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洋山深水港即将开港专题 > 正文

建设者为国家战略工程洋山港作出重大贡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0日09:41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记者张艳

  一艘艘远洋集装箱船,正从国际航道上向这里驶来。洋山,成为他们跨越大洋的蓝色航线上新的装卸点。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在茫茫大海里创造了这一沧海桑田的奇迹?

  在小洋山观景台上,有一块远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铜牌。但当你走近它,上面遒劲
有力地镌刻着的话语让人肃然起敬:不辱使命的负责精神、勇挑重担的拼搏精神、保持本色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大局精神。

  这就是“洋山精神”。

  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的人无不由一种精神作支撑,但我们依然想知道,这五种精神究竟是怎样激励了千千万万的建设者,为了实施国家战略而忘我奋斗?

  他们是这样一群人——拥有智慧;富于激情;勇于奉献!这三大特征成就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大工程,在茫茫大海中托起了一个集装箱深水大港。

  激情:当代精卫

  精卫填海,靠的是一种信念;一股激情……

  潮涨潮落间,东海大桥在一米一米的延伸;云卷云舒中,港口城郭在一段一段的推进。洋山精神无处不在。3年时间,1000多个日夜,建设者用智慧、激情和汗水,填海筑地、开山裂石,奉献给上海一座现代化的港口!一期工程填海生成1.5平方公里陆域,最深处达29米,人们不禁惊叹:这不是当代精卫嘛!

  在这里,哪怕是精卫填海的一片羽毛,哪怕是混凝土浇注中的一粒石子,也被注入了激情与热血,注入了青春与生命……

  2004年是东海大桥建设的关键年,然而自7月下旬到10月,东海大桥施工海域遭受到了10次强台风的袭击。8月12日,特大强台风“云娜”袭来,施工区域风力高达11级。PM446号墩钢护筒群危在旦夕!正在中铁大桥局项目部研究钻孔方案的孟钢脸色变了,马上要去现场查看险情,同志们极力劝阻,但他斩钉截铁地说:“不到栈桥上去看一看我心里没底,放心不下!”他顶着呼啸的大风一步一蹭艰难地步上栈桥,见墩拉处白浪排空,几乎要将施工平台吞入大海。

  “云娜”台风肆虐整整一天后悄然退去,而PM446号墩15根连成整体的钢护筒群却被打散,其中11根已没入海底,不见了踪影。经济损失让孟钢痛心不已,重新返工延误工期至少两个半月。有些职工心灰意冷了:“在这里钻孔太难了!”这时,人称“锰钢”的孟钢竭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对职工说:“在海上钻孔是难,正因为难,才让我们来打这场硬仗,我们是桥梁建设的排头兵,台风考验我们的能力和意志,再难我们也要把钻孔桩这个难关攻下来!”大家被他的激情和豪气所感染、所鼓动,又以百倍的精神、千倍的努力投入到打捞护筒、重新插打护筒、恢复作业平台的工作中,作业效率大大超前。

  2002年初,刘浩亮随中港三航一支建港先锋队进驻东海,他被沉睡中旖旎美丽的大海景色所陶醉。没想到,在以后七百多个与海相伴的日日夜夜里,才深深感受到海中日月的孤寂,与海搏斗的艰难。然而,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忘记自己当初的激情誓言:“不把工程做完不上岸!”

  在他31年施工生涯中,不知经历过多少困难艰苦,在他的柜子里堆积着厚厚一大叠公司和局级先进的荣誉证书,记录着他在以往各项重大工程中“与困难搏斗勇者胜”的事迹。这位中年汉子深深感到,这项工程的艰难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2003年的高温天气格外漫长,他和工人们头顶烈日劳作在茫茫大海上,在连续一个多月36℃以上的高温天气里,为了下道工序顺利展开,时而被海浪打得全身湿透,时而劳作在被晒得滚烫的铁甲板上,夹桩用的U型钢晒得手都不敢摸,扛在肩上烫得皮肉生痛。为抢时间,他拼得衣服湿透又干,干了又湿,也分不清哪些是海水,哪些是汗水,流进嘴里都是咸的。连续工作14——16小时是家常便饭。施工点远,小船一个来回要3到4个小时,为了省时间,干脆一卷铺盖住到了“舟海浚1号”上。

