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代人物周报专题 > 正文

故宫世家“五代情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2日18:19 时代人物周报

  本报记者 马芳芳

  “故宫世家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刚好轮到我们家了,其实也没什么可渲染的。”提起故宫世家这个问题,现在故宫博物馆文物管理处的处长梁金生非常低调。

  记者和梁金生约见在故宫的东华门,故宫博物馆院文物管理处就在东华门里面。此
时已是初冬,院内的老槐树落叶飘飞。这些粗大的老槐树寒来暑往,叶落叶生,见证着这么多年故宫发生的巨大变化,梁家五代对于故宫的情愫却一直没有改变。

  宫廷画师的不可考生活

  清咸丰一年(公元1851年),梁金生的曾曾祖父在当时的内务府如意馆就职,担任咸丰皇帝的宫廷画师。1873年,梁金生的曾祖父又进入宫廷就职,担任宫廷画院如意馆的掌管。宫里现在许多绘画珍藏就是梁家第一代和第二代在宫中的作品,两代宫廷画师都擅长山水花鸟,但当年的那些作品现在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梁家人已不容易看到。

  提到梁家第一代究竟是如何进入画师这一行,又如何进入宫中,梁金生说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不过按照那个时候的规矩,肯定是有人举荐,但其中的具体细节,以及他们在宫廷的画师生活,这些连梁金生的父亲梁匡忠老先生也不清楚。“我父亲连他的爷爷都没有见过,所以很多事情都不太清楚了,再加上古物南迁以后,社会一直动荡,我们的家族也在动荡之中,好多事情其实并没有仔细聊过。后来我爷爷又去台湾了,家庭的故事就更加无从知晓了。”

  真正有清楚印记的家族故事是从祖父梁廷炜老先生那一辈开始的,这时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早年的梁廷炜本来承袭祖业,继续为宫廷作画。1925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时,临时政府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画院被封,梁廷炜只能放弃画师职业,任善后委员会的组长,负责清点清宫的公私物品。据梁金生说,当年进文物库,要两个人分别校对数字和英文密码,否则保险门是打不开的,祖父当年就负责管理数字密码。

  1931年,由于日本侵华,故宫博物院为躲避战乱,遴选了一批珍贵文物,开始南迁。梁家的第三代梁金生的祖父梁廷炜和第四代梁金生的父亲梁匡忠,也开始了长达18年的南迁生活。

  南迁前收到匿名信

  北平的街道上,军警林立,板车疾驰,车上架着机枪。从神武门广场到火车站,几十辆板车来来往往,轮流运送着大量的箱子,箱子里全是故宫文物。那天是1933年2月5日,南迁出发的首日。

  其中一辆车上就坐着神色肃穆的祖父梁廷炜。这天祖父没有像以往一样,去故宫“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工作,而是接到了秘密任务。父亲当时以为祖父出差几天就会回来,偷偷跑去送祖父,结果发现北平全城都戒了严。

  在出发的前一天,祖父曾收到一封匿名信,信里的内容大致是说不让他护送文物南迁,否则后果自负。“那是当时反对文物南迁的人寄的。反对的理由是担心文物的安全问题。”梁金生后来听父亲说。为了安全起见,祖父走后家里曾把门外的姓氏牌改成姓杨,以躲避匿名人的骚扰。

  这批文物从1931年底开始装运,到1933年几万箱、约百万件文物才包装完,“那时仅包装工作就花了一年多”。装运文物的箱子是分等级的,有一批铁皮箱,是最好的一种,“就像打

麻将用来装牌的盒子一样,这批铁箱子是用来装运那些最宝贵的文物的”,梁金生听父亲说到这个细节。父亲有一次运送一批曾到伦敦展出过的文物到贵阳时,用的就是这批铁皮箱,“但是箱子里装的具体是哪些文物,父亲跟司机都不知道。”

  南迁由故宫秘书吴瀛负责押运,张学良命军队沿途警戒护送。

  漫漫南迁路

  南迁的队伍连夜搬运文物,不敢大声说话。两列火车黎明时南下,一路只在添煤、添水时停车。两天后,列车到了浦口就不动了,由军队守卫了一个月。最后上头决定,由水路把国宝运往上海。

  父亲和祖母、叔叔留在北平,每个月收到父亲寄的100元?

