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汪辜相继驾鹤西去 两度执手终留遗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18:51 新民周刊

  

  撰稿/贺莉丹(记者)

  一前一后,辜汪两位长者,都以优雅的背影走下了人生舞台。

  2005年12月24日上午7时12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因病在上海瑞金医院辞世。这天,适逢辜振甫先生逝世一周年后的农历忌日。

  时间的巧合令人感慨,90岁的汪道涵先生,致力于两岸事务,却未等到两岸“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一天。

  汪辜会谈,两度执手

  汪道涵、辜振甫晚年登场,扮演了推动两岸和平进程的重要角色。随着汪辜二老相继驾鹤西去,媒体评论称,汪辜时代画上了句号。

  “汪辜二人为两岸关系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也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确立了很好典范。在两岸有这么高身份和影响力的二人相继辞世,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损失。”汪道涵先生去世的当晚,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所长、台湾问题专家吴能远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说。

  斯人斯事,历历在目。1990年11月,辜振甫出任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董事长。次年12月,汪道涵出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会长。“海协会和海基会是两岸关系发展中一个很出色的创造性发明,在海峡两岸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直接进行协商的情况下,双方各自委托一个民间机构,以致力于两岸间一些问题的协商和解决。如果台湾当局没有背弃一个中国原则,一路走下来,那么今天两岸关系发展当然很乐观。”吴能远表示。

  12月25日,上海台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台湾问题专家严安林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认为:“汪老催生了汪辜会谈,汪辜会谈是我们这边主动的。”

  汪道涵在1992年年初和8月先后两次致函辜振甫,提议海峡双方进行会晤。8月22日辜振甫复函汪道涵表示接受邀请。同年10月28日到30日,两会在香港举行商谈,达成“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这为此后汪辜会谈奠定基础。

  1993年4月27日上午,备受瞩目的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海皇大厦正式举行,这是海峡两岸授权的民间机构最高负责人之间的首次会晤。会晤地点之所以选择在第三地新加坡,严安林解释,由于当时李登辉在台湾主政,台湾方面不同意辜振甫先生到大陆来,即便辜先生到新加坡去,国民党方面也是顶着很大的压力。

  严安林认为:“汪老提出确立会谈的功能性、事务性、经济性、民间性,为整个汪辜会谈定了基调。在一些会谈细节上,汪老认为完全可以考虑对方的感受。”他举例说,当时台湾方面非常强调“对等”谈话,所以在海皇大厦选择了一间有两个门的会议室进行会谈,汪辜双方各由一门进场,双方无主宾之分。

  新加坡汪辜会谈中体现“平等”的细节还有很多,譬如,汪辜双方签订的协议书有繁简体字两个版本,落款有“日”无“年”,这都是基于对两岸实际情况的尊重。

  4月29日上午10时40分,汪道涵、辜振甫携夫人同时进入会议厅,在签字桌前入座。在签署前两项协议后,两位老先生互换位置继续签署另外两项协议,10时52分,《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两岸挂号信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两会联系会谈制度协议》及《汪辜会谈共同协议》四项协议签署完毕,大厅内掌声雷动,在媒体的闪光灯下,汪辜二人举杯言欢。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汪道涵形容他和辜振甫是“初次见面,一见如故”。

  按照协议,两会副秘书长3个月见一次,常务副会长或秘书长每半年见一次,会长原则上一年见一次。这个突破性的定期会晤制度被外界赋予了很高评价——“汪辜一小步,两岸一大步”。

  汪辜会谈后,两岸关系经历了一段蜜月期,然而好景不长,1995年,李登辉以私人名义访问美国,引起中国大陆的强烈反对,两岸关系陷入危机。

  1998年10月14日,久违祖国大陆53年的辜振甫先生携夫人重归故土,两岸春光乍现,当日下午5时35分在上海和平饭店8楼和平厅,汪道涵先生和夫人孙维聪特地在电梯口迎候辜振甫先生和夫人辜严倬云。随后的汪辜会晤中,汪道涵提出了有名的“86字方针”。时任海协会常务副会长的唐树备强调,双方已经开启了政治性对话。

