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富人岂是不是其他人贫困的关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11:01 新京报 | |||||||||
作者:邹云翔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不断提高,2003年达到0.34,比2002年提高0.018,“十五”末期有可能会超过0.35.“这意味着最富有的10%家庭与最贫穷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将超过8倍,或者将有六成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10月11日《第一财经日报》)
这样的数据让人震惊,但数据也易于迷惑人,有可能将人们的视线停留在富者身上,而不再挖掘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同时,将目光完全停留于差距本身,有可能产生过度刺激,不利于社会稳定。 理性社会应该遵循普遍受益的原则,但普遍受益并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在人人享受基本权利的平等基础上,在非基本权利上强调合理贡献、合理索取,按比例享受。穷人之所以为穷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充分享受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权利,而不在于在非基本权利上与富人的差距有多大。但穷人的基本权利本是由国家保障的,如果将穷人的不幸完全归因于富人的富有,并不公正也无助于解决问题。 市场经济中,富有者有多少钱与贫者生活并不直接相关,比尔·盖茨比我多多少钱财,我完全可以不问,我只问我的生活是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得到提高;同时还应认识到富人富有的同时,他所提供的就业、税收也给穷人带来了改善生活的希望。这样,就可以撇开贫富差距的表象,而拷问:为何我们的生活没能得到相应改善? 必须承认,在非基本权利的问题上,索取与贡献应该成正比例,富人较好的生活与较大的贡献是相对应的。如果只将眼光放在贫富差距上,而没有将财富与贡献相挂钩,就可能使低收入阶层产生过度刺激,进而产生相对剥夺感,从而危害社会稳定。 总之,富人不是其他人贫困的关键,关键在于如何让所有人享有基本权利的社会保障体制更加完善。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