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传媒品牌的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9日12:49 新民周刊

  11月8日,又一个记者节。正当全国新闻工作者欢度这一无假期的节日之际,足以载入中国新闻发展史册的一件大 事也揭晓了——15个专栏和专题节目,在众多新闻、副刊品牌中脱颖而出,成为首届上海市媒体优秀品牌。这15个正式当 选的上海市媒体优秀品牌分别是:解放日报的《朝花》、《解放论坛》,新闻晨报的《实用新闻》和申江服务导报的《发现上 海》;文汇报的《笔会》、《文汇时评》,新民晚报的《夏令热线》、《夜光杯》和新民周刊的《深度调查》;还有文广传媒 集团的《新闻透视》、《纪录片编辑室》、《东方夜新
闻》、《东方风云榜》、《市民与社会》以及劳动报的《劳权周刊》。

  值得指出的是,这15个著名品牌的诞生,既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生动刻录,也是新世纪新时期上海以 实施媒体品牌战略为抓手,努力推进主流媒体影响力建设的一个阶段性成果。譬如,首创于1979年亦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 开后第一个月的《解放论坛》,常常在各种观点莫衷一是之际,发挥拨开云雾见青天的作用。它的实践证明,在中国,思想解 放既具有引导政策、解放生产力的历史推动意义,又有清除封建残余、还言论自由的人文关怀价值。又如,创办于1946年 的文汇报《笔会》,在长达60年的时间里,以几代编辑人薪火相传的努力,培养着与知识人的鱼水之情,道义之交。“其间 世变幅度之大,时间跨度之长,经历曲折之多,副刊史上罕有其匹。”还有,创刊于1993年的新民晚报《夏令热线》栏目 ,尽管每年“露面”只是在7-8月夏季高温之时,却成为广大市民印象极深、架起政府和市民之间一座沟通的桥梁,切实解 决了市民夏令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享有“民心热线”之誉。而有近7年历史的新民周刊《深度调查》,则以一系列深度报道得 到读者和同行的广泛认同,成为同类媒体中调查类报道的标杆之一,它生动体现了记者坚持深入第一现场、不畏艰难困苦,积 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时代责任和职业精神。

  首批15个媒体优秀品牌的诞生,体现了上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需求。上海社科院的有关研究表明,在进入人 均GDP5000美元之后,城市居民对于精神产品的需求也出现了“名牌消费”的趋势。而在文化消费市场的营造上,我们 对此认识还有待加强,特别是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即在具有高品位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供给明显不足。所以,上海市媒体优 秀品牌的诞生,可以说是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与此同时,时代在前进,社会格局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品牌建设也需要与 时俱进。因此,这次15个媒体优秀品牌的诞生,既有“夜光杯”等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媒体品牌,也有反映社会时尚和新 兴需求的“发现上海”和“实用新闻”。

  媒体的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这次15个媒体优秀品牌诞生的过程,也就是对媒体发展重新认识的思想之旅。在 中国社会,传统媒体是一个具有特殊需求的行业。它要体现舆论引导作用,要把最高决策层的意志和决心及时地传递到基层, 同时还要对文化建设担负起应有的责任。然而,传统媒体本身也是一项需要积极投入的文化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时代 ,传统媒体也直接面临着和广告、赞助、项目运作等经济要素的融合。那么,如何把握好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之间的关系呢 ?媒体优秀品牌评选的结果作出了很好的回答,那就是在确保品位、质量、历史价值和业内知名度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经济效 益和广告吸附力。所以,一批知名的媒体副刊和专栏得到了理所当然的入选。如文汇报的《笔会》、新民周刊的《深度调查》 以及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市民与社会》等,它们不仅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各自媒体当之无愧的精、气、神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么多品牌作支撑,上海媒体的魅力将逊色不少。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需要强调的是,此番评选上海市媒体优秀品牌,也是 上海历史上第一次确定自己的媒体品牌。这是上海媒体实施定位管理、品牌战略的标志性事件,也将引领今后上海媒体的建设 路程。和其他领域一样,媒体生产和经营领域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上海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上海文化也需 要在全球化大潮的惊涛拍岸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媒体间的竞争和其他领域的竞争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强调品牌及其领军人 物和领军团队的核心

竞争力。目前,在经济领域,我国取得了令人赞叹的增长纪录,然而,以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观察,我国 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还未真正形成。所以,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即我国有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出口 产品中拥有自主
知识产权
品牌的不到10%。这表明,我国企业名牌建设的进程是滞后的。而今天,在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的 著名品牌建设方面,上海在全国率先跨出了一步。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上海文化的后续发展质量,也有利于促进媒体资源和经济 要素之间的互动,并且初步占据了软实力竞争的战略主动权。特约撰稿/王泠一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