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巴金逝世专题 > 正文

怀念巴金:这个人留下一种景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09:20 新文化报

  巴金,这个人,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坎坷。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民主思想启蒙、战争、十年文化的迫害,这些罕见的灾难加在一代人身上,使他们弥漫出一种大家风范,正是灾难的罕见密集性,造就了人性的罕见高贵,当我们回忆巴金时,使我们产生一种真正的景仰,我们景仰的那种东西叫做气节。

  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淌过崇山,流过峻岭,穿过峡谷,在这一刻停留了。巴金,
多少人在呼唤这一名字,多少人在哀哭中国文坛的参天大树倒下了。

  “祖国永远在你身边”

  爱国主义,是巴金两大财富的重要基矗巴金12岁那年通读了《说岳全传》,深深被岳飞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震撼。上世纪90年代,巴金在众人的劝说下,到杭州休养。从来怕麻烦别人的他,有一天却提出了要求,想去拜谒岳坟。在文征明《满江红》词碑前,年过九十,平时说话吐字不太清楚的巴金,像小学生那样吟诵起这首词来,声音越来越清楚、高亢:“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1979年,巴金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巴黎。这是他离别巴黎半个世纪后,第一次再踏上这片土地。故地重游,任何人都会有很多感慨。然而,每天清晨,巴金静静地坐在窗前,眼前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而是北京的长安街、上海的淮海路、杭州的西子湖……他说:“出了国境,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觉得有一双慈爱的眼睛关心地注视着我。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你始终摆脱不了祖国,祖国永远在你身边。”

  “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

  “让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巴金的心里始终珍藏着这一美好愿望。

  巴金把他的爱,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反帝、反封建、反压迫,呼吁平等、自由、幸福,是巴金作品的主要内容。在巴金许多文论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火一样的文字:“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忠实地行为,热烈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我的生活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小张、小吴,从农村来到巴老身边工作。转眼多年过去了,有一天,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翟泰丰来探视,问巴老有什么要求,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的他,不假思索地提出:希望安排好小张、小吴的工作。仁爱、忠诚、正义、自律,人道主义相伴巴金一生。

  “让生命开花”

  在巴金的随笔、序跋、通信、言谈中,我们读到巴金关于“让生命开花”的许多论述:“有人问我,生命开花是什么意思。我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要给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添一点光彩。只有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上世纪30年代,刘白羽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巴金告诉他文化生活出版社准备出版一部他的作品集。巴金拿出一个纸包,对他说:“我已经帮你编好了,你只要自己再看看有没有修改的地方。”刘白羽拿来一看,自己在这一年中发表的作品,全被剪贴在这里,整整齐齐。这便是刘白羽的第一本小说集《草原上》。在他身边工作40余年的徐钤,平实地概括了巴金在自己心中的印象:“他总觉得自己欠别人的。所以,他要付出,他要奉献。”

  “我也把火传给别人”

  1984年,巴金出席在东京召开的第47届国际笔会。会上,这位81岁的老作家深情地说:“前辈作家把热爱生活的火种传给我,我也把火传给别人……”

  正是在这种高尚精神的支配下,巴金将一部又一部作品“燃烧”给读者,影响一代一代读者。钱正英同志在巴金90岁生日时,代表全国政协前来祝寿。在巴金寓所,她说道:“巴老,我是在您文学作品影响下,走向革命的。”在他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还义务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扶持和培养大批青年作家。他在晚年倡议、呼吁: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他不仅率先捐出自己的存款、藏书、文献,也向朋友们鼓动,甚至致信有关领导。他说:“这是表现中国人民美好心灵的丰富矿藏。”“我绝不是为自己,我愿意把我最后的精力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今天,当每一位按着巴金手印推开文学馆大门的读者,都会为拥有这么一座富有的文化宝库而自豪。

  生前,巴金说:“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今天,山在呼唤、水在呼唤:巴老,您将永远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伴。据新华社

  “巴老是我们这一辈作家的精神偶像,他是我们的文学启蒙,我的青少年时期正值文革,巴金的《家》还是禁书。虽然对这样一位前辈——世纪老人,无从有直接感性的认识,但他的书影响了我。巴老的《随想录》虽然是五本不厚的书,但能看出他讲真话的勇气和正直的品格,这让我们这些文学后辈非常敬仰。尤其让我非常佩服的是巴老能写出《家》这样的作品,也能写出后来被拍成电影《英雄儿女》的《团圆》,这两种不同题材的作品,他写得都很出色。巴老去世是自然规律,巴老一直表现得很顽强,很有韧性。希望他能安息1

