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停水时间三次推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19:18 新民周刊 | |||||||||
停水时间三次推迟 作出一个停水4天的决定,虽然只是几分钟的事情,但感受到的压力是十分巨大的。一个领导者决不能患得患失、优柔寡断,要为人民承担责任的时候必须承担。 撰稿/李泽旭(记者) 杨 江(记者)
哈尔滨大停水事件是“中国首次针对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启动的应急预案”(新华社)。这是对政府应急反应能力的一次考验,而按下这一应急预案启动“按钮”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哈尔滨市长石忠信的手上。 对于58岁的石忠信而言,让哈尔滨近400万城区人口大停水,也许是他任哈尔滨市长5年以来做出的最艰难决策。 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消息传出。温家宝总理指示环保等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监测,提供准确信息。 吉林省政府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启动应急预案,部署防控工作,并于11月18日向黑龙江省进行了通报。有关部门及时封堵了事故污染物排放口,加大丰满水电站下泻流量,加快污染稀释速度。吉林省政府通知直接从松花江取水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停止生活取水,并对工业用水采取预防措施。 黑龙江省政府在接到吉林省的通报后,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对松花江沿岸市县,特别是哈尔滨市的应急工作进行统一部署。 此间,有关哈尔滨地震的谣言却夹杂着松花江被污染的消息在民间风声四起,到21日中午,无数市民涌上街头,掀起抢购的狂潮。 谣言止于公开信息。21日下午4点,哈尔滨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市府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如果向市民确认松花江发生重大污染,并以此发出停水的政府公告,需要履行相关审批手续。 污水团正在向哈尔滨逼近,为抢在污水来临前及时停止供水,保证市民用水安全,哈尔滨市政府在履行相关审批手续的同时,先通过当地媒体发布了一个后来引起质疑的公告——《关于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进行全面检修临时停水的公告》。 随后,另一版本的停水公告在22日凌晨2点15分出现在以黑龙江省权威信息发布著称的东北网上。 回顾这两次公告出台经过,一位当时参加会议的干部告诉记者:石忠信在紧急会议上决定发布公告时说,“这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考验,是对百姓素质的考验”。 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事后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也表示,作为一省之长,在危急时刻,应该勇于担当。他说:“在我们国家,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面临严重的水源污染,前所未有,应对过程也处处体现出挑战。比如作出一个停水4天的决定,虽然只是几分钟的事情,但感受到的压力是十分巨大的。一个领导者决不能患得患失、优柔寡断,要为人民承担责任的时候必须承担。” 停水真相得以公布,民间恐慌逐渐消退,人们开始在政府的部署下井然有序地蓄水。不过,此后对于停水开始的时间,政府却在两天时间内3次推迟。 一位参与此次水污染事件治理工作的专家告诉记者:这些变化正是基于科学的、及时的测算。松花江遭遇突如其来的重大污染,政府决策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迅速调整,以最大程度保护哈尔滨市民的利益。 在停水事件应急过程中,专家身影贯穿了政府几乎每一项重要决策。 22日,为科学指导大停水期间的水质监测、信息发布、制定并实施水处理方案等一系列行动,由中科院、哈工大、哈尔滨市供排水集团等单位的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开始昼夜试验,制定各项方案,仅哈工大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就派出了两位院士和10余名研究生。 政府掌握的监测数据也在第一时间送至专家手中,许多专家至深夜时还在参加省长会议。 张左己总结,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群众不了解情况,难免会出现恐慌情绪。我们在应对水污染事件过程中,充分相信群众,把污染情况和我们的对策每天向社会公布,随时发布污染指标监测结果,使群众心里有了底,消除了恐慌,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配合、上下互动的良好局面。-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