  牧民李玉萍:“非常担心,因为以前没有养过奶牛,而且这一头奶牛是一万多,价格这么昂贵,万一要出现什么闪失,觉得确实是对我们是难以承受的一种打击。”

  为了打消牧民们的顾虑,镇里帮助每一户牧民办了贴息贷款,到最后为了给特别困难的牧户办下贷款,李炳辰和其他镇里的干部,甚至把自己的工资都做了抵押。

  桑根达来镇副书记:“抵押上了,不抵押贫苦户贷款根本出不来,他连牛也买不起。”

  2001年11月,敖力克嘎查的草场全部围封后,牧民们搬迁到了新盖起的集中安置点,开始养起了奶牛。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几年之内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牧民李玉萍:“一年能收入1万多块钱。”

  今天的李玉萍家连大牛带小牛一共只养了10头奶牛,收入却翻了一倍。对于草原和人力来说都是一种节约。

  锡盟围转办主任:“以前一户人家可能养1千只羊,现在是10头奶牛,但收入相当,这样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就小得多了。”

  现在李玉萍还会经常再回过去的草场给奶牛打草,到自己已经拆掉的老房子里转转,那里曾经是她以为可以靠天致富却越来越难生存的地方。

  牧民李玉萍:“现在回去看到这些绿油油恢复起来的草地也感觉到这是一种收获,心里非常欣慰。”

  李玉萍告诉记者,现在的虽然没有了那么多羊群,但是看到草原在一天天恢复,收入也在一天天增加,她由衷感觉到生活比原来踏实。

  其实,从围封转移中得到好处的,不仅仅是李玉萍和周围的牧民。我们有一张卫星拍摄的照片,从这上面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黄色面积的沙地正在逐步被绿色的植被覆盖,2004年的绿地面积大概比2003年的要多2/3。

  杨晶主席告诉我们,围封转移让草原重现生机。李玉萍家虽然养牛的数量少了,需要的草少了,但赚的钱比过去反倒增加了。这让牧民尝到了甜头,他们慢慢接受节约型的放牧观念,从过去单纯追求数量,到现在讲求效益。而内蒙在节约型放牧上,还有新的高招。

  杨晶主席告诉我们,内蒙除了围封转移的做法之外,还发明了不少节约草场的新办法,比如说养小羊羔,过去牧民要把羊养大才卖,而现在他们卖的是小羊羔。这和节约草场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看看另外一户牧民吴巴特尔的故事。

  吴巴特尔是内蒙古锡盟西乌旗的一个普通牧民,在4000多亩草场上养了850只羊。世世代代都以养羊为生的他,一直固守着一种养羊的习惯——每只羊都要养到十几个月才卖。2001年他的习惯受到了挑战,盟里来的企业要向他们收购当年的羔羊。

  吴巴特尔:“羔子不值钱,卖它干啥,当时有这种想法。”

  吴巴特尔的母亲说:“养大了卖多好。”

  吴巴特尔的妻子说:“接受不了,不舍得卖。”

  这么小的羔羊就要卖掉,怎么可能比成年羊挣得多呢?吴巴特尔一家怎么也想不通。畜牧局的工作人员只好给他算了一笔帐:

  首先,是政府培育的龙头企业提高了羔羊的收购价格,羔羊比大羊的收购价高出30%左右;其次羔羊当年出栏不需要耗费越冬的草料,又可以节约下一笔钱。而且政府对当年出栏羔羊每只羊补助10公斤饲料。是赚是赔?显而易见,吴巴特尔动了心决定试试看,拿出一小部分羔羊来卖。

  吴巴特尔:“我试了一年,一年确实效果不错。”

  他当时没有想到,象这样把当年出栏的羔羊卖掉会成为他们今后几年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2001年的时候,他家只卖掉了100来只羊,而今年秋天他打算卖掉400只羔羊。出栏的速度等于是原来的4倍,吴巴特尔尝到了甜头。

  吴巴特尔:“我们现在是六口人,平均人均收入就是1万多了,翻了好几翻。”

  西乌旗的另外一位牧民石巴特尔更是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一只羊每天吃6斤鲜草,这样算下来,养一只羔羊会比养一只成年羊省下一、二千斤草。

  石巴特尔:“一蹦蹦车才拉四千来斤,它是将近半蹦蹦车东西。”

  有了政府的推动、企业的拉动,周围的牧民们纷纷效仿,早接羔、早出栏。

  石巴特尔:“现在来说,我们全村人全部都认可这个事了。”

  锡林郭勒盟农牧业局:“现在几乎是70%的出栏羊是当年的羔子。”

  而几年前羔羊出栏的比例仅仅在30%左右。可是羔羊出栏虽然节约了草料,牧民增了收,但政府补贴和企业高价收购羔羊肉是否是赔本赚吆喝?会不会长久呢?

  草原兴发屈经理:“其实羔羊肉本来就是一种高等产品,在欧洲、澳洲羔羊肉价是普通羊肉的3倍。”

  做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之一,草原兴发去年一年收购加工的肉羊中,有5万吨是羔羊肉,按平均增收4000元计算,增收达到了2个亿。以羔羊为主要产品更是帮企业推开了出口的大门。

  草原兴发屈经理:“活羊打破八年没有出口的历史,活羊去年出口了16万只,全是羔羊。”

  前些年由于超载放牧,内蒙很多地方的草场曾经都露出地皮沙化了,而如今以草定畜,羊群减少,牧民不仅轮牧休牧、舍饲养殖,还把周边农区的废料秸秆收来作为青贮饲料,既减少了支出,又节约了草场资源,草原上的草又能长到没膝盖高了。

  的确正像杨晶主席分析的那样,围封转移、羔羊出栏,这些节约放牧的办法,实际上是建立了一条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企业赚到了钱、农牧民增了收、草原生态也得到了恢复。从过度放牧追求数量到节约型放牧追求效益,可以说,内蒙立足本地资源,下好了节约这盘棋。

  主编:张雪梅 记者:顾平 周人杰 摄像:欧阳秉辉 编辑:向华

  CCTV-2《经济半小时》首播时间:21:30 次日重播:12:30、16:40

  相关专题:央视《经济半小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