  当晚,汪道涵宴请辜振甫一行,晚宴有九道菜:“燕语华堂”、“三元及第”、“琵琶琴瑟”、“兄弟之谊”、“情同手足”、“龙族一脉”、“喜庆团圆”、“前程似锦”、“万寿无疆”。菜名深意,不言而喻。

  上海的汪辜会晤中,一抹亮色是深谙京剧的辜振甫欣然登台,清唱《洪羊洞》和《借东风》等京剧选段,博得满堂彩。《洪羊洞》说的是为国守疆的故事,第一句便是:“为国家哪何曾有半日闲空……”汪道涵走上前去向辜振甫握手道贺,一句唱词点破二人心意。

  1998年10月15日下午,新锦江饭店4楼,汪辜两位老先生和夫人轻松“喝茶”。当天,汪辜两位老先生均身着深色西服,一边悠闲品茗,一边亲切交谈;二位夫人着装典雅,在旁轻话家常,孙维聪一身宝石蓝套裙,辜严倬云则是一袭大红旗袍。“喝茶”让双方喝出“四点共识”。会后,1998年10月16日,辜振甫先生到北京,参观了故宫、长城等名胜古迹,并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政治局委员钱其琛及中台办主任陈云林等会面。

  学养俱佳的汪辜二人,两度执手,以中国的诗词曲赋、京剧的清音雅韵,轻敲海峡和平钟声,用心良苦。前台湾海基会副秘书长石齐平就曾讲过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汪辜会谈之后,汪辜两位先生见面不易,不时托朋友辗转赠送礼物以相酬答。汪先生送的礼物是竹筒,盛筷子所用,旁人不得其解,而辜先生一目了然,“筷筒”原是“快统”之义。辜先生也回赠了一竹筒,装笔所用,“笔筒”意取“必统”之谐音。此种中国士大夫般优雅风格,堪比李孟酬答。

  学贯中西,温文尔雅

  汪道涵先生最后几次公开活动,包括今年5月2日抱病亲赴上海锦江小礼堂会见到访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与5月8日亲赴虹桥迎宾馆会见到访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今年9月1日,汪道涵在上海会见了专程来上海探望的辜严倬云女士。

  新华社的报道称,近年来,汪道涵先生身患前列腺癌和胰腺癌,病情相当严重。加之他在10年前曾因胃癌开刀,身体状况很差。但是,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汪老,仍然是神采奕奕、儒雅倜傥。

  连日来,《新民周刊》记者采访了数名国际问题、台湾问题专家,“为人谦和”、“温文尔雅”、“学者型政治家”是数名专家对汪道涵的一致印象。

  与汪道涵先生相识14年的台湾问题专家严安林回忆,1999年上海市台湾研究所成立,当年汪老就去了10次,跟学者交谈、开座谈会,有时甚至事先不通知、人就过来了;汪老要求上海市台湾研究所给他送去《每日台情要报》,他对台湾问题的关注程度超乎学者们的想象。

  上海台湾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章念驰说,汪老治学非常严谨,非常了解台湾问题,他对研究台湾问题学者的要求也非常高,“汪老对台湾同胞的爱很深切,他从来不责备台湾同胞,而是从历史到现实努力去理解他们、了解他们。因为汪老对台湾问题真正了解,所以他提出的对台湾问题的主张常常带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超前想法有时会超越当时政策的限度,造成其他人的一些困惑,为此,汪道涵常跟章念驰讲:“超前容易孤独,因为人家跟不上你,这需要付出代价。但是我们革命事业、统一大业需要我们有这种责任心,需要我们去想一些更深的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不是跟在形势后面走。”

  “汪老不是孤立地思考台湾问题,而是把台湾问题放在整个中国的前途命运中去思考,放在改革开放的大局中去思考,他始终有个大中国观念,所以他处理台湾问题视野宽阔、想法深远。”章念驰说。在章念驰的印象中,汪道涵先生为人谦和,总是非常心平气和、专注认真倾听台湾同胞讲话,“每当汪老接待完一批台湾同胞后,总会在他们走后询问我们,今天的接待我谈得是不是对?台湾同胞是不是听懂了?他们提出的想法我们应该怎么去思考?汪老经常安排我们写一些研究报告、文章,写完他都要亲自看,如果我们这些文章写得有点教条,他就会批评我们,他会问,你们写这些文章,写了是给谁看?台湾同胞看得进去吗?你这样讲,他听得进去吗?”

