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支教大学生徐本禹:我也会被自己感动(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14:04 新民周刊
支教大学生徐本禹:我也会被自己感动(组图)

大石小学学生送别徐本禹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支教大学生徐本禹:我也会被自己感动(组图)

徐本禹的到来,为山区孩子打开一扇窗户


  徐本禹知道,只要有足够的努力与坚持,以其一己之力,他还可以做得更多。全球通始终支持志愿者支教之路,点燃山区贫困儿童希望之灯。

  学生徐本禹

  “如果思念老师的时候,可以给老师打个电话。我会利用节假日回来看看同学们,看
看乡亲们,我也希望乡亲们能记住大石村有一个徐本禹……”徐本禹在台上讲着离别的话,已经哽咽。学生的队伍里打出了用红纸写的横幅“徐老师,请别走”“我们会努力”,孩子们拿衣袖擦着眼泪,送别的家长也在旁边暗暗落泪。

  这是2005年8月8日,徐本禹完成2年的支教工作,告别大石小学,回到华中农业大学继续自己的研究生学业。大石小学得到华中农业大学以及当地政府的资助,学校条件大大改善。

  徐本禹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在读研究生,每天忙着上课、看书,课程丢了2年,他必须抓紧时间复习。回到大学的他依旧很清瘦,穿着简单的T恤,领子有些褶皱,厚瓶底似的眼镜挂在脸上。他讲话声音不大,有些话被他的山东口音弄得很含混,像是自言自语,他似乎不是太在意记者是否听清他的表达。

  作为2004年

中央电视台评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早就已经是“名人”,学校里经常有不认识的同学跟他打招呼,有的老师要求和徐本禹合影,但徐本禹说,他到现在还有些不习惯,他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是名人。

  虽然恢复了学生生活,但徐本禹的生活已经不可能离开西部支教事业。刚刚结束的暑假里,徐本禹一直在准备把贵州山区的3个孩子带到武汉来上学。武汉的学校已经联系好了,山里的孩子也盼望着到武汉上学,但徐本禹左思右想,最后决定放弃这个计划,因为他怕孩子们到城市上学成绩跟不上,伤害他们的自信心。“10天瘦了6斤。”徐本禹说他整个暑假都在考虑这件事情,很焦虑。

  他有很多事情要做,被媒体广泛报道以后,很多人希望通过他资助山区孩子上学,徐本禹现在要处理很多琐碎的事情,去寻找需要资助的孩子。

  课余的时间,他经常要整理受资助儿童的资料,直到深夜。现在,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捐款通过徐本禹资助给400多名贫困学生,他最近正在整理捐款的详细账目,然后公布到网上,他说,必须要让这些奉献爱心的人知道,他们的钱真的已经花在孩子们身上了。

  徐本禹的时间排得很满,他准备在学校里找两个贫困大学生做志愿者,帮助他整理资料。但他说,志愿者不一定帮得了多大的忙,主要是想发给他们一点补贴,帮助他们上学。

  这个国庆节,他打算去沙市看望他长期资助的孤儿许星星。第一次资助许星星时,徐本禹刚刚上大学不久,现在,许星星已经上高一了。

  他还计划去上海看望大石小学的学生罗敏,这个孩子是上海的爱心人士和媒体去贵州采访徐本禹时偶然发现的,罗敏双腿严重畸形,在企业和

医院的帮助下,罗敏在上海
复旦
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

  还有一位曾经资助大水乡孩子上学的大学生,她现在得了白血病,徐本禹琢磨着什么时候去看望并且帮助她。

  徐本禹说了一大堆等着他处理的事情,他像惦念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惦念着每个他知道的需要帮助的人。

  我也会被自己感动

  2004年,徐本禹的故事感动了整个中国。

  故事必须从2002年讲起,徐本禹从此与贵州山区的孩子结下了缘分。

  2002年的暑假,徐本禹与几个同学到贵州省大方县狗吊岩村的岩洞小学支教,23天的时间,让徐本禹知道在遥远、闭塞的山区,孩子们是多么需要得到帮助。“我一定会回来。”为了一句承诺,2003年大学毕业以后,徐本禹放弃了已经考取研究生的机会,再次走进狗吊岩村为民小学,兑现他继续支教的诺言。

  一年以后,徐本禹离开为民小学,到另一所更加困难的大水乡大石小学继续支教。大石小学的校舍是一座摇摇欲坠的木房,学生们坐在四面透风的教室里学习。“有媒体说你到大水乡是因为大水乡领导希望你去帮助当地发展经济。”记者向徐本禹求证离开为民小学到大石小学的原因。“不是的,主要是那边更困难,我是要去支教。”徐本禹回答得很简单,不多做解释好像是他说话的风格。

  这一年的夏天,华中农业大学的两位老师到贵州去看望徐本禹,他们被山区贫穷的生活震惊,被孩子们困苦的学习环境震惊,也被徐本禹在艰苦环境下的独自坚守感动。老师拍下很多照片,发表在网站上,向网友讲述一个大学生志愿者的真实故事。几天时间里,徐本禹的故事成为热帖,被多家网站转载,媒体的聚焦让徐本禹成为当年的新闻人物。

  徐本禹淳朴的行动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和讨论,很多人为他流下了久违的感动泪水。他让人们发现了久不触及的内心的纯真,人性中善良、单纯的一面。

