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看!八两赈灾米是如何发出来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11:03 东方早报 | |||||||||
台风“达维”肆虐海南已过月余,琼海市在台风中受灾较重,该市潭门镇新潮村的一位李姓村民说,10月6日,各家在小卖部领了救济:每人8两米。文昌市沙港村更少,每人只有3两。 如此救助折射民权之轻
海南在经受了“达维”带来的巨大损失和破坏后,省政府拨出几千万元专项资金,社会捐助也达到好几千万元。而该省此次受灾群众是600万,按最笼统的计算,每个人也能得到20元左右的救助金,更何况新潮村是重灾区,理应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而8两米只不过1元左右,从几十元的捐助变成1元,这之间的金钱流向何处?难道百姓不会算这笔账?不会明白这里面的猫腻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两千多年前的这句话我们早已熟知,但所看非所愿,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是只值8两米的民权,有时甚至一文不值,而且有时连最小的村官都能把百姓的权利踩在脚下。 没有民权的保障,百姓的利益就无保障;没有合理的途径去保障民权,百姓就只能学着忍受不公,最终导致权利意识淡薄,而百姓的权利也会被部分官员所蔑视,所看轻。 自然,媒体披露后加强审计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平时就弘扬民权,保障民权。惟有如此,方能从根本上避免民权被忽视、民利被掠夺的现象。 福建省福州市杨绍福 信息不公开滋生“怪事” 灾民只获得“8两救灾米”的怪事,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雁过拔毛”,担心救灾资金未能专款专用。据此,我们不妨算一笔账:“截至10月19日,中央财政安排救灾专项资金7400万元(意向),省财政安排救灾专项资金2650万元,社会各界及海外同胞捐助款物4900余万元和意向性捐款1000万元”(10月21日人民网),各类救灾资金和捐款合计1.595亿元。 事实上,大部分救灾资金和捐款并没有及时到位,救灾部门所能支配的资金相对有限。更何况,救灾资金要优先照顾那些受灾严重、尚无居所的受灾群众,还要确保解决受灾群众的衣食住行。这样一来,每个灾民所能获得的救灾款项也就微乎其微了。 “8两救灾米”之所以在受灾群众当中成为不可理解的“怪事”,更多与政务信息不公开有密切关系,政府没有向社会公众及时公开救灾资金的拨付和使用,使此次赈灾发生“怪事”。试想,如果政府部门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救灾、赈灾信息,让社会公众及时而充分地了解救灾资金使用和发放情况,又怎么会滋生出这类赈灾“怪事”呢? 中国政法大学江厚良 拷问赈灾体系和财政体制 笔者以为,只追问“钱的去向和罪魁为谁”是不够的,我们应在更深层的问题上对赈灾体系和财政体制进行拷问,才能将腐败行为驱除于这个领域,让百姓获得本属于自己的救济金。 因为救济金是一层层审批的,划拨的时候也是一级一级地来,中间环节的增多,势必多了一些利益分配角色的参与,到最后灾民只能得到一些蝇头小利,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不好维持,哪里还谈得上其他的重建家园等。 其次,基层财政比较拮据,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本来是用于救助、卫生、教育或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费用,就可能会用于其他诸如建设性的工程上。再若不通过一种合理的监管制约机制对其予以遏制,遭殃的仍是灾区的人民。 怎样来破解难题?笔者以为,当前要着力减少救灾金划拨的环节,同时对资金的去向进行科学严肃的审计,保障其能真正专款专用,这自然还需要基层财政体制改革的配合,靠多方工作同时跟进,以便形成反腐合力,这样,今后才不致发生每人只获得8两救济粮的情景。 安徽省临泉县耿红仁 只有管理逻辑值得信任 “八两米赈灾”的背后有没有雁过拔毛、中饱私囊现象,目前尚且无从得知。但是,赈灾款中两个“几千万”与3两或者8两米,两者无法用一个等号连接却是一个事实。这个中间的“差额”到哪去了?除了截留,我们似乎想不出第二个可以让人接受的解释。 截留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了,不单是救济和赈灾款项,也不单是在海南,在很多领域,在各个地区,我们以前都曾经读过不少版本的“雁过拔毛”的故事。 “我们不相信任何人,只相信管理逻辑。”这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何道峰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显然何先生的这句话是针对层层截留、雁过拔毛的“潜规则”而说的。现在,“八两米赈灾”,显然也是因为在管理逻辑上出了问题,在管理制度上存在漏洞。因为管理逻辑和制度的漏洞,赈灾的专款就会沦为层层都来捞一把的“公地”。 总之,我们不能冀望于领导干部的“善”。任何人都信不过。只有制度使人良善,只有好的管理逻辑值得信任。“八两米赈灾”,就恰恰暴露出我们在这方面的制度漏洞和管理逻辑的混乱。 山东省德州市石敬涛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