  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周建明在90年代初期与汪道涵先生有较多接触,他认为汪道涵在传情达意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当时汪老开始参与中央对台工作的一些事情,他经常找我们一起讨论问题、听取我们的意见。他关心国际形势、国内发展和两岸情况,给自己的定位是做中央的参谋,实际上是尽自己的努力把各方面信息、各方面的意见向中央反映。”

  在53岁的学者周建明的回忆中,汪道涵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好的学养,也喜欢看书,席殊书店和位于上海社科院旁边的三联生活书店是汪老屡次光顾之地。

  “我们国家的对台政策总要通过一个具体的人、具体的行动来表达,汪道涵先生就是这个很好的表达。他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但同时温和理性、平易近人,尽管双方政治立场并不一定一致,但有些问题可以跟他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台湾很多人对他的敬重也在这里,很多国外政要为此也愿意到上海来见他。”周建明说。

  1985年,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成立,汪道涵担任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理事长,上海社科院前任院长张仲礼担任副理事长。两个多月前,上海国际问题中心20周年庆祝典礼上,病榻上的汪道涵派人送去亲笔签名的致辞。

  85岁的张仲礼告诉《新民周刊》,汪道涵喜欢穿西服,也特别注意仪表,但为人低调。“他是一个学者型的政治家。当时社会科学在‘文革’中受到很大打击,但是道涵同志一直很重视学者。”张仲礼回忆,去年,他陪同汪道涵会见外宾,当时的汪道涵看起来“气色还不错”,如今斯人故去,令人伤怀。

  学养俱佳的汪道涵,学贯中西、博古通今。1985年,汪道涵获得美国塔夫茨大学授予的公共管理学荣誉博士称号,他同时也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多所名校的兼职教授,分别主讲过世界经济、政治经济、城市经济、经济管理等课程。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人文科学院院长姜义华回忆,汪道涵在退任上海市市长后一直担任复旦大学兼职教授,并和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谢希德一起创建了复旦美国研究中心,“道涵同志一直重视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宏大的国际视野,所以在解决台湾问题、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上,他有着非常大的战略眼光。”姜义华说。

  两岸之道,唯和与合

  1998年在上海参观豫园时,辜振甫先生留下“但知春意发,谁识岁寒心”的墨迹,用此形容两岸关系,熬过冰霜之苦,就能迎来春天。汪道涵先生也感叹:“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

  学者周建明认为汪老的资历、能力及深厚的人脉背景关系确实让他成为推动两岸会谈的最佳人选。

  美国人罗伯特·库恩在他《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中描述说,汪道涵几十年后仍很清晰地叙述了当年第一次见到江泽民的情景:那是1949年,大学刚毕业不久的江泽民刚满23岁,在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当工程师。他向到工厂视察的上级领导汪道涵描绘了工作设想与工厂远景,给汪道涵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开始了长达40多年的“师生情”。

  1995年1月30日,汪道涵陪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出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迎新茶话会上。江泽民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问题,发表了著名的八项主张,即“江八点”。这是江泽民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以后,首次针对台湾问题所做出的重大宣示。“汪老是积极推进两岸关系的执行者,也是中央对台政策的参与者之一。”周建明说。

  学者章念驰认为,汪辜二人在两岸关系上的很多思想和主张已被今日中国领导人广泛接受、吸收到今天的对台工作中;汪辜会晤创造的两岸的对话与谈判模式显然是两岸目前最需要的、也是台独最害怕的;汪辜的对话和谈判的精神也得到延伸,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今年就开启了两岸党对党的谈判与对话新阶段。

