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当油漆“枪击”了艺术风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6日15:07 新民周刊

  在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当代艺术展现场,一个男子掏出一罐油漆朝一组作品喷去,造成参展作品污损。前不久,司法 机关请上海价格认证中心的专家对作品进行评估,以便对肇事者作出公正的处理。但评估结果以戏剧性的落差,折射出当代艺 术在中国的尴尬处境。

  撰稿/沈嘉禄(记者)

  双年展现场发生新世纪版“枪击”

  事件回放:2004年11月24日。再过4天就要闭幕的2004上海双年展进入“收官”阶段。这个主题为“影 像生存”的当代艺术展吸引了众多海内外观众,为上海双年展和上海美术馆赢得了更大的声誉。

  据目击者称,时近中午,一名中等身材、戴眼镜并穿米黄色茄克衫的中年男子,走到参展艺术家邱世华的巨幅油画作 品前,突然从怀里掏出一罐油漆朝画上乱喷一气,画布上立即留下一条条深灰色的印痕。在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大展现 场,向参展作品狂喷油漆,这种留下明显痕迹的破坏行为无异于在公共场合的一次枪击。故而观众立即尖叫起来,现场保安闻 讯赶到,将肇事者带至办公室,随后由警方带走。这个肇事者就是戴刚。

  据上海美术馆有关人士介绍,在国内外,这类事件也经常发生,肇事者往往不是精神失常,就是想借此成名。但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条例》和修订后的《上海市特种行业和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这种行为已构成对公共财物和私 人财物的损害,将受到上海司法机关的严肃处理并责令赔偿。上海美术馆方面还透露,邱世华的这组作品是策展人从香港汉雅 轩画廊借来参展的,画廊事前的报价是“数十万港元”。

  事后,上海美术馆加强了管理,并添置了安全探测门,以增加安全系数。在后来的法国印象派画展和吴冠中个人作品 回顾展、朱德群近作展等重量级的展事上,对观众携带的物品——比如矿泉水瓶、可口可乐罐等给予种种限制,也是出于这种 考虑。

  这幅作品不寻常

  那么肇事者特别感“兴趣”的这幅作品又如何呢?

  这组作品共有4幅,每幅尺寸约在250×150厘米,总标题为“风景”。与邱世华以往很多作品一样,画布上似 乎看不到什么“东西”,浅灰接近于本色的调子。在双年展画册上,画家在作品旁边引用了北宋诗人邵雍的一句诗:“一阳初 动处,万物未生时。”玄妙无比,暗藏机锋。一个“未生”,似乎替“空白”作了最有想象空间的注释。

  据说开幕展当天,邱世华穿了一身唐装露面,有位意大利记者希望他解释一下这组作品的内涵,画家很真诚地回答: “我自己也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他又说,我的画不一定要这样或那样,随意这样,也可以随意那样,所以就画成了。最后 ,邱世华表示自己也不知道“这样”是哪样。这种类似禅外说禅的回答让西方文化背景的老外一头雾水,不辨马牛。

  记者在事件发生后曾试图与画家邱世华取得联系,但上海美术馆的策展人向画家本人征求意见后,一向低调的画家表 示不愿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记者后来通过多位画家了解到邱世华的几根轮廓线:画家于1940年11月出生,四川省资中 县人,196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深圳。1990年曾在台北汉雅轩、香港汉雅轩举办个展。作品入选《中 国后89艺术展》,邱还于1995年至1997年巡展于美国。1996年被邀展德国波恩美术馆,巡展于维也纳、新加坡 、哥本哈根、华沙、柏林等地。1996年邱应邀参加23届圣保罗国际双年展大会特展获奖。1999年应邀参加第48届 威尼斯国际双年展(主题馆)展出,1999年应邀在瑞士巴索美术馆举办个展。2000年3月应邀在布拉格举办个展。2001 年1月应邀在赫尔辛基美术馆举办个展。2001年4月应邀参加柏林国际双年展。

