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稳态结构孕育诺奖得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15:35 新民周刊

  就转型中的中国而言,约束人选择的组织、制度安排都在改革变化中,这些组织制度许多可能是西方人闻所未闻的,它们中可能蕴涵着新的价格和费用因素。中国经济学家迟早会有让世界吃惊的发现。

  撰稿/高小勇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委们对数学情有独钟,他们一如既往地继续鼓励经济学家用数学来解释人的选择行为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今年的经济学奖又给了从事博弈论研究的经济学家: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数学研究院教授罗伯特·奥曼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托马斯·谢林。

  我猜,原因之一是与当时是否要设立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争议有关。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之初即遭人反对,包括诺贝尔本人的几个亲戚,觉得经济学跟物理学比,不大像科学。你们说不像,我们就搞得很像。于是,大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是数学家。

  据1978年的诺奖得主西蒙等人的看法,数学和统计学是在上个世纪40年代征服经济学的。198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籍法国人德布鲁,也是位数学家,他在《经济理论的数学化》一文中也说,标志这种征服的,是1944年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他把这种征服看成是社会科学模仿物理学的结果,希望经济学也“能以极少的表达式来解释极大范围内的各种现象”。诺贝尔经济学奖显然怂恿了数学对经济学的征服。西蒙说,诺贝尔经济学奖“选拔委员会对定量和数学贡献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显然是在试图使经济学有别于经济政策和新闻学”。

  数学入侵的好坏,在诺奖得主中就说法不一。据德布鲁说,美国计量经济学会的许多会员都认为,坏处可能比好处还来得大,“经济学沦落到次要地位的危险始终存在”。但诺奖评选委员会的偏好,以及在学人中形成的路径依赖,很难指望有多大改变。

  社会科学模仿物理学,建立一套稳定的公理系统,从一般假设演绎推论具体个别的变化,然后通过可观察的个别是否如此变化,来证伪理论的真假,同时也生产出未来事物变化的预言知识。有句名言是“不包括未来的知识不叫知识”。我以为,这是科学和知识生产必须遵守的规矩。但是经济学是否要像物理学那样,从一般假设演绎推论个别具体,需要利用数学工具来帮助才科学呢?就像当年牛顿那样,要通过发明微积分才能把万物都是相互吸引的这个一般假设所包含的许多个别演绎推论出来呢?我个人不这样看。

  我以为数学适合处理被稳定条件所约束的事物,比如物理世界,约束物质变化的引力大致是稳定的。物质也没有生命。欧洲大陆许多大物理学家都是数学家就说明这一点。但在人的世界,决定人选择行为的利害、价格或成本是变动不拘的;再说,人没有物质的齐一性,对同样一件时装的价值判断往往有霄壤之别,说明人与无生命物质不同,不同的约束条件决定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世界,从而有不同的买与不买的不同选择。

  因此,事关人的世界的经济学,从一般假设演绎推论个别,这之间的道路要比物理学曲折复杂得多。事实上,世界观为数学支配的欧洲大陆国家处理物理世界全球瞩目,但对人的世界处理远不如世界观向来为经验主义支配的英美,前者有暴烈的法国大革命、德国纳粹法西斯等,而英国宪章运动和光荣革命却很温柔,现在还谨慎供奉着女王。

  西方经济学普遍选择数学工具,跟社会组织和制度安排大致有着物理世界的稳定有关,支配人选择行为的约束条件大致稳定,那么从技术上去精雕细凿这些选择的相互影响,不失为一种理性人的选择。但就转型中的中国而言,约束人选择的组织、制度安排都在改革变化中,这些组织制度许多可能是西方人闻所未闻的,它们中可能蕴涵着新的价格和费用因素。

中国经济学家迟早会有让世界吃惊的发现。再说,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变迁,是需要解释的,如果把诺奖看作是目前世界知识的最高奖赏,那么它迟早也会面对中国的贡献,视若无睹是说不过去的。-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