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山峰上的坚韧“队长”——王勇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17:11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旺达 摄影/张珂

  王勇峰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勇敢”和“山峰”这两个词汇,事实上,这便是对他本人最好的诠释——他有一颗 “勇敢”的心,而“山峰”是他职业的一部分。

  12 月初,“王队长”又要率队往

  南极的消息又引起了户外运动圈的热切关注。自上世纪80年代初,正式从事这项运动以来,王勇峰已无数次经历过 雪崩、滑坠这类的生死考验,他的脚步遍及珠穆朗玛、乞力马扎罗、麦金利、文森峰这些世界高峰之巅。

  他和搭档李志新用11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国人对世界七大高峰的首次登顶,因而两人被称为中国“登山双子星”。

  除了继续钟爱的登山事业,目前王勇峰还担任着著名运动品牌“奥索卡”的形象代言和“北京极度体验公司”技术顾 问的角色。

  谈到从高峰到陆地的转换,王勇峰说现在做顾问也涉及商业领域,尽管这是跟登山完全不一样的全新东西,但他相信 最后的结果完全取决于自己如何去做。

  坚定且从容

  当年母亲给王勇峰取名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这会与儿子的未来发生怎样的联系,但现在看来,王勇峰能成为一名出色 的登山家,却真的带有许多命中注定的色彩。

  “我从小就喜欢那种自然的感觉。”王勇峰的眼神明亮而深邃,甚至带有许多属于山峰的气息,“我们内蒙那里冬天 很冷,零下30多度,即使那样,我也喜欢呆在室外。”

  在百子湾路装备齐全的北京极度体验俱乐部之中,王勇峰回忆起,十来岁的时候,当兵出身的父亲曾经教导他,男孩 子要有志向,要做大事,而且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能做大事。

  王勇峰就是从那时起有了“做大事”的理想,为了磨炼意志,他听从父亲的建议,不管天气如何寒冷都坚持用冷水洗 脸,每天跑步的习惯更是一直延续到今天。

  高中时代,他被选送到了重点学校重点班,起初受到同学们的感染每天拼命地学习,但无论怎么努力,王勇峰的考试 名次总是徘徊在第35名和第40名之间。

  后来,他索性把书本抛在脑后,逢周末就叫上要好的同学跑到郊外去游玩,尽管这占用了他的学习时间,但成绩却并 没有因此而有所下降。因为是在重点班,以王勇峰当时的成绩考取大学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正因为如此,王勇峰并没有把高考当成一件多么重要的大事,那些平时名列前茅的同学反而紧张得要命,结果纷纷落 马,而王勇峰却史无前例地考了一个第17名。

  “那次的经历对我未来的探险起到了启示的作用,它让我明白在危急的时刻保持从容是多么的重要。”

  初遇雪崩

  2001年,好莱坞电影《垂直极限》登陆中国,王勇峰应邀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首映式。尽管影片当中风暴、雪崩 和营救等一系列的场面足以让普通观众紧张到极点,但那些画面却与一个真正登山家的生活相去甚远。

  “他们(电影)的雪崩很夸张,但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登山和探险,向人们传递了登山时的团队精神、个人表现以及怎 么自救。不过,现实当中救援的直升机是不可能开到(电影里的)那种地步的。”

  1983年,还在上大学的王勇峰参加了学校的登山队,第二年国家登山队的教练领着他和日本人一起去登海拔62 68米的阿尼玛卿雪山二峰(又称玛积雪山,主峰海拔6282米)的中途,他第一次遇到了雪崩。

  那天天气格外晴朗,当登山队行进到5700米时,忽然从远处传来了一声巨响,雪崩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生 了。

  国家队的领导见状,大喊:“雪崩,快跑!”虽然所有的队员都以最快的速度转身向后跑去,但潮水一样翻滚过来的 雪浪还是埋住了那位领导。

  虽然其立即就被队员从雪中挖了出来,但没跑几步,第二次雪崩又发生了。王勇峰因在最后一组,所以跑了出去,当 他和队友再次回望,身后是一片寂静,除了白雪什么也看不见。

  来不及多想,王勇峰和队友们跑回去把被埋住的队员一个一个挖了出来,他说人在那种情况下是忘记了恐惧的,“你 觉得雪崩发生的地方那么远,但一眨眼的工夫就已经到你面前了,雪崩过后人会冻得很难受,那种冷让你觉得自己已经承受不 住,但还要继续走下去。”那一年他21岁。

  世界屋脊上的奇迹

  “登山是一项探险活动,它存在受伤和死亡的可能,参与者必须清楚这些危险并对自己的受伤和死亡负责任。如果对 此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最好不要参加这项运动。”据说,在国际上,如果你想参加登山运动,就必须背诵上面的那段话。