  但是在国际画坛的高度认可下,邱世华在国内的曝光率极低,人称是“大隐隐于市”的艺术界奇侠。据说,他平时的 创作态度极其认真,尽管是一幅“踏雪无痕”的画,也会一笔笔画很长时间,除了画家本人,外人很难看出其中微妙的变化。

  上海双年展总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教授许江很肯定地对记者说:邱世华是一个严肃画家,他的画强调淡、空 、静等意境,有中国哲学的理念在里头。他一直坚持这样创作,在今天难能可贵,故而策展时将他圈入第一批参展画家。许江 还说,这次双年展的主题是“影像生存”,参展作品不局限在电子影像,还应该包括绘画、装置等其他艺术门类。再说影的概 念在中国,不仅仅是看得到的影子,还应该包括可能看到的景象和想象的空间,比如中国诗词中的内容,与西方人对影的理解 不尽相同。他强调:“邱世华在画里看上去一笔没画,并不等于没有内容。”

  喷漆是一次行为艺术吗

  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浙江美院(今中国美院)学生肖鲁向参展作品《对话》开了一 枪,成为哄传一时的艺术事件,此举在艺术圈内被人津津乐道,并被视作一件很前卫的行为艺术。此后,在一些当代艺术展上 出现了当众洗脚、卖带鱼、甩安全套等行为艺术,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到2000年上海双年展时,在一些非官方的外围 展上也出现过令人尖叫的行为艺术。

  那么,此次喷漆事件发生后,有人也怀疑肇事者与画家有默契。但上海美术馆负责人对记者说:双年展上的这件事与 上述几件事不一样,他们是作品的一部分,或者说画家本人就是作品,而喷油漆一事,据警方调查,肇事者与画家素不相识, 完全是他个人行为,上海美术馆不便对此事作出评论。对双年展本身的定位,他的观点是:结合目前艺术创作的趋势、潮流、 动向和操作上的可行性,在一定的主题下,组织当代艺术家探索当代艺术发展态势的学术活动。它的探索性和当代性是显而易 见的。至于对某件参展作品价值的评价,他更希望让历史来评说。他还举了刚刚闭幕的法国印象派画展为例,这些作品在当时 的法国被视为离经叛道,拿破仑三世用马鞭来“欣赏”马奈的作品,媒体也竭尽冷嘲热讽之能事,但是现在还有谁再能怀疑印 象派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对世界艺术史的革命性贡献?再拿法国现代艺术家杜尚的装置作品《泉》来说吧,一个普通的陶瓷小便 器,放倒后签上画家的名,你说艺术家投入了多少体力劳动?但这里有思想嘛。虽然在当时引来一场轩然大波,但今天回过头 来看,它的革命性意义同样不可低估。还有毕加索的《牛》,由一个自行车鞍座和一个把手构成,往墙上一挂,你能说它不是 艺术品?

  至于这幅作品的估价,这位负责人透露,作品是策展人从香港著名的汉雅轩画廊借来的,画廊的报价在数十万港元, 这是基于香港的艺术市场的文化消费的现状,如果拿内地艺术市场的消费水平来评估,肯定榫枘不合。但既然来自香港画廊, 我们就应该尊重这个事实。

  提到向作品喷油漆的肇事者,他干脆地表示“桥归桥,路归路”。也就是说,肇事者此举显然触犯了上海市治安管理 条例,将由司法部门处理,他还认为,此事不会对双年展造成负面影响,一项高水准的学术活动的推动力主要来自整个社会的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受污损的作品价值几何

  日前,上海市价格认证中心受司法机关委托,对受污损的作品进行价格认定,提供对肇事者处理的依据。价格认证中 心有一个专家网络,涉及面包括

房地产、机械设备、古董、艺术品等。他们请专家中的上海画家了庐来做这件事,但了庐认为 自己是从事中国水墨画创作的,可能“隔行隔山”,遂向价格认证中心推荐了几位油画家和拍卖行专家。但了庐在接受记者采 访时坦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无论国画还是西画,有一点是必须强调的,那就是作品的价值最终由画家的劳动来决定 的。这个劳动包括他的思想深度、想象力、技术等。从邱世华这组作品看,我实在看不出画家的劳动在哪里,一个木框,绷上 画布,用白色颜料抄了抄底,标了一个似是而非的题目,仅此而已吧,你说这里有多少劳动、有多少思想?所以要认定它的价 值,只能算材料费。”

