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小康》杂志:多点人情味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10:45 《小康》杂志

  有一件事,也许在有些人看来算不得什么大事情,且已时过二十余载,但我至今念念不能忘怀。

  二十岁那年离家进京求学,毕业后,河套、东北东漂西荡,待妻儿齐聚北京安下一个家来,我已过不惑之年矣!其时慈母已去世十余载,老父经年形单影孤,令我十分挂念。我们将父亲接到京城,虽四口人蜗居八米斗室,父亲尚需朋友处借宿,蜂窝煤炉又让三餐粗
茶淡饭常不及时,但仍自有一番天伦之乐。

  自打离家,我即很少与老父聚面。两个孩子均已上学,尚未见过祖父。三辈人团聚,老老少少,北语南音,老父高兴得常常独自出神。加之老父年逾古稀,从家乡的大山走进县城,足迹未出百里之外,到京城着实开了一番眼界。那段日子,真是其乐陶陶。

  谁知乐极生悲。老父在回乡的火车上染病,到家即告病危。我匆匆赶回老家,见不些日前精神矍铄的父亲,已形容枯槁,奄奄一息。那时我才体味到,什么叫心如刀割、肝肠寸断。在家侍父一月有余,我担心起自己的工作。

  那时,我研究生毕业分配到机关不久,作为一名普通干部工作刚刚上手,耽误久了恐大不妥。于是,我给分管领导打了一个电话。真没想到,领导说:你安心照顾父亲,什么时候有结果什么时候回来,尽到人子之责吧!当时,我什么也没再说。

  熬过五十九个不眠之夜,老父到底离我们而去了。前后不足两月,不知为何,大家都说我老了五六岁。我开始相信伍子胥过召关“一夜白了头”的说法。

  自打此事之后,同志们议论,说我在工作上更添了一股牛劲儿,跟大家更亲了。我没想过报答,但总觉得心里多了点什么。那位领导调走后,我心中的那份沉淀并没有丝毫减少。

  若干年过去了,自己开始不大不小地当起了头儿,当年老领导说过的那句话,在我脑际闪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由此想开去,一个单位二三十号人,办事、出差、开会⋯⋯日子再平常不过。但是,父母把子女,丈夫把妻子放在这个单位,却是天大的事。一人的进退、荣辱、成败,关系到一个、甚至几个家庭。主事者,切不可对任何一个同志的事情掉以轻心!有了这样的观念,不知觉中与大家相处得很好,年轻人有些悄悄话愿跟我说,夫妻失和,也愿找我去家里谈谈。我觉得心里很踏实,不仅了解同志们的工作,也大致摸得着一个个家庭的脉搏。这些看来“婆婆妈妈”的事,不仅没有影响工作,反倒使集体更加团结向上。

  一次,偶然与几位朋友谈及此事,一位朋友笑笑说:老兄,你悟道了。接着跟我们讲起他所在单位的情况。他所在的单位年年被评为先进,干部成长也快,别单位的同志羡慕地称他们像一个大家庭。这位朋友说到这里神秘地一笑:“你们可知所以如此的秘诀何在?”他停了停接着说,最近的一次调查使人顿开茅塞。他们对单位的同志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在单位你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结果排前两位的事情为:单位每年组织春游或秋游;工会小组给每个人送生日

蛋糕

  原来,他们单位每年要组织一次春游或秋游。这本算不得什么,搞此类活动的单位很多。他们的特别之处在于已婚者必须带家属,不带家属者“不许”参加。出游中,领导给大家讲讲单位的工作情况,摆摆各个同志的成绩,感谢家属对亲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久而久之,单位与家庭沟通了,家属之间也熟了,彼此往来不断,不少孩子成了好朋友。

  另外,他们单位的工会小组决定,给每个同志的生日送一个生日蛋糕。此做法已坚持多年。单位同志多已人到中年。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又是骨干,整天忙得不亦乐乎。不少人在接到工会送来的蛋糕时,方想起今天是自己的生日。

  不能说单位工作好皆因于此两事,然能说此两事与做好工作无关乎?“真没想到,区区两件小事,竟给大家留下如此深刻之印象!”那位朋友很感慨。

  这时,一位被大家称为“夫子”的朋友说了话:怪哉乎?不怪矣!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情所致,心动而致体勤是也!大家点头称是。

  细细想来,的确,在工作、生活中多一点人情味儿,作用是很大的,而这一点有时恰恰被忽视了,有些年甚至不敢或者不愿说了。

  本来,工作,包括革命工作,甚至革命战争,是不排斥人情味的。凡事皆人为,人之所到情随之而临。毛主席在中央苏区时即教导大家要关心群众的油、盐、柴、米问题,生孩子的事,小桥坏了要摔倒行人⋯⋯情深矣!刘志丹认牺牲战友的老母为干娘,情深矣!不知自何时起,工作变成了一个“冷冰冰”的字眼,板着脸说话,直着眼看人,机械地动作,人们有点像掉进了卓别林演的那个摩登时代。

  那些日子,若谁言“人情”,定会被反诘:刽子手与死囚之间有人情么?其实,讲“人情”的人,并不是要贾府里的焦大去爱林妹妹。这里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言“人情”是在“常人”之间,处“常态”之中。哪些人或在常人之外,或非常态之中,大家心里都清楚。人情,人情,人之常情而矣!不可以极端而言之。

  也有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若言“人之常情”,只能是人社会性之外动物性的情感。此乃一个十分复杂之问题,让哲学家们慢慢去讨论吧。不过在我看来,我们谈“人情”,是在老百姓之间,同志之间。即使退一步说,就算是“动物”之情,若能凝聚人心,善化社会道德,多一些相互关爱,又有何不好!

  大概人与“人情”是伴生的,特别是在我们劳动者当家的国度。不管有多少争论,“人情”还是来到了我们中间。中央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以人为本”,说到了我们心里,也使我们讲“人情”时心里更踏实了。

  品味走过的路,我感到人情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唤起他人的回报,更在于有人情的地方,使人觉得有一种人格上的平等。“人之常情”,讲“常情”时,似乎大家都只是“常人”,品级的观念被冲淡了,职业的界限模糊了。冲淡了品级、上等人下等人的观念,主人翁感就会被焕发出来。

  工作、生产是艰苦的,有时甚至是很单调的。多一点人情味吧,它会给工作、生活带来生机和乐趣。眼下,人与人之间,特别是领导与下属之间,人情味儿不是太浓、而是太淡了。

  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撕破了一切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我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会排斥“人情”的,因为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

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和全面发展。云溪子 文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