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韩国文化是拌饭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14:45 新民周刊

  撰稿/赵艳燕

  “过去,韩国以制造业打造了一个现代化经济;如今,它已开始注重用‘头脑’了。”最新一期的《时代》周刊如是评论。

  韩国最主要的自然资源就是智慧。在这个小国,年轻人的高中就读率高达97%,学生
的数学能力仅次于芬兰。高素质的国民造就了高水平的创意和创造力,也使得文化成为目前韩国最火爆的输出项目。如今,它的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和电脑游戏正在亚洲形成新一波“韩流”。这一新潮流的根源何在?它将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多大的影响和冲击?近日,本刊记者连线专访了韩国西江大学(Sogang University)中国文化学系副教授李旭渊。

  社会学家称,韩国的电视剧、电影和音乐能够在亚洲观众当中产生强烈共鸣,而西方娱乐节目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不仅仅因为演员是亚洲人,它们传达的主题──如传统与现代、富有与贫穷以及东西方文化间的碰撞──能够获得亚洲地区许多人的认可。你认为“韩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韩国文化产品在中国及亚洲之所以如此盛行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是文化上的共同点。主要以儒家文化为背景的共同的传统文化,包括对家庭的重视、对道德与善的崇尚、共同体精神等,在这些方面,

中韩两国的文化具有很大的共同点。正由于这些共同点使得中国人对韩国电视剧没有产生心理上的障碍,反而能像自己的东西一样很自然地接受。

  不同的是,韩国社会比中国社会保留了更多传统性的东西。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速进行着现代化,目前现代化程度已经很高。然而,与儒家的发祥地中国相比,韩国更多地保留了儒家文化的传统。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一方面实现了相互融合,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冲突与矛盾。目前,韩国向亚洲人民同时展现出过去的历史、现代化的今天和未来的景象。这一点是中国社会还未出现的,但将是以后中国要面对的问题。我认为这种相同点与差异性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使得“韩流”在中国流行。

  你认为韩国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我想韩国文化的最大特征之一是“混性”(hybridity)。韩国菜里有一种拌饭,这是韩国饮食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种。拌饭是韩国文化的象征。目前韩国文化就是拌饭的文化。就是把很多东西掺合在一起形成的文化。时间上,将过去与现在混合;空间上,将东方与西方相混合。西方社会用100年走完的路,在韩国只用了短短30年就实现了。这样,从空间上看,在近代以前,韩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近代以后,更多的则是受日本及西方文化的影响。由此,在空间与时间上,过去与现代、后现代,东方与西方,这一切都掺合在韩国文化里。这也便是我们所说的韩国文化的固有特性——混性。很多中国人认为在

韩剧里有与中国相类似的东西,日本人也是一样,他们也会认为有里面有与日本相似的东西。

  新加坡国立大学一位社会学家曾说,“韩国具备将文化传播到境外的经济和技术实力。”相对于整体出口水平而言,韩国的文化出口规模虽然较小,但增长很快。你能具体谈谈韩国的文化产业战略的几个重要特点吗?

  韩国的文化产业绝大多数由民间部门来主导。当然,政府的支援也必不可少。过去的独裁政府时代把文化作为宣传政府政策的手段,但进入民主政府时代后,这种态势发生了变化,民间主导着文化。

  当然,最近韩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培养也非常重视,并进行了大力支持。韩国是小国,资源贫乏,人口较少。它可以依赖的是国民的素质及文化的力量。正因为软性国力(soft power)是韩国要走的捷径,所以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关心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然而更重要的是,韩国政府虽进行支持,但不进行干涉。这样便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民间的自律性。这一点上,政府与民间达成了模范性的合作关系。

  最近,韩国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大批高素质人才进入这一行业,这也是电视剧、电影、歌曲的质量有很大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前,韩国人认为韩国的电影、电视剧水平与西方相比有很大差距。然而最近则不然。毫不逊色于西方的优秀作品不断出现,韩国观众现在正关注本国的电影、电视剧、歌曲。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主要听美国流行歌曲,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却更喜欢韩国音乐。主要原因是韩国流行歌曲的水平提高了。

  从更广的视角来看,上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社会的民主化不断扩大,社会的自律性与多样性的巨大提高也是社会性及文化性背景中重要的一点。政治民主化使得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扩大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电影与电视剧的素材也不断多样化,提供了具有不同个性的多样性的文化土壤。

  你怎样评价《大长今》?韩国畅销爱情小说《菊花香》里有一首诗:“我曾经为你哭泣,现在为你而活;我将为你死去,把生命的全部献给你。”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把它视作韩国女人的《男人颂》,他认为大长今与闵政浩的完美爱情,依然掩盖不了韩国社会尖锐的性别矛盾。你的看法呢?

