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Lo-Fi族的前世今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9日12:49 新民周刊

  世界日新月异,历史与时俱进。如今的流行风向标也千变万化,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不,在喜欢音乐的年轻人当中, Hi-Fi热还方兴未艾,Lo-Fi族“突然”又出现在你我身边。

  “在Lo-Fi的高速路上/看烟头在烟缸中如山堆积/听那颗失落而疏离的灵魂/在家里做出的摇滚。”郝舫在他 的《比零还少》里如此描述Lo-Fi(低保真)症候群。所谓Lo-Fi,最早是摇滚音乐上的一种说法,也即是Hi-Fi 高保真的反义词,Lo-Fi的乐团喜欢用最
简单的四轨或八轨录音机,甚至是一台随身听来录音,而在演唱过程中则通 常用粗糙的破音器(有时还会拿着一把五音不全的木吉他上阵)和生硬、歪曲的演奏技巧制造出怪异、不和谐的音色,着力营 造出一种噪音效果。这种残缺的美感使他们充分满足了自我的表达意愿,逐渐形成一种时代风潮。

  愤世嫉俗的音乐先驱

  最早的Lo-Fi主义者或许比如今的Lo-Fi爱好者要激烈得多。回到上世纪50年代,远在Lo-Fi成为有 意识的美学概念前,海瑟尔·阿德金(HasilAdkins)已经开始录制其狂野的《草根摇滚》。然后是“地下天鹅绒 ”乐队(TheVelvetUnderground),这群颤抖的情感观望者制造出各种噪音以掩饰对世界的不安与恐惧 ,梦幻般的激情四处游离,让孤独者更加孤独,粗糙的声线后面却深藏着内心的迷惘。这时候,Lo-Fi内在的美学原则已 经隐隐流露:一点悲伤、一点愤怒、一点粗糙、一点无力……他们对于摇滚乐的影响是巨大的,许多人因此而走上摇滚之路。

  在60年代,受到英国乐队的影响,美国开始流行起“车库摇滚”(GarageRock),许多业余水平的年轻 人凭借其与生俱来的激情投身于摇滚乐。他们制作的音乐十分粗糙,喜欢大力弹拨琴弦,大声咆哮,以简单的器械来表达比较 纯粹的生活体验和愤懑不羁的情绪。由于其本身的粗制滥造,“车库摇滚”在当时没法获得巨大的成功,但在80年代却重新 被发掘出来。而其中所蕴藏的Lo-Fi热情,则更造就了最早的Lo-Fi族。

  但是真正让Lo-Fi开始大放异彩的也许要数独立摇滚乐队“音速青年”(SonicYouth),他们是整个 80年代非主流噪音艺术的中坚。SonicYouth的幸运成功引领了一大批Lo-Fi青年奋力向前,事实上正是他们 发现并推荐了传奇乐队“涅槃”(Nirvana)。“音速青年”热衷用低廉的音乐器材,去制造稀奇古怪的声音。而双人 乐队“皇家特鲁克”(RoyalTrux)的噪声音乐则更给人们带来恶梦。他们擅长用各种失音的吉他来营造跌宕起伏的 冲击力,人们一边大叫着捂起耳朵,一边又生怕漏掉其反复飞扬的愤怒乐句。

  再到90年代,莉斯·费儿(LizPhair)成为地下Lo-Fi的女性先驱,她的气质典雅不凡,她的

歌词真 实感人,展示了Lo-Fi的另一面。还有贝克(Beck)这位号称只用了台8-trackAnalogue录音座就 录完了整张唱片的家伙,他的作品分为Lo-Fi习作和官方专辑两种,两者风格迥异,同时满足独立音乐和商业市场的需求 ,堪称当今乐坛的变色龙。至于现在被追捧较多的“人行道”乐队(Pavement),他们最拿手的是娓娓动听的小夜曲 ,滑稽、怪异,但又优美感伤。

  Lo-Fi浪潮和Grunge(垃圾摇滚)、Punk(朋克摇滚)等运动常常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都体现 了摇滚音乐的自由和不羁意识,代表着独立音乐和地下音乐的成长,成为摇滚青年彰扬个性、对抗体制的有力表达方式。

  “Lo-Fi地活着”

  但是如今社会上常常提及的Lo-Fi,其表现形式固然跟其先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却更跟社会的时尚元素结合 在一起,呈现其诡异多变的一面。大凡是那种简单、自然、直接、反科技、DIY之类追求快感的生活方式,通通都被冠以Lo-Fi 之名,Lo-Fi已越来越多地摒弃其暴烈、粗糙的一面,而以朴素自然的清新方式引起注意。一时之间,你Lo-Fi我也 Lo-Fi,好像人人都是时代先锋,个个都有特殊品位。

