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京报-核心报道专题 > 正文

记者调查:申遗能否拯救北京智化寺古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3日04:09 新京报
记者调查:申遗能否拯救北京智化寺古乐

   2005年4月20日,有560年历史的北京智化寺京音乐被录制成光盘,其中40首曲目的演奏由83岁高龄的艺僧张本兴老人领衔。 本报记者 张涛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本报记者 钱昊平 北京报道

  10月11日早晨,东城区禄米仓胡同的上空灰蒙一片。

  一道红墙灰瓦的院墙上,海棠和木梨的葱郁给500多岁的智化寺平添了几抹嫩色。此时,一缕徐缓悠扬的清音给古刹带来了越度百年的静谧和空灵。

  抬脚走近智化殿,音乐瞬时恢弘而热烈起来,双份的管子声、笛声、笙声、锣声穿云裂帛,在前后院里活动着的耳膜无一不感到震撼。

  83岁的张本兴正带着6个徒弟在此研习智化寺京音乐。

  智化寺京音乐源自唐宋,与西安城隍庙鼓乐、河南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

福建南音,同属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音乐,被称作“音乐活化石”。

  自1446年由明代宫廷传入后,京音乐一直按照口传心授方法代代相传。目前,这门古老的音乐曲调失传大半,正濒临彻底失传边缘,可寻传人还有两位,张本兴是其中之一,另一人在上世纪就已瘫痪在床不经人事。

  “刻不容缓”,今年初,首次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用这四个字点出了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

  9月7日,智化寺京音乐开始了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之路,同时还向文化部申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结果将在年底前揭晓。

  “只有一个观众,也要演下去”

  “一般懂五线谱的人是看不懂这个乐谱的。”张本兴的徒弟、32岁的胡庆学拿出了一本文字形如蝌蚪的乐谱。

  京音乐的曲牌名很多来自唐宋诗词牌名,如《小桃红》、《唐多令》、《踏鹊制枝》、《清江引》……。

  由于源自唐宋宫廷乐,京音乐的乐谱完全是工尺谱,没有高低音、没有快慢板,学习要全靠口传心授,且学者要具备宫廷音乐基础。演奏的精髓还在于笙、管、笛的运用,这是一般音乐者无法操作的。

  自去年9月以后,胡庆学和师兄弟每天都在智化门内进行4场免费演出,每天上午三场,下午一场,每场演出15分钟。

  在演出时,胡庆学和5个师兄弟都会郑重地穿上黄色演出服,演奏曲目有《三皈赞》、《垂丝调》、《昼锦堂》等。

  胡庆学在演出中所演奏的乐器是管,其他人分别用笙、笛、锣等,有时候还会用上铙、钹、鼓……算下来,智化寺京音乐能用到9种乐器。

  今年8月5日,寺庙闭馆修缮,演出告一段落。

  “哪怕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演下去。”负责管理智化寺的北京文博交流馆馆长王丹说,尽管没有灯光、音响和舞台,他们要尽力让京音乐继续发扬、传播下去。

  惟一按代传袭的音乐

  与其他音乐的流传方式不同,京音乐是我国惟一按代传袭的音乐。师傅教徒弟一代一代往下传,到了张本兴这里已是第26代。

  张本兴1927年进入智化寺,当年他6岁,进去的时候里面还有不少艺僧,经常是有人家有红白喜事时请艺僧去演奏。

  这也旁证了历史上,智化寺京音乐从庙堂之调沦为艺僧“吃饭家什”的颠沛流离之途。

  公元1446年,明英宗皇帝宠监王振在禄米仓胡同建立家庙,取名智化寺,并凭借权位将象征着皇家特权的宫廷音乐移植入智化寺,经艺僧演练成宗教音乐。

  1449年,“土木之变”后王振被杀,智化寺就此破败,香火日衰。失去生活依靠的艺僧们以演奏音乐为生,行走在京城大街小巷,并称这种音乐为京音乐。

  清末民国初,寺内音乐逐渐流失,至解放时,智化寺已基本没有僧人。

  中国宗教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中心主任田青教授介绍,1952年,在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主席巨赞法师的支持下,著名音乐学家查阜西采访发现了18位京音乐演奏艺僧,后又发现康熙33年(1694)年永乾抄本古谱,引起宗教界、音乐界的关注与震惊。

  “文革”期间,智化寺京音乐又遭罹难,乐器被毁、古谱被焚。直到1991年,智化寺文物保管所(1991年更名为文博交流馆)制作了京音乐的部分录音磁带,正式恢复了对这种古乐的保护。

  “多抢救一些曲目”

  “1991年,整个北京城只找到了6个做过艺僧的传人。”文博交流馆馆长王丹说,现今的传承工作只有张本兴一人在做。

  张本兴解放后还俗参加工作,1984年退休。几十年间,张本兴完全没有演奏过京音乐,直到1991年,他才重新接触到久别的九云锣。

  由于健康原因,张本兴老人现在每周只能到智化寺两次,分别在周二和周四。而在2002年之前,老人吃住都是在智化寺内。前年的一场中风,使老人的耳朵不灵了,行走都要靠拐杖。

  “京音乐在按代传袭过程中,师傅总会跟徒弟有所保留,造成能流传下去的曲目一代比一代少。”张本兴说,传到他这代时,曲目已从开始的近200首减少到48首。

  “老师傅年事已高,我们的抢救工作现在很急,想趁老师傅还明白的时候多抢救一些曲目。”王丹忧心忡忡。

  一个相关数字是,北京电视台报道,京城目前有300种非物质文化遗产,100多名艺人中已有80%超过50岁,保护工作非常紧迫。

  落寞的传人

  “徒弟太难找了。”83岁的张本兴说,完整地演奏京音乐需要17个人,但现在只有6个徒弟,只能凑合着演了。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音乐不在他这一代失传。

