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清谈“丑陋江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19:16 新民周刊 | |||||||||
撇开概念炒作的嫌疑,对于时下频频见诸报端的“新江南水乡”,几乎没人能够为它下一个准确定义。“新时代中的江南水乡”,这种笼统粗疏的拆解显然不是人们期盼中的江南水乡状态。 撰稿/陈 冰(记者)
江南水乡,作为中国居住状态中极具人文情怀和城市特征的区域,该如何在势不可挡的全球化趋势中,传承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历史文脉和地域风情? 江南古镇,沿袭着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等诸多天人合一的人居建筑群落,应怎样在时下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从“百城一面”的速生城镇中脱颖而出,塑造出独特的传世品质,树立起其独有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10月22日,这个世界性的命题,又摆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著名作家冯骥才、韩少功,著名艺术家陈丹青,著名建筑师马清运等人的面前。 无法解开的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江南古镇的定义是——一种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类集聚地,并在一定的地域形成完善的以水为中心的网络体系,是江南水乡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 在此次“全球化视野下的地域化城镇”论坛上,主办方给出了最新版本的解释——新江南水乡,是清除非自然都市化发展的压抑,恢复江南水乡的自然都市性发展状态;是提倡一种中国式的城市状态,这种城市状态是非都市主义的,但又绝非郊区主义;是唤醒人们通过经济生活建立起来的社区情感的行动;是鼓励中国性与现代性的持久对话,而非传统与现代的无休止争执;是创造具有感情的手工与敢于追求的艺术之间的结合。 事实上,这样一种诗意化的解释,并不可能解决中国许多城市所面临的困惑和死结——地域化和国际化、传统和现代、继承与创新。 马达思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总监马清运感慨,对建筑师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新江南水乡不过是一种新的中国式‘乌托邦’,都市不是都市化的唯一结局。” 著名画家、学者陈丹青哀叹,“我们的历史正在一点点被抹去,我们失去了上下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我见证了一个越来越富强的中国,也见证了一个越来越丑陋的中国。” 话说得很厉害,甚至有些过头。管理者、建筑师、人文学者对新江南的探讨,注定了是一场魏晋玄学式的清谈——旧江南已不复存在,新江南还未形成,水乡到底在哪里?是在对过去的怀念里,还是在对将来的恐惧里,抑或是在对今天的怀疑里? 立场不同,主张自然不一样。 是否还有水乡? 陈丹青:江南没有水乡了。所谓江南水乡的“人文气息”和纯净的生活氛围已经没有了。号称“东方威尼斯”的苏州,河道基本被工业化、现代化填没了,除掉几个林园,苏州和国内其他城市没什么大差别。 浙江另一个号称“小威尼斯”的古镇——柯桥,惨不忍睹,河水跟墨汁和柏油一样。柯桥是江南水乡的一个地狱版。 今天的江南水乡,乃至整个中国,农耕文明、手工业文明、前现代社会形态,基本上全被蛀空了、遗弃了。一个没有地主、没有乡约与乡党的农耕文明,是死的文明,不可能再生。欧美所有历史景点都是民间草根保护下来的,加上政府的保护政策和严厉的法律。我们没有别的渠道和选择,只能靠政府包揽一切,靠外力解决。所有今日的乡镇问题,根子就出在这里,当地居民是彻底被动、完全缺席的。 马清运:陈丹青说威尼斯、阿姆斯特丹和圣彼得堡三座水城经历现代化洗礼,历史形态依然被最大程度保存下来。实际上,威尼斯这个城市现在很惨淡,它已经没有办法按照一个正常的城市来生存,因此只好保护起来。威尼斯人很不以为然,但是因为还有游客来,政府逼着去做生意,还给卖玻璃器皿的商人贴补很多钱,还有免税,因为这东西哪儿都能够买得到。 还有瑞士,给人感觉干净漂亮,乡村气息浓郁。但实际上,瑞士50%以上的农民都拿着国家的津贴过日子,种地、挤奶、做奶酪什么都跟表演一样。如果是这样,我觉得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陈丹青:如果威尼斯或瑞士的居民痛恨他们的家乡被旅游化,我想可以请他们来和江南水乡本地居民交流交流。他们立刻会逃回自己的家乡。 城市乡镇建设,不仅仅是江南问题,而是整个中国的问题。在中国,建设与历史的冲突,比其他老国家更尖锐,更无情。改革开放一系列措施,就是要把中国尽快转变为一个现代的西化的国家,我们已经成功了,还会变本加厉成功下去。没有力量能够阻挡这种跨国资本在中国的现代化速度,我的角色就是一个顽固的“反动派”,一个说闲话的人。 江南水乡的建设,一开始就叫人困惑,眼下则早已失控。马清运所说的威尼斯,很可能就是所有正在开发的古镇的明天——所有乡镇传统产业全部变成旅游业,直到人们彻底厌倦为止。到了最后,城市变成躯壳,变成异乡人和外国人的消费乐园,这是水乡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 现在的中国,是人口、地理加上主权的一个新中国。文化的、哲学的、伦理的、生活方式的那个中国,已经没有了。今天,中国古镇跟国外古镇在城市形态上最根本的差异,就是阶级没有了,族谱中断了,然后就是“文革”,传统余脉彻底崩解,古镇只剩下躯壳。一旦面临改造与再生,所有古镇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历史资源,20年来新的乡镇企业群体是无根的。它们可以使家乡脱贫致富,但不可能恢复历史生态。 反人本的同质化 冯骥才:全国600多个城市,没有个性,没有记忆,没有遗存,文化符号完全混乱。100年来,中国社会不断变迁,不断革命,没有历史精神,没有文化精神,而且改革来得非常突然,我们的文化基本上就是一个空架子,根本挡不住外来文化像沙尘暴一样的冲击。 这是一个物欲的时代,又恰恰和一个遗失了传统精神的民族融合在一起。因此城市没有个性的背景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我们基本上是对中国大地上一切城市进行了一次再造。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面对这个时代,我们拿不出更多的东西来。我们生活的城市都是近20年的城市,是没有历史的城市。 城市是生命,生命是尊贵的。不过说这些已经为时已晚。我们有些城市已经被大批无能的、或者是被开发商收买的、或者是趋炎附势的建筑师们弄得庸俗不堪。我们把先人那么美好的东西拆掉了,却把那么多丑陋的东西留给后人。 韩少功:全球化浪潮下,时尚是改变建筑面貌的一个主要力量,时尚具有趋众性和同质化的特点,在盲目跟潮者的推动下,中国的建筑近乎千人一面。 没有内容的形式只是胡来,没有功能效率的形式求变,只可能是虚浮和空洞,并且一定短命。当前,同质化的时尚浪潮完全成了一种价值失血的形式主义,是无根化和空心化的形式泡沫到处泛滥。 我不知道海南、江浙一带这种高尖顶的房子有什么功能性的必要?在欧洲人家是用来卸积雪的,可是这里终年不见下雪,倒是常常遇到台风的袭击。就像夏天穿上一件大皮袄,即使再好看,也是不合适的。 我在湖南乡下居住,看到农民完全照搬城里小洋楼的样式盖新房子,结果没有考虑到养牛、养羊、烧柴囤积粮食的需求,新房沦为农药仓库,散发出阵阵霉味。很多人是盖了新房,住旧房。农民有限的财力完全无端地耗费在这种成为都市人的心理预知上面,流失于这种利少弊多的潮流。-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