  了庐还说,“此类作品在最近几年的大型美术展上屡有亮相,比如在2000年新中国美术大展中就有一幅,也是一 块画布,平涂了一种颜色,美术馆的工作人员自己也说了,如果这也算创作,我明天也送一幅来。这说明哗众取宠的东西肯定 不会被人们所肯定。是的,西方也出现过此类东西,但决不是主流,而且再看看,今天还有吗?还能引起喝彩吗?双年展这样 高规格的大展引进这样的作品,似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策展人的艺术态度不够严肃,在客观效果是上愚弄观众,误导观众。 同时对当代艺术本身的发展也很不利。

  参与鉴别作品价值的共有4位专家,其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某画廊主持人,同样也是油画家的先生给出了5000 元的估价。他的理由是:受损的有两幅油画,不管它们在香港的标价如何,在内地,甚至在艺术市场相对成熟的上海,也不可 能得到市场认可。但考虑到作品参加了双年展,被策展人及其他专家所肯定,且不管策展人是否有失误,这幅作品总归上了一 个较高的平台向世界展示,所以给出这个价。他又补充说:“近20年来,上海的拍卖行也没拍过此类当代艺术品,即使哪家 拍卖行受理了,想必也不会有人举牌,除非有幕后交易。同样一件当代艺术品在香港与上海,市场价格会有天壤之别。再说这 幅作品只是在香港画廊里的标价,而不是最后成交价,案发在上海,我就只能按照上海的行情估价。现在它受到了污损,只值 1000元。”

  参与估价的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朱国荣对记者说:这类作品在国外也有,而且几十年前就玩过了,不是新鲜的东西 ,今天再去重复他人观念艺术的创意,价值不大。但作为一件参展作品,我还是比较宽容的,故而估价在5000元以下。

  上海油画家俞晓夫作出的结论更具戏剧性:1000元。他对记者陈述的理由是:在这幅中看不到画家的思考和劳动 ,那种以某种观念来哗众取宠的所谓先锋派作品,对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当代艺术本身也是一种误导的伤害。“他没画什 么,只能根据耗用的材料来评估,而喷了油漆后,我反倒认为价值上升了,值2000元。”

  记者问他是否有嘲讽的意思,他大声吼道:“我是严肃的。”

  专家对作品“戏剧性”的评估,折射出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尴尬处境。上海艺术界有不少人认为:西方国家常用它们的 价值观来判断发展中国家的艺术品,这对艺术家是一种致命的诱惑,因为盲目地、迷信地、甚至献媚邀宠地争相“与国际接轨 ”的后果只能是民族性的丧失和自我的毁灭。在一体化的叫嚣中,我们要有足够的警惕。

  有几点必须交代清楚:首先,参与评估的不是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但他们在上海艺术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握有话语权,评估的态度也是认真的,但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其次,当代艺术作品在上海市场的主要买家以外 国人居多,内地市场上的当代艺术作品价格远不如境外。专家的评估很大程度上是参照了国内的行情。第三,专家的意见只是 司法机关处理案件的一个依据,而不是最终意见。

  记者曾多次与肇事者联系采访,均被婉拒,但在电话里他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后悔。他说:“当时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 要这样做。”可能是激动,也可能是不赞成这幅作品,但决非为了借此出名。为了减少他的压力,记者不便透露他的姓名。

  据悉,司法机关不日将对此案作出处理结论。但这篇报道希望达到的效果是:请读者进一步关注并思考当代艺术中国 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这将使我们具有一种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深刻的思辨能力,观察艺术及其他事物。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