  “胡锦涛新的对台方针路线中吸收了汪老的很多思想,比如说两岸关系是平等协商的关系,两岸应该走共同协商、共议统一的道路,两岸关系应该是共同发展、共创双赢,共同去缔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这些这是汪老率先提出的思想,今天的领导人都已吸收接纳,汪老在最后岁月看到自己努力提倡的想法被广泛接受,他也是非常高兴的。”章念驰说。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认为,汪老解决两岸问题的风范及表现的理性与气度,是后人的典范。他说,现今两岸关系严峻,希望未来在两岸事务的处理上,海峡两岸都应该有辜汪两人在世时的气度、诚心与真意,解决问题。

  天若有情,亦有憾焉

  台湾《中国时报》发表题为“辜汪绝唱”的社论称,一前一后,辜汪两位长者,都以优雅的背影走下了人生舞台。

  汪辜会晤四点共识中的第四点是,“辜振甫先生邀请汪道涵会长访问台湾。汪道涵对此表示感谢,愿意在适当的时候到台湾访问,加深了解。”

  “汪道涵先生、辜振甫先生都展现了愿意致力于推动两岸关系、继续往前发展的良好愿望。”吴能远说。

  严安林告诉《新民周刊》,1999年,汪老准备去台湾,上海方面为此还成立了一个大型课题组,光文字性的资料就准备了20多万字。“汪老什么时候去台湾、去干什么,双方有分歧。台湾方面提出汪老来台是参访,我们则提出汪老赴台是政治对话,开始提出访台时间是1999年上半年春暖花开时,汪老没去成,后来又提出在1999年下半年秋高气爽时汪老去访问。”严安林说,对汪老赴台的具体议程,上海课题组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有人建议,汪老的随行人员中需要有一个会闽南话的,以备跟李登辉会面时李登辉突然冒出几句闽南话;有人建议,喜欢看书的汪老可以选择去台湾的诚品书店,作为行程中的一站。

  “汪老跟我们说过,最大的愿望是去台湾看一看、走一走。但未能踏上台湾土地,可能是汪道涵先生的最大遗憾。”严安林感叹。

  1999年7月9日,当时的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公然抛出“两国论”,严重违背了1992年两会关于“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此举让两岸关系进入严冬。

  “此后,海协会和海基会的正常协商渠道就中断了,事实上,汪道涵先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是壮志难酬。两岸关系的主要问题还是台湾当局不肯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使得海协会和海基会没有办法进行正常接触和协商。”吴能远说。

  2000年3月8日,陈水扁当选为台湾当局新的领导人,在接受一个中国原则这个关键问题上陈水扁回避、模糊、拒绝的态度让两会商谈至今仍难以恢复,两岸关系也陷入僵局。

  汪道涵先生呼唤两岸统一之心意并未停止。2000年元旦,他撰文指出:“去年,我做好准备访问台湾,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实现‘一国两制’,希望和台湾同胞共同商议,但受到‘两国论’的阻挠。我仍然期待着,一旦障碍消除,早日实现到台湾去访问的愿望。”2001年元旦,汪道涵再次撰文称,“我一直准备着访问台湾,等待着台湾当局消除障碍。”

  “未来两岸关系中,海协会、海基会能否发挥过去那样的作用,主要还是取决于台湾当局是否顺应潮流、顺应民心民意,重回九二共识。”吴能远分析,“现在整体形势和两岸民意都要求两岸关系要缓和稳定地发展,民进党这次选举大败之后面临的压力很大,但是截至目前为止,民进党还没有明显地表示出它要承认九二共识的态度。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总体来讲,是有助于缓和的积极因素在不断增长,未来两岸关系仍然严峻而复杂。”

  2003年4月,汪道涵夫人孙维聪病逝,辜振甫盼汪道涵节哀珍摄,并表示“盼能亲往吊祭”。2005年1月3日,88岁的辜振甫先生在台北病逝,汪道涵因年事已高未能亲往吊唁,派个人代表、海协会副会长孙亚夫和秘书长李亚飞于2005年2月1日前往台湾,并转交亲笔信给辜严倬云女士。信中数语凝咽:“惊悉振甫先生遽归道山,哲人其萎,增我悲思。……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而今风飒木萧,青史零落,沪上之晤,竟成永诀。天若有情,亦有憾焉……”

  此种沉痛,不仅是汪道涵先生对老友先逝的哀悼,更是对两岸曲折历史的感慨。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