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项目促发展:苏荣的甘肃攻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14:55 小康

  ★采写/《小康》记者 白红义

  在过去的20多年间,甘肃用了仅仅一代人的时间就实现了从绝对贫困到温饱,从极低收入到低收入的跨越式的发展,基本上结束了几千年、几十年极度贫困的状况,极大地促进了甘肃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变化。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教授对此予以高度评价,称之为“历史性的发展”、“历史性的跨越”、“历史性的贡献”。

  然而,在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横向比较中,甘肃不但已被东部沿海地区远远地甩在身后,即使在普遍落后的西部地区,甘肃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只能算得上是小弟弟。虽说国家推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甘肃的经济工作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未来仍要力争尽快再上一个台阶。2003年8月,中央对甘肃省委领导班子的调整,显然正是出于这一目的。

  新任省委书记苏荣履新前已有在另一个西部省份——青海任职的经历。更早之前,苏荣已在吉林生活、学习、工作了五十三年。1948年出生的他早年毕业于著名的白城一中,由公社党委副书记起步,逐级递升至省委副书记,在当地官场以年轻肯干而闻名。

  在宣布任命的甘肃省干部大会上,苏荣大谈如何振兴甘肃经济,一是上任后下大力气抓经济,二是要抓项目。其务实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认清省情开工

  在青海工作多年的经验,使苏荣十分清楚振兴贫困地区经济的困难,未来在甘肃执政的关键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对于甘肃的尴尬现状,苏荣没有回避:“我省在全国省市区发展中的位次已无后移的余地,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他在省委十届四次全委会上讲话时呼吁:“我们与全国的差距在全面拉大,我们要敢于正视矛盾,特别是在形势好的时候敢于揭露矛盾,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敢于正视矛盾”要求既不能回避自身的落后状况,也无需妄自菲薄。认清甘肃的真实情况对于甘肃的下一步发展至关重要。

  “如何分析甘肃省情和判断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这是我们讨论未来20年发展目标的历史起点、初始条件和制定发展战略的省情基础。”胡鞍钢在甘肃调研时如此表示。其实这同时也是苏荣到甘肃工作以后一直思考的问题,他在多个场合不断强调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对于了解省情的重要性,苏荣与专家不谋而合。

  “因为这样做是我们正确决策和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认识省情,才能更好地把握省情,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端正思想路线,使我们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真正做到从省情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努力走出一条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来。”苏荣如是说道,“此外,这是事关甘肃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面对新世纪新阶段以及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对于我们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把握发展规律,制订更为合理的甘肃省发展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省情”是指一个省份的总体情况和基本特征,以及影响它的长期发展的限制因素和不利条件。这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统计学条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客观条件,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重要因素。对省情的分析可能有不同的概括,但是必须是最基本特征的概括。

  苏荣用三句话来概括甘肃的省情:“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另外也有专家学者将其概括为六句话,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城乡二元结构特点突出、贫困落后”。不过,苏荣认为,上述概括“都只是现实阶段性的粗浅认识,不是也不可能是最终的定论”。

  抓项目破瓶颈

  承认落后需要勇气,而改变这种现状更需要行动。这位赴甘肃履职不久的新任省委书记很快号出了制约该省经济的主要“病症”。苏荣提出,目前必须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开展项目建设培训工作,千方百计去争取项目;把握发达国家和东南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去引进项目。

  在省委第十次党代会上,工业强省成为甘肃省新的发展战略,这在甘肃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下放省属国有企业管理权、下放干部管理权”成为落实这一发展战略的总体工作思路。

