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是不是干部身份才能入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12:04 南方都市报 | |||||||||
作者:傅国涌 杭州《每日商报》近日刊出一篇《丢了干部身份 堵了进京门路》的报道,2002年大学毕业的张先生在北京一家公司打工,户口、档案都在浙江老家。今年,就在他所在的公司要为他办理人才引进、落户北京的手续时,北京人才服务中心发现他不具备“干部身份”,因此不能办理人才引进手续。什么是“干部身份”?据有关部门解释,不是每个大学毕业
不难看出,从户籍制到一整套档案管理制度,再到“干部身份”都是过去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一个很少有社会流动、一切只要按上级指令行事、非市场化的计划控制型时代,强调“干部身份”、户籍出身等也许都是正常的。换言之,所谓“身份”也是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出来的。在改革开放进行了二十几年之后,在经济已经全面迈向市场化,并不断地融入国际社会的今天,当我们蓦然发现“干部身份”依然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时,未免有些感慨。 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有关人士告诫大学毕业生,特别是那些以后想到北京、上海等地发展的,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干部身份”问题。他说,“现在社会上普遍忽视身份问题,认为只要能创造业绩就可以了。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观点往往会害了毕业生。”老实说,“社会上普遍忽视身份问题”,这是一个好现象,表明我们的社会在进步,人们在观念、价值、思想层面已逐渐摆脱旧时计划经济的影子,不再把眼光死死地盯在“身份问题”上,而是更看重工作业绩,变得更务实了。可以说,人的观念已经开始变了,没有变的是计划经济时代顺延下来的那种“干部身份”制。事到如今,仍然强调这样的“干部身份”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实际上是大不吻合的,因为它早晚必将在改革中退出历史舞台。 在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社会里,人与人的差别首先是天赋、才能和努力等之间的差别,而不是不同身份的差别。要说身份,也只有一种身份才是值得我们珍视的,那就是公民身份,至高无上、不可亵渎的公民身份,有尊严、有权利的公民身份,任何人、机构、公司都不敢小看的公民身份。与公民身份相比,包括档案中的“干部身份”在内的其他什么身份都是次要的,甚至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假如说,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社会是一个身份社会的话,那么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应该是公民社会,在那样的社会里,对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应该只有公民身份。 (作者系知名学者)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