  1987年秋,王勇峰在珠穆朗玛峰当联络官时,遇到一个4人组成的加拿大登山队,马歇尔是唯一的队员,另外三 人分别为其女友和两位夏尔巴

厨师。适应了几天气候后,马歇尔带着一个厨师离开了,打算创造一个单人从珠穆朗玛峰北坡登 顶的纪录。

  然而3个星期之后,王勇峰只见到那位夏尔巴厨师一个人返回了大本营,他带回了马歇尔在8200米失踪的消息。 又过了一段时间,王勇峰从美国登山队那里听到了马歇尔的消息:他的遗体在6000米处被人发现,已经摔得面目全非。

  那是王勇峰第一次意识到登山的残酷,在此后将近20年的职业登山生涯里,每当传来有人遇难的消息,王勇峰总会 感到异常压抑。他说,探险和登山完全是一门经验科学,得靠不断地遇到情况、解决问题来积累经验,在任何时候遇到危险, 首先都要想到自救,其次要有坚强的意志,等待别人来营救。

  按照国际惯例,登山者如果与大本营失去联系24小时就意味着失踪,而王勇峰曾有过失踪28小时的纪录。

  1993年,王勇峰参加了“海峡两岸联合攀登珠峰”的行动,由于其中的一位台湾队员无限制地吸氧,不仅过早地 吸光了自己的氧气,还把王勇峰的氧气也拿走了。

  5月5日凌晨,包括王勇峰在内的冲顶队员在8680米的7号营地接到大本营发出的登顶指令,从营地出发后不久 ,王勇峰就因缺氧右眼失明,他知道在生命禁区出现这样的状况意味着什么,同时他也告诉自己决不放弃这次登顶的机会。

  下午1点20分,王勇峰终于登上了珠峰峰顶。然而在接下来的下撤过程中,由于体力衰竭,王勇峰远远地落在队友 身后,更在“第二台阶”近乎垂直的陡峭地段一脚踩空,头朝下倒挂在金属梯上……到现在,王勇峰已不能回想起具体细节, 只记得当时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我得活着回去。

  当28小时以后队友从望远镜里看到他的身影,大本营里哭声一片。那年王勇峰30岁,他在珠穆朗玛创造了一个奇 迹。

  现在极度体验俱乐部的特卖场“淘宝区”里面,就有着“王队长”当年登顶雪峰使用过的氧气瓶。

  登山双子星

  还在中国地质大学读书时,李志新和王勇峰就是形影不离的好友,他们的身上有着太多的共同点——都迷恋登山运动 、一起进入国家登山队、一同经历生死考验,用11年的时间完成了对地球上七大洲最高峰的攀登,被人们称作“登山双子星 ”。

  “我们俩在一起,李志新对环境的敏感性和对危险的判断能力特别好,而我的意志力比较好。”王勇峰说,在好多次 遇到危险或是迷路的复杂情况下,都是李志新的准确判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92年在完成对北美洲最高峰麦金利峰的登顶以后,撤退途中他们因遇到暴风雪而迷路,当时包括王勇峰在内的 大部分人都认为该向左走,只有李志新一个人坚持往右走,结果登顶队得以安全的返回。

  “右边就是回营地的路,而左边是悬崖峭壁,如果我们不听他的意见,肯定全掉进悬崖了。在遇到暴风雪和路线的具 体判断上,他的直觉简直不可思议。”

  虽然没有李志新那么敏锐的直觉,王勇峰的意志力十分了得。也是在攀登麦金利雪山的中途,李志新因过于劳累而出 现了幻觉,最后他干脆坐在地上说不走了。王勇峰鼓励他再坚持一下,李志新则摇头。王勇峰为了激励他,就半开玩笑地说: “万一咱们遇到一些什么问题牺牲了,也得代表中国人站到美国的国土上不是?”

  王勇峰用“太不容易”来形容“登山双子星”海外的攀登经历,11年当中发生过各种各样的事情,李志新有时会说 :“不干了,咱俩干别的吧!”每到这时,王勇峰的韧性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心与心愿

  王勇峰于2003年4月带领中国业余登山队第一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比之于“登山双子星”,业余队 员的技术有着巨大的欠缺,作为队长,王勇峰必须付出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心,大到队员的身体状况、小到兴趣爱好都得了如指 掌。

  这些业余登山队队员虽然在登山方面不如王勇峰专业,却都是生意场上的高手,在跟随王勇峰登山的过程中却无一例 外地对“队长”产生一种依赖感——每当遇到暴风雪的时候,只要“队长”在,谁都不会觉得这是什么大事;一旦“队长”不 在,就有一种世界末日的感觉。

  2005年的1月1日,王勇峰突然接到电话说“四姑娘山出事了”,叫他赶紧去组织救援。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赶 到了山难现场,正在指挥救援时,又一个电话从很远的地方打来,对方说一群登山者被围困在小五台,同样请求王勇峰去组织 救援……

  “登山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运动,但也有其规律性,希望从事登山探险运动的人要严格按照规律执行,把危险系数降到 最低。中国登山协会培养我和李志新这么多年不容易,把我们的经验回馈给社会,把登山这项事业发扬光大,是我们的心愿。 ”

  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心愿,曾经的王队长正在以极度体验为基地,进行一系列培训和推广活动。对于他来说, 登山之后,下山回到平地的路其实更具挑战性。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