  上世纪二十年代,智化寺只接受12岁以下的童僧学习,经过7年苦练,学会坐、站、跪、行4种演奏姿势,才能适应各种佛事活动的演奏需要。

  张本兴说,目前,想要找到有宫廷音乐功底、又识工尺谱的年轻人着实不易。

  1991年的北京市第一届文物节上,来自河北固安的“几个小孩子”让张本兴眼前一亮:他们演奏的音乐和宫廷音乐相近。

  演奏的胡庆学当年18岁,在几个伙伴中的年龄算是大的,他们来自素有中国音乐之乡之称的河北固安县屈家营村,从小学习吹奏古乐,村里会宫廷古乐的不下40人。

  张本兴当场就找到胡庆学,并与其父亲取得了联系。当年底,胡庆学和6个伙伴正式到智化寺学习京音乐的演奏,根据达成的协议,文博交流馆每月支付每个学徒90元的工资。

  在智化寺的几年,胡庆学他们也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渐渐领略一些门径,还到一些集会场所去演奏。

  四年过去,胡庆学发现同龄人在外面打工的收入比他们高出了好几倍,动了“思凡”念头,1995年,22岁的胡庆学犹豫之下回到了河北老家成家。1996年,其他几个“传人”也回去了。

  徒弟们离开的几年,是张本兴最落寞的几年,每天都独自回忆编写乐谱。

  徒弟们的走与留

  2001年8月,张本兴又有了传徒机会。

  河北屈家营村的22岁打工者任殿刚看到“智化寺京音乐后继乏人”的报道后,和同村两人主动找到智化寺,要求学习,并与文博交流馆达成每月300元工资的协议。

  师徒授受,张本兴将自己所会的48首乐谱全部整理了出来。

  2004年4月,文博交流馆计划录制CD,又与胡庆学等6人取得联系,希望他们回来帮忙演奏。

  CD制成后,文博交流馆社交部主任孙素华开始做胡庆学等人的工作,让他们再回到智化寺与老师傅一起研习京音乐。

  胡庆学当时对此很犹豫:“我毕竟有儿子要养,家里父母、老婆种地能挣多少钱呢?”当时他在老家跑运输,每个月的收入都在三四千块钱,而文博交流馆现在每月给他们的工资是900元。

  胡庆学本身对这门音乐是有感情的,加之父母妻子没有太多的阻拦,在文博交流馆的真诚挽留下,胡庆学最后又回到了智化寺,三个月后,他卖掉了货车。

  谈起前景,胡庆学的说法是“先干着再说吧,到底有多大希望现在也不能说得那么绝对。”

  然而,就在胡庆学等6人回到智化寺时,任殿刚等3人又离开了智化寺,原因之一是“他们的工资没有胡庆学6人高”。

  “我们也没有办法,如果我们的经费充足了,我是一定要把他3人请回来的。”文博交流馆馆长王丹说得有些无奈。

  保护工作与国际接轨

  “我们国家的文明是世界上惟一没有过断层的文明。”中国宗教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中心主任田青说。但他同时强调,在这过程中,伴随的是一些小的文化断层和“大量丢失“,音乐的断层更为突出。

  一个事实,近年来我国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力度正在不断加大。

  2003年,文化部、财政部选择了10个项目作为全国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试点,2004年又增加了29个试点。

  “今年起我们就不再提民族民间文化了,而是提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为了在称呼上与国际接轨。”北京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办公室主任石振怀说。

  今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18号文件)。

  文件出台之后,北京市文化局、文化部先后制定了北京市级、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方案,并决定年底前宣布首批名单。

  4月10日,北京市文化局通知下发后,文博交流馆便着手准备申报工作,两级申报同时进行。

  9月7日召开的智化寺京音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论证会上,专家的结论是:智化寺京音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庄重、古朴、典雅、辉煌的音乐风格;庞大、规范的大曲结构;丰富的演奏技法。它在传承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不随意增删变易,注重保护继承。智化寺京音乐忠实地保存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风貌。为研究中国

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变迁提供了典型的生动实例。

  杯水车薪的抢救经费

  2003年以前,智化寺的京音乐抢救工作在缺乏专项经费的背景下默默进行着。

  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刘超英解释,由于文物法缺乏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规定,财政当时确实无法专项拨款,只能在一些具体的诸如录制磁带、演出场地等方面给于一定的支持。

  2004年,借着“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东风,智化寺收到京音乐专项保护资金40多万元,今年政府也已拨付20多万元。

  但这些还没有达到文博交流馆的预算计划,根据馆里预算,一年的经费应该在57万元左右。

  “现在只能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了。”王丹说,原本“建立数据库、聘请专家进行专项研究”的计划只能暂时搁置,任殿刚等三人也暂时难以请回。

  “就目前而言,今年即使一些项目进入了市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也不能指望政府完全拨付所有的费用。”

  北京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办公室主任石振怀解释,北京市今年对所有38个申报项目的投入仅有400万元,这些钱还包括了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及宣传费用,可用“杯水车薪”形容。

  石振怀认为,相对与经费不足,另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保护意识,有些很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我们身边流失,对一些老艺人的保护也有疏忽。

  说到保护意识,文博交流馆馆长王丹反问自己:“即使我有钱了,能找到17个人演奏智化寺京音乐,我演给谁看啊?”她看到的苏州评弹就是几乎每个有公园的地方都有人在弹唱,而智化寺音乐能否这样深入民间,王丹无法估计。

  相关专题:新京报-核心报道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