  Lo-Fi的煽动力在于其竭力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的重要性,而对高科技的发展嗤之以鼻。在这种意识的诱导下,前 苏联时代的lomo相机复活了,古老的SANYO的2WAY4SPEAKER的录音机又被人们从旧箱子中翻出来了,听 卡带慢条斯理的摩擦成为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在怀旧的调子中人们重新拥有往昔那些朴素粗糙的亲切感。也许人都是自私的, 当机器不好用的时候我们怪它笨拙,现在它们灵巧无比,但我们却又嫌它们太聪明,剥夺了我们当家作主的权利。于是我们开 始怀念过去,寻找Lo-Fi。

  Lo-Fi大肆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对于唯技术论的排斥和对简单生活的回归。比如在手机功能日益花哨,彩屏和 弦MP3摄像头乃至DV功能一应俱全的时候,一部分人反而觉得不安,他们宁肯千方百计到旧货市场寻觅近乎绝迹的黑白机 ,而如果有幸能够找出一款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黑社会人士最喜欢用的大哥大,他们更是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同样,当 “

苹果”ipod大行其道时,也会有人执意用过时的索尼随身听乃至于更加老土的电唱机或卡带录音机欣赏音乐,在吱吱作 响的摩擦声中露出自以为品位不俗的微笑。而对于奔腾不止的电脑主板和芯片,有些玩家更是固执地坚守在被别人弃之如敝屣 的“486”“586”上,通过完全“DIY”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在网页越做越精美、3D替代2D的 今天,也有一些网站推出了删繁就简的Lo-Fi版,以占用资源最少的纯文本形式提供最大的信息。这些在高科技影响下成 长起来的年轻人并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对技术产品趋之若鹜,这除了一种叛逆心理外,也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科技发展太快 ,他们无力追赶,开始担心人是否会成为物的奴隶,所以在内心中渴望脱离浮华的高科技,而回归最基本的原生状态。

  “Lo-Fi地活着”是新一代Lo-Fi族的口号,他们追求的是一种“适度拥有”“不完美就是完美”的生活品 格,认为低调内敛是一种态度,华丽转身是一种气质。在他们的心目中,物质消费当然不能完全没有,但只要能保证最基本的 需要就行了,再多一点就是浪费。也正因此,他们吃饭不追求门庭若市的喧嚣,却喜欢在闹市深处寻求农家小店的惬意。购衣 也不再追求到名牌专卖店中挑选高级时装,而喜欢自己设计一身酷酷的行头。他们热爱运动,亲近自然,推崇节俭,能骑车就 决不坐车,能坐车就决不打车,倘若一定要出门旅游,他们宁愿选择青年旅社而决不会去星级酒店。他们推崇知识和劳动,提 倡靠本事养活自己,为此他们毫不吝惜身上的汗水和脑细胞,他们认为,现代科技容易让人变懒,如果不想坐以待毙,就要主 动回归自然。他们对东方的神秘文化十分景仰,认为现代文明带来了物质的同时,也纵容了人性罪恶一面的生长。

  当然,Lo-Fi的时尚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Lo-Fi精神的丧失,当低调成为主流,当一切追逐时尚的行为 被标榜成展示真我,这种Lo-Fi跟Hi-Fi也就变得毫无分别。就以近期闹得举国欢腾的

芙蓉姐姐而言,她在网上以大 无畏的Lo-Fi精神,不施粉黛、不布背景、不饰华服,真正做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尽管被讥为容貌不佳, 搔首弄姿,但其面对媒体展示的那种从容与自信,那种明知其丑而奋力前行的气概,却被许多年轻人视为新一代偶像,呼吁大 众要保留一个人“高贵地做梦”的权利。这种Lo-Fi方式由于和商业社会的利益混杂在一起,使得始倡者的动机变得模糊 可疑。

  虽然目前Lo-Fi族的发展已经背离其先辈的初衷,而日益成为年轻人追逐时尚随手借用的新衣裳。但真正的Lo-Fi 特质在于其对不和谐、不完美的关注,这种反美学的趋向跟后现代的美学原则有相通之处。科技的发展使人们愈来愈看不清自 己的本来面目,在镜子中照出的自己的形象似乎跟本人的认知大相径庭。于是人们选择砸碎玻璃,在支离破碎的镜像中拼凑自 己完整的模样,而在汩汩流血的手掌中,他们如此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生存是如此残酷、如此真实。撰稿/卢寿荣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