  中央电视台的敬一丹说徐本禹是个“心软”的人,为了孩子,他哭过很多回。徐本禹的脸上滑过一丝腼腆,说:“大学里,我从来没有哭过,但一看到山里的孩子那么苦,我就忍不住。”记者问是不是天性让他执著于奉献,徐本禹不同意这个说法,他说,他的报恩的愿望更多来自周围人对他的影响,他得到了很多的关爱,所以理所应当将爱回报给别人。

  也许是性格使然,面对媒体的热情追踪,面对突然来临的荣誉,徐本禹的内心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我就这点好,不会被冲昏头脑,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徐本禹一向平静的脸上难得露出得意的表情,透露了他才刚刚23岁。

  战胜孤苦寂寞

  支教最初半年的痛苦,一定会让徐本禹铭记一生,熬过半年后,他觉得再也没有困难可以压倒他。

  “最开始的半年是最痛苦的。”徐本禹一点也不掩饰自己对那段痛苦经历的恐惧。“从武汉到一个连电都没有的地方,落差很大。”虽然此前的暑假,徐本禹已经在狗吊岩支教20多天,但正式支教后,遇到的困苦还是超过了他的想象。

  徐本禹努力去适应用玉米粉蒸熟的“包谷饭”,白水煮豆角蘸辣椒的家常菜。等他好不容易适应了口味,他的胃却抗议起来。“我是个意志坚定的人,如果说有动摇的时候,就是胃痛得受不了的时候,我想如果身体真的不能支撑,我就要半途而废了。”

  那是苦行僧一样的日子,在语言不通,连电都没有的山村里,徐本禹还要挨过孤独的折磨。“实在太寂寞的时候,我就去学生家家访,实际上是想找个人说话。”

  克服了自身的不适应,教学上又出现了难题。学生们听不懂普通话,山区的孩子几乎没有接触过任何外界的信息,没有几个学生知道雷锋,这让徐本禹感到无奈。徐本禹是个性格温和的人,“同学们都说我没脾气。”但当孩子们因为听不懂,因为或者胆小而对徐本禹的教导毫无反应时,徐本禹再也无法压制自己的愤怒。“我好几次在课堂上摔书,太生气了,把书狠狠地摔在地上。”

  “我每天都盼望着时间能过得快一点。”徐本禹在支教的第一个学期被孤单和教学上的困难折磨着,离放寒假还有一个星期,他就提前“逃”回了大学。

  “为什么不放弃?”记者问。“我这个人,只要我决定做的事情,一般不会改变。我去的时候就想好做两年的支教志愿者,我就一定能坚持下来。”徐本禹说,这种对自己要求苛刻的习惯,是支教以前就已经形成的。高中时期为了提高成绩,如果背不出课文,他就用拳头打墙,现在还能看到他的右手拳头有点异常。

  后来,徐本禹开始学会利用一切机会排解寂寞。他说他最大的“特长”是看足球赛,世界青年锦标赛的时候,村里没有电视,他就到镇上上网看文字直播。“很刺激,有时候跳出一行子:进球了!你也不知道到底是哪边进了,有悬念。”球迷徐本禹在闭塞的大山里尽力地寻找本该属于一个大学生的快乐。

  徐本禹兑现了支教2年的承诺,不仅如此,他的事迹被广为传播以后,一大批志愿者表示要接替徐本禹的工作,目前大石小学里还有5名志愿者坚守在那里。

  一种简单的善良

  徐本禹的家在山东聊城农村,父亲当了一辈子小学老师,快要退休前才被转正。因为家境贫困,弟弟初中毕业后就出外打工。徐本禹说母亲的善良给了他最早的教育,在这样贫困的家庭里,母亲还经常接济别人。

  上大学时,徐本禹就把奉献爱心当作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只要看到报纸上有消息说什么人需要帮助,他就从自己的奖学金、贫困补助甚至父母给的生活费里省出钱来捐献。

  捐钱扶困几乎成了他的习惯,许星星就是他上大一时在报纸上发现的,6年里,徐本禹负担了许星星的学习费用,他像照顾自己的妹妹一样照顾这这个孤儿。“直到‘感动中国’播出以后,父母才知道我经常捐钱,以前我不敢告诉他们,怕他们不理解,担心我。”徐本禹说,现在父母知道了他这几年的情况,还是很支持他的选择。

  究竟捐了多少钱,捐给多少人,徐本禹自己也记不清了。虽然徐本禹早就把奉献爱心当作自己的任务,但促使他决定把自己的时间也“捐献”出来,做一名支教志愿者,却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感动。

  上大学二年级时,徐本禹为一项“保护母亲河”的公益事业捐款200元。他的事迹被《中国青年》杂志报道,湖北的一个电视节目找到他做访谈节目的嘉宾观众。“我坐在观众席里,说的话不超过5分钟。”徐本禹现在回忆起来觉得好笑,但就是这5分钟的故事,感动了节目主持人许 戈辉。

  节目结束后,许 戈辉和男主持人一起送给徐本禹500元钱,表示对他的支持。“我当时不认识许 戈辉,是后来同学告诉我她是著名的主持人。当时我很感动,萍水相逢的人能够这样信任我,给我这样的支持,我当时想,一定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别人。”

  徐本禹把500元中的300元钱捐给了2个有困难的同学,100元寄给了许星星,自己留下100元作为考试的费用。同时,他作出了决定:去当一名志愿者。

  从那以后,徐本禹再也不想也不能停下脚步,走在贵州崎岖的山路上,走在为贫困儿童募捐的奔波的路上,他沉默寡言,只用行动感召世人。撰稿/黄 祺(记者)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