  R恢钡?936年底,南京扩建了朝天宫,文物又从上海迁往南京,父亲才带回消息,让全家迁往南京。

  父亲在南京汉西门石鼓路小学上了六年级。没想到从当年6月开始,日本飞机就开始轰炸南京了,只要一听到警报,大家就拼命往防空洞跑。

  随后是淞沪会战。1938年,朝天宫内所有的文物再次清选,共分三批运离南京。其中南路为80箱精品,运往湖南大学

图书馆,再辗转到贵阳;第二批运往乐山,共2艘船装了9000多箱;第三批是北路,共7000多箱,要运到峨眉。父亲14岁时被迫再次中断学业。他和母亲、弟弟随第二批走,祖父则押第三批走。在武汉会合后,一家人就全跟着第三批文物了。

  在押运过程中,除了艰辛,随时面临日军轰炸的危险。80箱的精品文物在从湖南大学图书馆搬走不到10天,图书馆就被炸了。父亲跟的这批文物到达汉中后,刚搬走12天,藏文物的地方就被炸平了。

  父亲也参与了押送工作。“一队文物至少要一个士兵监守,车厢内要架机枪。押送人员和勤杂工要分班坐在车头和车尾。因为车头车尾更容易出事。”而父亲一般坐在车尾。“什么都遇到过。土匪、翻车、日军轰炸等,人的压力特别大。”听父亲说,有一天快到郑州了,大家正在休整,日军飞机突然来了。“当时祖父的身体不太好,根本跑不动,眼看着躲不过炮弹了,一个工友跑过来,背起他就跑。”幸运的是,这场轰炸没有对文物造成损失。

  除了押运文物,父亲还有另外一个工作,就是“对签子”。一根竹签代表一箱文物,当文物从此地运到彼地时,交付了签子,就代表一箱文物安全送达。让父亲欣慰的是,他从未丢失一个签子。

  但父亲总会给梁金生讲起 ,“1937年春节是在北平过的;1938年春节在宝鸡过,1939年春节在陕西褒城县(现汉中市勉县)过,1940年春节在峨眉过,1940年春节在乐山过。”谈起这段经历的时候,父亲总是神色黯然,当时不知道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才能安定下来。

  辗转流离数年,梁家终于在1940年随文物到了四川峨眉。政府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峨眉、贵阳、乐山办事处后,一家人不得不再次分居两地。因为祖父被调到了乐山办事处。

  父亲的学业中断两年后,终于开始在峨眉中学上了初一。

  由于形势不好,祖父的工资很难按时发,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已捉襟见肘,次年父亲便辍学到了乐山。由熟人引荐,父亲1941年正式成了一名故宫博物院员工。同年,经人介绍,与峨眉女子刘玉娥成了婚,时年17岁。

  此后多年,父亲仍然辗转漂泊,他用所到之地给孩子们取名:长子在峨眉出生,叫梁峨生;二女是国宝迁徙到乐山时出生的,叫梁嘉生(乐山古称嘉定);后面两个孩子,是抗战后,文物返运南京后出生的,所以分别叫梁金生和梁宁生;1953年开始,故宫文物陆续北返,这时父亲也调回北京工作,这时又有了一个小儿子,名叫梁燕生。

  海峡两岸相守国宝

  1945年,文物看护人员突然接到命令,要将文物汇总到重庆,再统一押往南京。此时,贵阳的文物称做甲组,乐山的称做乙组,峨眉的则称做丙组。父亲梁匡忠分到了甲组。1947年,文物分水陆两路,运抵南京。但梁家父子不久又接到了密令,这一次祖父梁廷炜被要求护送2972箱国宝中的精华文物前往台湾,而梁匡忠则被命令留守南京。1949年1月6日,祖父梁廷炜登上了“招商局”派出的海沪轮。那一天,轮船带走了国宝文物,祖父则带走了祖母、两个叔叔,还有长兄梁峨生。

  “但当时据我父亲讲,就认为是工作需要,他们去了,可能我们紧跟着也去,或者他们过两天还会回来的,没觉得是个什么特别重大的事儿,并没有生死离别那种感情。”梁金生说,“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渐渐意识到,也许以后见面就难了。”