  ——中国作协副主席铁凝

  “巴金去世是中国文学界的一个损失,巴老的一生是为人民写作的一生。早期作品《家》等‘激流三部曲’非常有影响力,当初我就是读《家》走上革命道路的。这部书对封建力量进行强有力的控诉,对年轻人的影响很大。晚年的巴老创作了大量的杂文,反讽文化大革命,充分体现了巴老对人民的真诚。巴老的去世,令整个文学界悲伤。”——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炯

  “巴金先生的作品我不是每一部都读过,但是通过他的作品,我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家庭,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他通过他的文学,传达了那个时代的气息和风貌,以及在封建社会结束的时候,那种新型的家庭关系以及年轻人对新生活的矛盾和渴望。令我敬佩的是,在解放后,尤其是文革后,巴金先生又写出了让我们感觉到自由自在的文字,甚至觉得文革后的巴金先生的文字对我的直接影响更大,我认为他的生命、他的文学是伟大的。巴金先生在文革后写的一些文字是由衷的,不带表演的,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从网络文学的表皮走向内心深处,那里肯定有让我们感到新鲜、惊讶的东西。”——诗人、散文家、编剧邹静之

  冯骥才:他是社会良心的象征

  由《家》到《随想录》,他一直是社会良心的象征。作家是生活的良心,它纯洁、正直、敏感,且具先觉性。在封建迷雾笼罩世人时,他呼唤着觉醒的青年一代从令人窒息的封建之“家”冲出去;当文革暴力刚刚灰飞烟灭时,他不是跳出苦难开怀大笑,而是紧皱眉头,拿起世界上最沉重的器具——笔,写出心底思之最切的两个字:忏悔。他不饶恕文革,也不饶恕自己。因为他希望心灵的工作首先是修复,包括道德和人格的修复。他知道只有人的健全,社会的发展才可能健全。由于这样的作家的存在,使我们觉得生活和文学中一直有一种良心可以实实在在的触摸到。这种良心是忠于生活和忠于文学的。它使我们相信生活,紧拥不弃;也信任文学,牢牢捏紧手中的笔。那就不必搭理那些乱糟糟的商品文字和花拳绣腿的文本游戏。作家的良心是文学的魂。魂是一种精神生命。我们从巴金的作品一直可以摸到这生命的脉搏。它始终如一,强劲有力的跳动着。

  上海探访 缘悭一面

  巴金是中国文坛的一个神话。多次去上海采访,一直希望有机会一睹百岁老人巴金的风采,可是听说老人已经不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不过记者还是不死心,于是在2004年春,借去上海采访难得的间隙,与同行一起打车到巴金老人晚年住的上海华东医院、巴老曾工作过的《收获》杂志社以及巴金故居探访。

  上海华东医院

  记者被误当成“药贩子”

  整个华东医院分为东西南北四个主楼,北楼不太像是医院,因为没有人流穿梭的忙碌景象,也没有病患、医生、护士的身影,让记者隐隐感到巴金老人就住在这里。正当记者准备走进电梯时,一位手持对讲机的中年女士拦住了记者。问记者的具体身份,看到这样的场景,记者只说是看望病人,该女士又让记者报出病人的姓名,情急之下记者随便编了一个人的姓名,该女士立刻用对讲机与其他工作人员联系,确定医院内是否有此人。经查,此人当然不存在,于是记者只走到北楼的大厅就被清除出来。这一切让记者更加确定巴金就住在这里,记者不死心,在医院大院内徘徊,希望能找到后门。

  可就在这时,几位身穿白大褂的人把记者叫到一楼收发室,其中一位戴眼镜的人说:“我们已经注意你们很久了,你们是干什么的?”记者自知理亏,只好以坦诚的态度,希望得到院方宽大处理。可正当要承认自己是记者,想见巴金老人一面时,另一位医生夹带着浓重的上海腔说:“我看你们就是‘要饭子’1怎么能把记者说成是“要饭子”?于是摄影记者就开始与他们争执,争执中弄清了那个人说的是“药贩子”。误会解除,记者也亮出记者身份,说明来由,院方也是无可奈何,告诉记者巴金谢绝一切采访的情况。巴金老人没能采访到。