  都说渔民辛苦,他比渔民更辛苦。要适应渔民生活绝非易事。被海浪晕得吃了吐,吐了再吃,看到食物一点胃口都没有,但他强迫自己吃。一天的工作完毕,带着一身的臭汗,却找不到一筒可以洗澡的淡水。唯有裹着湿漉漉的衣服赶紧打个盹,被体温烤干的衣服泛出一片白白的盐花。当他累得腰酸背痛时,总会这样想:“明天无论如何都要洗个澡,睡个安稳觉。”可是到第二天,看到那么多急等着做的工作,咬咬牙,还是再过一天吧!就这样,在小船上一住就是24天。在东海大桥的建设工地,无数个刘浩亮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实践着自己的誓言。

  奉献:传世精品

  在冲击洋山深水港年度节点目标时,上海港员工200多人吃住在码头简易工棚内,与时间赛跑,与寒风冷雨较量,日夜施工,超额完成目标。在北围堤和陆域吹填施工中,上海航道人钻研新工艺,苦干加巧干,总填筑方量达2664万立方米,为港口建设赢得时间。在码头建设中,中港三航人三班作业,有的人一连三个月不回家休息,在两年施工中,平均每人每月休假仅4天!

  在上海建工东海大桥施工作业区内,除开钢筋材料堆放区,剩下的就是集装箱里的生活区,一二百号人就吃、住、工作在全是钢板铺就的平台上,没有一点儿地气;平台上大到吊机、设备、钢材,小到一只螺栓、一根焊条、一粒米、一滴水,都是靠船来驳运的,有时遇到风浪,船舶不能航行,三五天吃不到新鲜蔬菜,只能就着土豆、腐竹、榨菜或方便面等干货下饭,洗澡更是一种渴望了。对外联络只能靠手机,而且要加长途区号,生活无比单调、枯燥。但他们之所以能数年如一日地生活、工作在海上平台,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不辱使命的奉献精神,靠的就是保持本色的负责精神。

  大工程最能挑战人的感情极限。东海大桥五标段项目经理张洪光永远也忘不了2003年1月6日这一天。此前几天,正是海上施工最紧张的时刻,张洪光却接到家电:父病重,望速归。张洪光心里一沉,似乎看到了老父亲盼望见上儿子最后一面的殷切目光,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家。可6日是定位桩基的节点,当张洪光望着船上注视着他的工友们焦灼的目光,以及海面上的钢管、水中的桩基……他知道工期紧迫,几个月间上百人耗费的心血正待变成现实;一大堆纷繁复杂的工艺问题,还需要他现场解答……

  张洪光最终选择了留下来。他相信,在他心目中一直是慈爱、善良的父亲,会理解和支持他的决定。

  当晚8时,施工一结束,张洪光就跳上返航船往家赶,因为顶水,船开得很慢,一个多小时的航程变得漫长无比。此时,张洪光的手机铃声再次响起。在场的职工都屏住了呼吸。电话那头,一阵时断时续的抽泣声,传来的是张洪光父亲去世的噩耗!张洪光顿时眼窝一热,缓缓转过身去,在他那连日熬夜而布满血丝的眼窝中,泪水夺眶而出……

  张洪光终究没能与父亲见上最后一面。他把对父亲的满腔挚爱,都深深地凝结在了大桥上……

  作出奉献的,何止是当时当地的建设者,他们的亲人、家眷,在给予他们深深理解的同时,也为这一世纪工程奉献了自己的一片心力!何小宏,深水港工程建设指挥部港口分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也是指挥部仅有的八名女将之一。2004年的4月到6月,港口公司全体员工搬迁上岛,何小宏脚不沾地整整忙活了三个月,没回过一趟家,连自己都记不清打过多少包,发过多少车。公公住院,一周后便离开了人世,何小宏只是“象征性”陪护了两个小时。但在病房里她不到一个小时就接了五六个工作电话,丈夫见状说,你工作忙,还是先走吧。女儿对奶奶说:“妈妈很辛苦,她正在做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女儿又对何小宏说:“妈妈,你一年老了好几岁,要注意身体啊!”何小宏万万没有想到在自己眼中还是个孩子的女儿能说出这样一番话,她为女儿对自己的理解和贴心而感动。

