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子:专访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18:13 央视《东方时空》 | |||||||||
《东方之子》10月25日播出节目《专访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以下为节目内容。 赵和平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
中国国际救援队队长 2004年带领中国救援队参加印尼海啸救险 今年10月9日南亚发生强烈地震后紧急奔赴灾难现场 解说:北京时间10月8日11点50分,南亚次大陆发生里氏7.6至7.8级强烈地震,地震中心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附近。半个小时后,中国国家救援队队长赵和平也得到了这个消息,并迅速启动救援程序。当地时间10号中午,中国国家救援队抵达伊斯兰堡西北受灾最严重的巴拉考特镇。中国成为第一支抵达这一重灾区的国际救援队。 记者:您能不能给我们描述一下,当你们进入到这个巴勒柯特地区,你看到的、你听到的、包括你闻到的什么气味? 赵和平:到达巴勒柯特灾区以后,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全部是废墟,他这个地区有90%以上的房屋是全部倒平的。在巴勒柯特地区有7所学校集中在最重的一个地区,全部倒塌掉,而且7所学校据我们估计至少有2000多名孩子在里面遇难,整个灾区等我们到达的时间,显得比较乱,当地的政府基本是处于一种不能运转的状态,通讯中断,电力、水全部中断,任何救援力量还没有到达,只有我们一支救援队刚刚抵达 解说:此次救援队由49名队员组成,并携带6条搜索犬和8吨专业搜索设备以及9吨救灾物资。在没有当地任何信息和政府的协助的情况下,赵和平组织救援队立即安营扎寨,紧张有序地就地展开搜救工作。10号下午5点,他们在废墟中发现了第一个幸存者。 记者:当时这第一个人发现的时候,你在干什么? 赵和平:我刚从现场回到营地听到消息以后,我们这个营地和现场也有一个联络,要求我们在几分钟之内,十几分钟之内,就要把这个方案基本上很完善地拿出来。拿出来以后就开始实施,包括通道的开辟、清理,这个过程当中还要给这个幸存者不断地跟他进行沟通,鼓励他,支持他,把这个生命能够支撑下去,让他有希望。这个过程整整进行了6个小时,把这个幸存者营救出来,当时这个幸存者在这边也得到了信息,知道是中国的救援队在营救他,所以他当时他讲沃尔东语,但是他也讲英文单词china也讲了好几次,这个在现场营救的队员大家都听到了,他知道是中国的救援队在救他,是一位不到30岁的女士。 记者:当这个被救援者说出china这样的单词的,我们的救援队员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 赵和平:因为我不在最现场的地方,我想他们第一个应该感到我们实施人道主义救援是我们很高尚的很崇高的一件使命, 解说:赵和平,48岁,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在去年底发生的印尼海啸中,赵和平作为中国救援队队长带队出征,而这次是他第二次带队参加国际救援。赵和平深知,营救出幸存者之后,他的工作并没有结束。他常说“作为队长要想别人想不到的,做别人做不到的”。在队员们眼中,他是整个救援队的定心丸。 记者:这些救援队员每天不仅要付出高强度的救援任务、体力任务,同时还有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个时候您怎么办? 赵和平:我们救第一个幸存者的时候,他的外边就是一个遇难着,不把这个遇难着移走,这个幸存者就没法营救的,这些有些队员在接触尸体方面,还是第一次,气味是相当地重,就是从现场回来以后,回到我们营地,他这个身上都可以,在营地的人都可以闻到他这个味道,我说死人不可怕,尽管已经开始腐败、气味很重,但是我们有一套科学的、防护、保护措施,回来以后回到营地,还有严格地洗消消毒的措施,所以我说这样,从心理上,从身体上我给大家排解排解,最后队员们说好,他们都认可。 记者:除了这些之外,这49名队员,在这种极端的条件下,他们吃喝拉撒,他们的安危,作为队长你怎么办? 赵和平:所以说我觉得压力来自多方面,这些问题我都要来想,比如说我们出去保障,最重要的保障就是水,我们这次带的,带了,按10天,按每个人每天6瓶准备的,到的以后就发现不行了,去到灾区以后,当地的一些警察,给我们开车的司机灾民都来找我们要水,这样我们水很快就不够了,怎么办,就请使馆来支援。所以,我就尽可能地想得周全一点。我认为我的职责不是我要去做多少事情,而且我要把这些,我第一个就是准备地把握情况,掌握情况把握形势,第二个就是要做出分析判断,第三就是做出决定,我认为这是我最重要的职责 解说:在中国救援队第一个到达巴拉卡特后,10余支其他国家的救援队以及巴基斯坦军方陆续赶到。在随后的救援行动中,中国队首次成为国际性救灾行动的一个重要角色——国际协调员。 记者:我还知道这次中国救援队承担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国际间的协调这样一个角色,为什么会承担这样一个? 赵和平:我们是第一到的救援队,在我们到达以后,巴方的一些救灾军队,巴基斯坦的一些救援队,国际上的,联合国的一些组织,陆续抵达,抵达以后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现场没有协调,信息不够通,大家不知道该做什么事情,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主动地,我们中国队应该发挥这个作用。实际上我们中国队的驻地最后形成了巴拉卡特灾区的一个救援的协调中心,也是一个信息中心,也是通讯中心,就是大家都知道,新来的队伍,首先就要到中国救援队伍来报道一下,获得信息然后看看做什么任务。 记者:那会不会发生一些矛盾、小的冲突,这个时候怎么办? 赵和平:我们和别的队没有发生,但别的队组织之间有一些,但时候还需要我们去协调,比如说有些组织军队之间扯皮,这个该你做,这个该你做,后来有些,偶然还搀杂一些政治上的因素,我们最后去,中国队说说怎么办,我们说好,第一政治的东西先放一边,我们现在是人道主义救援,第二我们每一件事情,每一项行动一定要有一个主体,那么我们来说,你是主体还是他是主体,OK,你是主体了,那他你就要无条件配合他,他是主体你就要配合他,有时候他们吵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的问题,我们给他10分钟解决了。 解说:在为期10天的救援行动中,中国救援队共重点搜索了40余处废墟,成功营救出3名幸存者,救治了大量的受伤群众。更重要的是,中国在这场重大救援行动中表现出了优秀的组织协调能力,使得整个救援得以迅速高效进行。中国队的表现深深印在巴拉考特每个人的心里。 赵和平:美联社的记者去了见到我以后,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说,我到了这地方,到处都在传诵着中国救援救队的事迹,他还补充一句,我是郑重其事地跟你队长先生说的,我不是在恭维你,其他的救援队也是,首先找到中国队的营地,说你们这里做了很有效的工作,有很丰富的资料,成功地营救出幸存者,你们中国队很强,我们希望能和你们联合行动,向你们学习。 记者:现在在回首这次巴基斯坦大救援,最难忘的是哪一天? 赵和平:第一个就是到达灾区的第一次宏观的印象,废墟、尸体、等待救助的人群、混乱的现场,这是一个。第二个场面就是我们要离开巴拉卡特灾区的时候,巴基斯坦当地的援助、救灾的军队对我们表达的那种感激之情、恋恋不舍之情,到现在非常难忘。有一个警察吧,因为他的英文也有限,他就讲两句话,他说中国是兄弟,第二就是只有中国,他的意思就说中国和他们是好朋友,好兄弟,不仅是朋友,是兄弟,第二就是当他们遇到苦难的时候只有中国来帮助他。你可以感到巴基斯坦连小孩子对中国有非常友好,他知道中国,知道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 相关专题:央视《东方时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