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规划--执政方式的最新创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15:55 新民周刊 | |||||||||
叶笃初教授说:在所有这些执政方式当中,这一次突出了“规划”的执政方式,意味深长 一个北京市的环卫工人,尽管对规划具体内容并不是很清楚,却大体已然知道了,规划的实施推行将改善他们的生活,要提高他们的工资。“十一五”规划实实在在给他这样的百姓带来了希望 “十一五”规划的意义十分重大,大大超出通常人们对“规划”的理解。一部规划如此尽显一整套的执政理念努力履行执政使命完善执政方式提升执政能力在我们党的执政历史和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历史上书写了新的一页。 撰稿/丁曦林(记者) 陈统奎
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飞船顺利着陆。在这样喜悦的气氛之中,我们在午后的上海与中央党校资深教授、战略研究专家叶笃初先生进行了访谈,请叶教授对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及正在研究和审议中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对中国改革的影响进行独家解读。 新民周刊:从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算起,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为“规划”,这一字之差,意味着执政党哪些执政新理念、新思路? 叶笃初:其实,“十一五”规划的意义十分重大,大大超出通常人们对“规划”的理解。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前所未有的自觉和鲜明的态度把规划作为依托和载体展示了自己的宏图大略。一部规划如此尽显一整套的执政理念努力履行执政使命完善执政方式提升执政能力在我们党的执政历史和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历史上书写了新的一页。 它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于一体,发展稳定相统一贯穿始终。运用整体规划,将零碎的变成完整的,分散的变成系统的,形成一个成文的大盘子,全盘地拿出来,在党内高层和广大的干部当中达到共识,形成合力,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执政党的智慧和创造力。 新民周刊:您的意思是,执政党把“规划”当作一种执政方式在运用。那么,“规划”这种执政手段是今天才被提出来的吗? 叶笃初:作为一个执政50多年、富有经验和充满活力的党,它有许多执政方式与手段,譬如宣布政治主张、推行重大政策、建议立法修法,以及组织力量、调配干部等,来行使自己的执政使命。但在所有这些执政方式当中,这一次突出了“规划”的执政方式,意味深长。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计划”、“规划”这样的字眼以前经常是交替使用,并无特别严格的区分。当然,在特定的语境下,有时也进行过一些区分,譬如说,有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5年计划和10年远景规划之分。如今,我们正式把5年作为周期制定规划,从此开始,它将具有特定历史含义、承担特定历史使命。现在很多人已经很在意“规划”这两个字,过去我们曾经也有10年远景规划,但是那时的“规划”二字还没有这一次承担的使命特殊。 这也是一种执政方式。它最大的优点,就是总揽性,全局性,长远性。“十一五”规划的提出,固然表示已经实行50余年的原来的经济计划管理制度已然改变,更重要的是表示了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国家经济社会宏观调控模式——主要是指除日常管理事务、行政措施、法令规章之外的周期5年或更长时间的规划机制——日趋成熟定规,还表示了我们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获得显著的优化与提升。 新民周刊:这特定的含义指的是什么? 叶笃初:我们一开始实行的都说是“计划”,但是早在毛泽东等主要领导人的战略谋略里面,就已经包含远景设想,10年甚至20年,已经带有规划性质。规划的性质是时间长,一般理解为长期或中长期谋略。“计划”以5年为周期,这也是借鉴了前苏联的做法。过去,“规划”往往出现在领导人的讲话里,实际上是存在于领导人的谋略当中。问题在于,以往想得比较简单,以为一个五年“计划”就可以上一个大步,两个五年计划就基本现代化了,三个五年说不定就到共产主义了,后来经过实践洗礼,我们冷静了,共产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 “文革”以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得以确立,这就需要考虑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期实施“计划”的时候,开始考虑实施中长期规划。1980年代曾有过10年乃至更长时间远景规划设想,但还是更多地注视近期或一时之“计划”,现在制定“规划”,意义已有不同。过去提出“远景规划”无非意在关照将来,而今天做“规划”,则是使它具有鲜明的宏观性、战略性和长期性,其实中长期的远景已暗含在“规划”里面了。这就很高明,执政更加主动、宏观,并且暗含照顾将来的意思。依我的观察而言,“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意旨、走向乃至若干目标将延续到“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即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 新民周刊:此次“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主线是什么?目标又是什么? 叶笃初:在中国的传统政治经验中,宋代著名学人兼谋士曾巩曾说过一句话:“为治有常道,生民有常业。”治国有常道,可解读为有相对稳定的方略、相对完善的规划,以保持长治久安,天下太平。“十一五”规划本身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解决了“常道”的问题,而规划内涵之最核心的部分,又是使“生民有常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生民”二字与民不聊生相对,已经包含有生活保障的人民还有常业即有工作做。“十一五”规划注重民有常业,让大多数的人做到各得其所,这是多么有意义啊!翻一翻过去的十个“五年计划”,一个计划之中,能使“治有常道,民有常业”这两个方面都做到的,有没有呢?恐怕是没有的。 而这次的规划可谓“一举两得”,“一身二任”,把两个任务都集于一身。什么道理呢?