  智慧:排除万难

  洋山深水港施工的难度超乎想象。有专家指出,在外海荒岛上建设现代化深水港,这一工程规模之大世界少有;在缺少淡水缺少电力的条件下进行海上施工,施工环境之苦世界少有;深海筑堤、深海造地,技术要求之高世界少有!建设者们与天象搏击,与大海角力,最终取得了骄人的战果。

  在洋山港工程中,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洋山所总工程师黄明毅负责一期港区北围堤的设计。北围堤堤身高达20多米,开工初期石料供应缺乏,黄明毅在对水文、地质等作了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以袋装砂作为堤身结构和软体排作为抗冲刷基础的围堤结构方案,这在国内围堤建设中尚属首例。由于在北围堤成功应用该技术、不但使北围堤安全优质地完成,还使这一技术推广至洋山工程其它项目。

  已过不惑之年的黄明毅在技术上是一把好手。一期工程2700万平方米的吹填层是坐落在一个海底淤泥质的软土带上,怎么防止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影响?黄明毅同多位专家一起首创了“斜顶桩板桩承台结构”,这一结构能在码头水工结构与驳岸之间有效防止高填土层产生的侧向变形。打下的5112根桩每一根都经黄明毅们辛苦计算:究竟多长、打在哪里,都有明确规定。这一独具匠心的设计,在国际招标中一举胜出,全部板桩打下后,初步得到的数据与专家们当初的理论计算极为相似。

  工程考验建设者们的智慧。上海城建集团东海大桥一标项目部经理胡劲松在施工时获得地质报告:在77号墩附近,一条国际通信光缆正好斜穿桥线。如果光缆不小心被打桩机切断,一天损失将高达1亿元人民币,接近一标工程总价的一半,更会给中国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可通信光缆深埋在海底,谁也不知道它的确切位置,连专业的光缆公司也只能保证探测结果误差在平面7米之内。困难再大,也难不倒胡劲松,他带头开展攻关,提出了一个“土办法”——落潮时,在海滩上用套筒“地毯式”地探测光缆。当天第一次落潮的凌晨时分,胡劲松等四五人来到海滩上开始寻找光缆。当第三个套筒沉下六七米之后,一段裹着漆黑缆衣的光缆静悄悄地出现在套桶底部……事后测量发现,光缆所在位置与设计图的桩基外缘仅有14厘米的距离,如果没有精确探测到位置,在施工中,光缆必断无疑!

  在建设工地,建设者们遇到了无数陆上施工不曾遇到的问题,各种技术攻关活动如火如荼,据不完全统计,仅东海大桥建设中就“爆”出20多项专利技术!

  所有赶赴洋山深水港建设工地第一线的人心里都明白,要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地建成这个史无前例的大工程,他们必须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舍“小我”,为“大我”,吃尽千般苦,忘我无私地工作。尽管洋山深水港一期

建设工程已近结束,但人们已把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这“五种精神”盛誉为“洋山精神”。可以说,这就是对他们的最高褒奖。

  ①工人正在操作码头设备。本报记者傅国林摄

  ②2005年春节,建桥工人们在浇筑混凝土。本报记者傅国林摄

  ③两名工人正在码头施工。本报记者金昊摄

  ④沧海桑田的奇迹在洋山建设者手中诞生。本报记者傅国林摄

建设者为国家战略工程洋山港作出重大贡献
建设者为国家战略工程洋山港作出重大贡献
建设者为国家战略工程洋山港作出重大贡献
建设者为国家战略工程洋山港作出重大贡献

  相关专题:洋山深水港即将开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