  祖父梁廷炜到台湾后,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而父亲继续在南京看护剩下的一万多箱文物,一直到1953年。从这一年开始,留存南京的故宫文物开始北返,梁家也随文物再回故乡。

  一家人分居海峡两岸,看守着海峡两岸的两个故宫,却不能见面,直到1987年。“台湾有一个原来曾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的先生,后来他移居美国,到北京故宫来看东西,当时的杨新副院长知道这个事儿就给我打电话,说你来一趟,这儿有一位原来在台北故宫工作过的,我就和这位先生见面了。当时两岸还不能通信,他说你可以写封信,我给你转过去,就这样,一封信就从美国就转到台湾。后来就接到我哥哥的回信了。”梁金生回忆到这里,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当时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儿,只是投石问路吧。回到家就跟父亲说了,他反应也挺激动,因为毕竟有信息了。”

  次年,长兄梁峨生从台湾回内地,见到了父亲梁匡忠。那时梁匡忠才得知,自己父母已于1972年去世。在台湾,已经没亲人为故宫工作了。

  现在,梁峨生等人每到8月20日梁匡忠生日那天,都带着全家回大陆一趟,陪父亲过生日,说说话。

  和故宫的情缘斩不断

  梁金生出生在南京的故宫博物院分院,后来随父亲回到北京故宫。“小时候就住在故宫宿舍,进入故宫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随便找个理由就进来玩儿了。”

  梁金生回忆自己的故事时,异常投入。“逮蛐蛐儿,捉迷藏,有时候还凭借故宫家属证在故宫里看电影儿,当时演电影就在神武门里头。”至于当时电影里演些什么,梁金生已经不记得了,但在故宫里快乐单纯的童年、少?

  晟钊词侨昧航鹕荒芡车模庵稚钜恢背中健拔母铩钡牡嚼矗?0岁的梁金生被下放到内蒙古插队。

  文革期间,致命的“海外关系”和家庭出身为梁金生带来了跌宕起伏的命运。在插队的11年间,入党、提干、招工、招生,这些当年的“好事”,也总是与他无缘,一切看起来都是因为他的家庭出身“问题”。“当时如果是地主出身,或者资本家出身,在招生的时候还有一定的比例,有一点机会,他们是可教育好子女,我这类人什么都不算”。

  在内蒙插队的11年间,他做过农民、乡村教师、会计,梁金生现在的妻子也是当年和他一起插队认识的。那段时间的梁金生偶尔也会想起故宫,但却没有想过有机会能回到北京。

  “我就想在那儿呆一辈子了,后来牧场的场长,非常好一个老人,他说你还是回去吧,他说咱们这儿教育条件这样差,你在这儿一辈子没关系,你的儿子应该能够享受好的教育,而且政策又允许,你不回去将来他要埋怨你,这样才下决心回北京。”

  上世纪70年代最后一年回到北京,他像父辈们一样,选择了故宫。“开始,我想以家属的名义进入故宫工作,但是当时院里没有答应,后来是参加的招工考试,刚好在招工一栏有故宫的工作,我就考进来了。”那时的梁金生已经是过了30岁的人了,刚开始只能做故宫维修的工作,活泥、搬砖、上房等,干了5年。直到1984年调到了业务部门,一直到现在。

  “我们家前两代人在故宫画画儿,我祖父和父亲把文物运走,现在我又进行整理。”如今他负责故宫文物的管理,被人们戏称为故宫国宝的“大内总管”。他平安地掌管着100多万件文物的进进出出,无一件毁损。除了保管工作外,更重要的一件工作就是把故宫散落在民间的国宝征集回宫。他管看得上眼的国宝级文物叫“东西”,经他征集回归的“东西”,每一件背后都有着一段曲折的故事。1995年以1800万元回购北宋张先《十咏图》、1996年以600万回购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和2003年以2200万元回购隋人书《出师颂》。

  梁金生的儿子如今也已经长大,现在正和几个同学一起搞旅游公司。但儿子也想像祖辈那样到故宫工作,“要是他也能来,我们梁家就是六代的故宫人了呀。”梁金生显然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和他的祖辈一样,留在故宫工作,“但是我们院里是有回避政策的,等我退休了,我想争取一下。”

  故宫,似乎成为梁家几代人共同的心灵归宿。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