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教育局长两难困境”的硬币反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17:48 晶报 | |||||||||
“我个人能做的只是保证相对的公平,底线是不让农村学生因为穷而失去受教育的权利”——这是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江苏南通市教育局局长王炎斌接受媒体采访时的无奈宣言,这源于他眼前的两难困境:知道缺钱是农村教育的症结,但这却不是教育部门能解决的;明知教育不能只让一部分人先聪明起来,但对很多特权无可奈何;作为老师自己信奉宽松教育,作为局长只能强调应试能力。
看着这位理想主义局长深受“两难困境”的困扰,我突然想到硬币的另一面:如果这位局长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是一个庸俗的现实主义者,一个随波逐流的务实者,这种“两难困境”就会不折不扣地成为“不作为”和满足自身贪欲最好的掩护、最冠冕堂皇的借口。 知道缺钱是农村教育的症结,但这却不是教育部门能解决的——这个“困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作为教育的主管部门,各地的教育局实际上根本把握不了教育问题。在国家投入不足的大背景和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似乎绝大多数的教育问题都可以归于“投入不足”。让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为自己根本无从把握的问题负责是非正义的,所以教育部门实际上享受着“无须为教育问题负责”的权力。 那位“理想主义局长”还说:明知教育不能只让一部分人先聪明起来,但对很多特权无可奈何;作为老师自己信奉宽松教育,作为局长只能强调应试能力——这些话似乎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便形成了中国教育界特有的奇观:一方面“教育理想主义者”在价值冲突中凭着自己的良心做事;一方面是个别教育蛀虫,借着制度漏洞推动和制造各种乱收费,教育问题在破窗效应下日益严重。 “我个人能做的只是保证相对的公平”——一个理想主义者发自良心的善意话语中,让人更多看到的是可怕的另一面:在“凭着良心办事”的教育管理体制下,一些人可以保证的却是绝对地不公平,绝对地滥用教育权力。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