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燕赵都市报:划清学术观点与政府责任界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9日11:57 燕赵都市报

  作者:修仰峰

  北京市统计学会副会长杜午禄这两天成了“千夫所指”的靶子,因为他说了一段让普通大众感觉很不爽的言论。在“2005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讲座上,杜午禄说,目前中国不存在两极分化问题,因为没有出现通过财团、托拉斯等进行资本运作而致富的群体,高收入阶层大部分属于受雇的工薪阶层,不是一个大规模、垄断性的群体。(9月27日中新社)

  对此,马上有评论者予以口诛笔伐,斥其为“背叛良知”、“缺德”。这样的指责在道德上很有正义感,让大众感到解气。但是,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作为学者,有没有权利表达与大众感受截然不同的观点与看法?

  贫富差距、分配不公已是从政府到百姓都非常关注并着手解决的重大问题,不同的人站在不同角度考察同一个社会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就个人而言,我并不赞同杜午禄先生的观点,因为他有无视现实、闭着眼睛说瞎话的嫌疑,但我对他作为学者的说话权表示尊重,更不想对其进行“大快人心”的正义审判、并发出敦促其“闭嘴”的道德通牒———每一名学者都有自己的学术背景,有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与方法,在一番论证后发表他们的学术观点,这是学者的天然权利,谁也无权轻易地剥夺之。

  至于这个结论是否合乎公众道德,是否具有指导意义,以及他为什么这样说、说的背后是否藏着某种利益目的,那是另一个范畴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他“昧着良心说话”,就力图通过舆论压力把他错误的观点和表达的权利一块勾销,并踩上愤怒的几脚,这很容易形成话语暴力———这种“多数人的暴力”的危害比错误的学术观点要大得多,深远得多。遗憾的是,这一点一次又一次地被我们忽视了。

  眼下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新与旧、传统与现代、问题与希望纠缠在一起,让人很难马上作出真理似的、一劳永逸的判断。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各种不同的声音———尤其需要学者的研究与剖析,哪怕这种分析荒唐可笑,也有助于我们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正所谓兼听则明,明则辨是非,以尽可能小的成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学者出于对公众道德批判的畏惧,投其所好,只发表大众爱听的结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前,只剩下一个角度、一种声音,这对一个民族的长远发展未必是幸事。一个日益崛起的大国公民应该开始拥有宽容、平和的心态,容许不同的声音同场存在,哪怕是“缺德”的声音。

  在我看来,杜午禄引起的这场“贫富”风波,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而在于肩负公共政策决策与执行重任的政府部门如何看待———如果视之为学者的个人之见,一笑了之,我们自当检讨自身的不宽容;如果如获至宝,将这种观点当作证明自己政绩斐然的最好依据,从而淡化乃至掩盖当下贫富差距的严峻现实,则我们有必要提醒政府部门站稳公众利益的立场了;如果与这种观点彼此呼应,心照不宣地强调资本与利润的最大化,无视

和谐社会的落实,则我们更有必要质疑,谋求制约之术了。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