  《收获》杂志社

  巴老身体不好,聚会也少了

  医院采访不顺利,但记者并没死心。在地摊上买了份当月最新出版的《收获》杂志,希望看到巴金老人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即使采访到巴金的女儿李小林,也算不虚此行。按照《收获》上的出版地址,记者找到了这个别致的办公地点。《收获》杂志社坐落在上海一个文学机构的院里,这个大院都是极具上海特色的三层楼的老房子。院内有小型的养鱼池,有石凳,《收获》杂志社就在这个小院的第一个三层小楼内。杂志社的氛围比医院的紧张空气宽松许多,每一个小房间都有一两位编辑埋头整理稿件,桌上都堆积着大量的稿件。走进一个办公室,一位女编辑笑容可掬地询问记者的来意,记者也没隐瞒,就说是想看看巴金老人过去工作过的地方,也想见见李小林女士。女编辑说,这样的来访很多,但李小林平时很少到杂志社,只是每个月开会时会回来一趟。说起巴金,女编辑说,每年杂志社都会为巴老庆祝生日,但近几年因为巴老身体不好,所以聚会也少了。

  巴金故居

  只知道这里住过一位文学大师

  除了巴老住的医院和曾经的办公地点外,记者还了解到巴老在上海的几处故居地址。于是按照这些地址去看看现在都是哪些人居祝巴老的故居多是在上海的弄堂里,由于地形不熟,每一个地方记者只能打车前往。可从最后一个故居走出时,记者才恍然大悟,几处故居其实相距很近,最远的一处步行也不过十几分钟。

  其中记者找到的有襄阳南路306弄22号(原拉都路敦和里21号)、淮海中路927弄59号(原霞飞路霞飞坊59号)等。现在住在这些地方的人,对巴金都不太清楚,只是知道他是位文学大师,但都写了哪些著作,他们都回答不上来。本报记者 李小卉

  省文联主席张笑天:

  他是永远的作协主席

  作为中国作协成员,省文联主席张笑天曾经与巴金有过一面之缘,记者告诉他巴金逝世的消息时,他大为惊讶:“你确定吗?去年误传过一次的1张笑天在肯定巴金在文学界的泰斗地位的同时,还极度推崇他的为人:“巴金的为人和他在文学界的地位是看齐的,他的去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巴金喜欢提携后辈

  1986年,张笑天曾经和朋友一起见过巴金一次,张笑天对巴金的记忆是“性格随和且沉默”,“那时巴老身体还很好,他和我想象中不太一样,似乎更像他作品中透露出来的那个样子,文如其人,随和又沉默。我还记得他很难得地说了不少话,都是鼓励我们这些后辈的话,最后还给我的一本书题了字,写着‘活到老,学到老’。其实巴金是一个特别朴素的人,他的题词也没有华丽的辞藻,说的话都是最朴实真诚的。”

  巴金为人无人可及

  巴金在文学界的地位,用张笑天的话来说就是“中国文学的泰斗”、“永远的中国作协主席”,但是张笑天更推崇他的为人:“巴老最可贵的是人品,巴金生活在那个灾难的年代,曾经做过那么一点儿违心的事,其实在那个年代根本算不上罪过,但他一辈子都在忏悔检讨自己,一直到缠绵病榻,还耿耿于怀。一个在文学上有这么崇高地位的人,却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你说是不是很难得?”另外,张笑天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关于巴金为人的小秘密:“建国以后,巴金就没有拿过国家的一分钱工资,不但如此,在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时,他捐出了全部的积蓄,所以中国作协在选主席时,所有成员都一致同意:只要巴老健在,他就是永远的主席。”

  本报记者 殷维

  本报曾推百岁巴金特刊

  2003年11月25日,巴金老人百岁生日,本报曾推出“百岁巴金特刊”,用4个版的篇幅回忆一位文学巨匠带给一个时代的光明,感受一位真诚的人如何活过,写过和爱过。那时,我们发现这位老人给长春留下了很多回忆,现在,我们发现他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怀念。(新闻编辑:)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