  苏荣正是这一新思路的最先身体力行者。2003年9月11日,上任不久的苏荣和省长陆浩等带领省计委、省交通厅等部门负责人到国家交通部“跑项目”,向交通部陈述“上马”国道主干线天水至宝鸡甘肃段高速公路项目的理由。当时,国家交通部“十五”发展计划已调整完毕,这一项目并不在其中,专为甘肃一省重新调整发展计划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甘肃高层的诚意打动了交通部的官员。9月13日,交通部部长张春贤和有关专家便出现在项目的现场,公路现状深深震撼了他们。张春贤现场拍板:天宝高速公路甘肃段项目列入交通部交通发展计划,要求甘肃省立即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省委书记刚刚到任,不开会、不发表施政纲领,却急着为一个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跑项目”,这是非同寻常的一个信号。从此,“发展抓项目”成为甘肃省各级官员的一个显著变化。尽管省委这一行动来得非常突然,但是,一方面“抓项目”正是甘肃工业强省基本方略的深入;另一方面,省委“抓项目”的要求正中省地各级官员的“下怀”。因而,这一决策前所未有地得到了各个方面的积极响应。

  在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内,由于“抓项目”而使甘肃经济发展有所突破。仅在2003年便有中油兰州石化500万吨常减压、300万吨重油催化裂化装置改造、24万吨乙烯改扩建、酒钢50万吨炉卷工程等项目建成投产。除工业项目外,全省用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项目的投资更大。这一年,山丹至临泽高速公路、平凉电厂3号和4号机组、农网改造等投资18个重点项目部分建成投产,这些项目投资均在20亿元以上。全省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面积800万亩,完成“三北”防护林面积35.7万亩,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完成;黄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长江流域综合治理和一批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及集中供热等项目开工;石羊河流域民勤湖区综合治理、祁连山生态移民等一批项目正式启动。

  2003这一年,甘肃国内生产总值几年来第一次实现两位数增长,达到10.1%,其中投资拉动的贡献达5个百分点左右,项目建设成为促进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苏荣认为,“加快发展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项目建设。”省委、省政府所采取的许多行动,都在贯彻这一由新的省委班子所确定的发展思路,全省从上到下都希望通过项目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力避项目盲区

  目前,甘肃落后就落后在项目上,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对经济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不明显,如此等等,已经成为全省各级党政官员的共识。

  为了保证“抓项目”的成效,甘肃在全省范围内举办抓项目培训班,提高各地谋划项目、运作项目和管理项目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各地区和部门按照产业导向和市场需求做好项目的推荐和筛选工作,把规划编制和争取项目结合起来,与国家规划相衔接;抓一批有发展后劲,能带动甘肃经济发展的大项目;抓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和项目管理。

  不过同时,苏荣并没有陷入项目的盲动中,他清醒地意识到,有一些关键的问题往往容易被忽略了。

  首先,“发展抓项目”战略必须立足于本省资源的优势,立足于本省企业优势的延伸,立足于本省新科研新技术的开发,立足于充分调研论证科学决策。有关人士提出,“抓项目”还要做到三个防止、两个改善和处理好两个关系,即:防止重复建设、防止“钓鱼”项目、防止劳民伤财的政绩项目;改善服务质量、改善投资环境;处理好上项目与合理利用资源的关系、处理好立项目与农民征地的关系。

  其次,甘肃省的投资软、硬环境尚未有根本性改变,这是“抓项目”必须攻克的瓶颈。

  第三,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在全省上下“抓项目”的过程中,政府往往成为最主要的行为主体,深深地参与了抓项目、选项目、定项目的全过程。在政府能力上尚不足以应对这一任务的情况下深度介入必然出现许多后遗症。这其中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各级政府如何给自己定位。因为,上不上项目、上什么样的项目,毕竟是市场的需求来推动的,不是政府的一厢情愿来决定。从这一点上来看,甘肃省“抓项目”既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又是影响该省经济长期发展的一个伏笔。

  当然,在现有条件下,政府主导型经济仍是甘肃省快速崛起的最优选择。“抓好工作任务落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苏荣认为要抓好项目,目前,基层干部“减负”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基层干部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抓工作,鼓励他们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抓发展上,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实事。-

  苏荣简历:

  1948年10月生,吉林洮南人,1970年1月入党,1974年1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历任吉林洮安县那金公社党委书记、扶余县委书记、白城地委书记、四平市委书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委书记、吉林省委副书记等职。2001年10月,调任中共青海省委委员、常委、书记。2003年8月,调任中共甘肃省委委员、常委、书记。2004年1月在甘肃省第十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被补选为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是中共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十六届中央委员。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