因为过去时间里,由于各种历史现实原因,国家必须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打好工业基础,甚至有时动员老百姓勒紧裤带搞建设,很长时间亿万农民付出很多,为什么现在说“支持农村”就是这个道理。 “十一五”规划将给全国人民频频带来福音。国家将着力让广大人民得到切实的实惠。媒体介绍,一个北京市的环卫工人,尽管对规划具体内容并不是很清楚,却大体已然知道了,规划的实施推行将改善他们的生活,要提高他们的工资。这个环卫工人算过,5年之后,他每月的收入会超过1500元。那个时候他的儿子如果用功学习,考上大学,国家还会给补贴。“十一五”规划实实在在给他这样的百姓带来了希望。 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开始,代表了现阶段乃至今后较长时期治国理政的一个跃进。特别是执政党运用“规划”这种重要方式来实现对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领导,获得了一个迄今为止的最佳选择。 新民周刊:您刚才说“十一五”规划将开启一个新规划的时代。具体而言,这一次规划相比较过去,在哪些方面还体现了新的突破或划阶段的意义? 叶笃初:“十一五”规划编制,首次尝试吸引公众参与,这在我国计划工作史上是一个突破。通过多种形式包括在互联网上征求意见,增加规划的透明度,吸引社会公众参与,不但使规划本身扩大了民主性,而且在广义上有利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为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打开了又一条新的路径。这是我党推进决策民主化的最新重大努力。 可以说,这是破天荒的事情,历史上没有过。公众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觉到“规划”跟自己是如此的息息相关,感觉到了“规划”跟自己的亲近性。我用“亲近民生”来表述这次规划的新特点,规划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把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次“规划”还特别注重广泛吸收公众的意见的基础上,接受群众的日常监督。这是一个十分有力的变化,也是我们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保障。 新民周刊:规划最终需要落实。“十一五”规划对各地政府的工作提出了什么要求? 叶笃初:正确处理利益关系。这是“十一五”规划新提出的一个要求。规划本身就蕴含着全局性、统一性,只要属于全局性、统一性的工作,都受规划规范的约束。不是全局的,某个地方的事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但是有一个前提,在落实“规划”中,必须正确理解全局和局部的关系,统一与分立的关系。全局的目标往往要在局部当中得以显现。 中央提出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已经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近日我在浙江参加会议,接触到市委区委一级领导同志,已经感受到这样的氛围。提出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利益关系,很有必要。中央这一次对全局的布署,已经对地方工作提出了要求。相应地,地方也对中央提出了要求。及时提出这个原则问题很有意义,对思想的统一和行动的统一,特别是对全局性的问题的正确解决,起到铺垫、准备和避免误区的作用。其中包含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事实上,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省、市县都要提出新的规划,所以很有必要重申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 中央要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但是地方也必须按照规划的精神有效施政,否则,各行其是损失太大,因为我们有不少资源是共有的,互动的。难道我们能允许某些人“以邻为壑”、“一水乱火”吗? 新民周刊:我们如何保障规划的运用和实施? 叶笃初:第一,以党中央的判断和决策为准统一行动。规划本身就包含了统筹全局的意思。现在五中全会通过了建议文本,建议文本在明年全国人大通过以后叫做法定文本。从法律程序来讲,规划的生效需要到明年春天,但许多事情已经在做甚至前一两年已启动了。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规划的法律地位及其约束力。有些专家对我说,规划的地位跟政府工作报告相近,但是政府工作报告的前半部是对过去工作进行审议,后半部则表达施政方针,较少具体工作部署,所以约束力也有限。现在我们正在讨论“规划”法定文本的法律地位及约束力,希望从法的高度上保证规划完全实施。将用法的性质形成一种强制约束力。 第二,建立和健全一整套规划实施制度,如报告制、问责制和监督机制。前面讲的公众参与和监督就是很可行的制度形式。 第三,干部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这是一个重要保证。现在提出三大干部队伍即,党政干部、经济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这一次规划建议里面就包含有这样的内容,它既是规划的一部分,也是规划落实的保证。 想起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故事,越王勾践所说十年教训就是指教育人、培养人。当然我们现在不同于当时历史背景,但我们要发展,要以十倍的决心,百倍的努力,实现祖国振兴的宏伟目标。我们还要努力。“十年生聚”就是讲要发展,包括政治、文化、社会,所以规划的容量很大,其中也写进了教育、干部问题,人才问题等等,十年教训的原意就是强调人才教育、人才培养。 没有人才一切无从谈起,邓小平说过,什么事情都是干出来的,我们要干,靠人来干。我们除了调动政治积极性以外,还要具有实际驾驭、保障规划实施的能力。有些干部有积极性,但不一定有能力。反过来说,你有了一定能力,但却不懂得规划,“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胡乱来也不行。 说到底,根本的,还是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这是关键,最重要的保证。胡锦涛同志的最新讲话,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切实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务实创新的能力,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为实现“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