  韩国社会仍保留了很多儒家传统,所以仍特别强调对父母、师长等的礼仪。男女关系上也保留着很多儒家传统,家长制的思考方式也仍留存在韩国社会中。韩国同时追求着经济的成长与政治的民主化。然而不论是在经济成长的模式还是在政治民主化运动的方式中,仍然受到家长制的很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最近几年间,韩国最重要的社会主流之一便是女性主义的盛行。从这一点来看,《大长今》正反映了这样的社会主流。

  《大长今》的主人公是女性,闵政浩只是配角,重要的是大长今作为女性的这一事实。她在剧中克服了双重压制,一个是身份压制,一个是对女性的社会偏见的压制。从这点来看,《大长今》充分反映着韩国的大男子主义正面临着女权意识的挑战这一当今社会现实。

  韩国文化在中国得到一定认同,韩国政府甚至认为想让其成为亚洲的代表性文化。这算不算是一种想通过韩国文化来与中国文化争夺儒家文化正统地位的挑战?

  儒家文化源于中国,如果追溯发祥地的话,毫无疑问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文化。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也无疑是中国人。然而,儒家文化自在中国诞生后发展成为了东亚的共同的文化。正如中国人是儒家的子孙一样,韩国人同样是儒家的子孙,孔子的后裔。韩国人虽承认孔子是中国人,但认为儒家文化也是韩国的传统文化。儒家同时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面。今天,对包括中国与韩国的东亚人来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克服儒家消极的一面,如何为了未来社会去创造性地继承儒家文化。

  文化产业在韩国占有怎样的地位?你认为在文化保护方面,韩国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在韩国,高等教育学府在逐渐建立与文化产业关联的学科,为了实现文化产业与人文学、经营学、IT产业等更好的结合,高等学府也在对大学的学科体制进行构造调整。韩国大学生最近最感兴趣的领域便是文化产业。这将成为韩国文化产业中最大的潜力。

  现在在韩国,为了保护电影产业,对外国电影的上映次数进行了限制。然而最近韩国电影的快速发展并非得益于这种文化保护政策。文化保护政策并非有效的解决方法。让观众来看韩国电影并不能唤起他们的爱国心。观众不会凭着爱国心去看电影或电视剧。当然,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方面,需要这种文化保护政策。这一政策应保持在维持文化多样性的最低水平上。

  我认为,现在中国应更多地吸收外来文化,仍需要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这样拿来的外国文化,不久会成为中国制造有竞争力的文化商品的最重要的资源。韩国文化之所以能像今天这样与西方文化一争高低,首先是因为充分吸收了西方文化。上世纪70年代,韩国的大众文化几乎就是外国文化的复制品,但它在复制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将西方的东西与韩国文化进行结合。

  中国也拍过许多宫廷戏,但似乎都没有引起像《大长今》这样的轰动效应。你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的电视剧)应从描写皇帝的故事、宫中暗斗的宫廷戏与描写过去历史性英雄的电视剧中解脱出来。电影与电视剧的素材应具有多样性。最重要的是把握、迎合民众的情绪。电影与电视剧是大众艺术,应在大众的层次上表现大众的情绪。如果大致地评价中国电视剧的话,我认为它过分强调了道德性与启蒙性,还没有完全脱离将电视剧视为教育手段的老传统。从长远看,我想中国文化产业的前途很有希望。我个人深信中国人的文化素质和中国的文化潜力。

  像韩国一样,一个国家能成功地把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你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目前韩国文化虽在亚洲流行,但这是亚洲人民自己选择的结果。如果一个国家有目的性地将自己国家的文化输出到别国,那必然导致失败。最近韩国有几部针对特定几个国家制作的电视剧,都没有获得成功。现在,在亚洲流行的电视剧全是原本为韩国国内市场拍摄的,文化原本如此。为了使文化走出国界走向世界,不应过分强调文化的民族性与国籍性。比如,宣传美国世界警察形象的好莱坞电影就遭到世界人民很强烈的反感。通过电视剧或电影来宣传自己民族或国家优越性的文化战略注定是失败的。

  你怎样评价中国的文化产业?

  为了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我认为紧要的是增进民间的活力。政府只能支持不应干涉,如果国家干涉文化产业,该产业就没有活力。另外,国内的电视剧与国内电影之间应更具备一定的竞争体系。还要制作更多的电视剧和电影,它们之间应增强竞争性。现在中国文化市场缺乏的是竞争。要通过竞争来激发起民间文化的活力。-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