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瞭望东方周刊专题 > 正文

瞭望东方周刊:李鹏日记权威披露修宪过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10:40 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沈亮/北京报道

  这本书真实地反映了九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五年间取得的重要成就,记录了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

  2006年的日历刚刚翻过一个星期,人民大会堂西大厅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在
这里举行了《立法与监督——李鹏人大日记》出版发行座谈会。此书由新华出版社与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共同出版发行。

  “这本书真实地反映了九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五年间取得的重要成就,记录了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该书责任编辑之一赵之援说。

  李鹏,这位中国前总理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前任委员长已经公开出版了他的第四部日记,此前三部分别是:《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起步到发展——李鹏核电日记》和《电力要先行——李鹏电力日记》。

  李鹏自1987年至1998年3月任代总理、总理,此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至2003年3月退休。

  赵之援还参与编辑过《起步到发展——李鹏核电日记》。他说,“(人大日记)对李鹏任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期间我国政坛高层决策过程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发展变化,都有程度不同的披露和涉及。”

  李鹏独创编辑方式

  全书一共60多万字,以李鹏在九届全国人大工作五年间的日记为主线,辅之以相关讲话、文件资料、新闻报道、工作笔记和补充记录。其中李鹏日记是主体,共42万字左右。

  “比如,李鹏日记中记载的一些活动,有些比较节略,我们在编辑的时候就去找当时的新闻、文件摘要等做链接,以便对照阅读,这样就很容易了解到事情的真实情况,更方便了普通老百姓的阅读,也使书的内容更充实。”

  《立法与监督——李鹏人大日记》改变了日记体著述以时间先后为序的传统编辑方式,在编辑中采用类似“纪事本末”的新体例。责任编辑认为,使用这样的编辑方式,可以有效整合零散的事件片段,更便于读者的阅读。

  在九届全国人大期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法律解释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共113件,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22次,听取专题工作报告40次。人大的工作纷繁复杂,书中择其要而选之。

  全书上下两册,共26章,每章分别冠以章名和小标题。各章以时间为序,即每一章内的日记原则上按时间顺序编辑。

  “以这种方式编辑自己的日记,是李鹏同志自己的创新。我们把未定稿向一些专家征求意见时,有专家认为这种体例具有开创性。这种体例叙事逻辑性强。这样一来,一部法律在这五年之间的立法与执法监督过程,脉络就很清晰。”赵之援说。

  赵之援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从起步到发展——李鹏核电日记》的发行量为11万册左右,很多读者是核电领域的专业人员。

  “而《立法与监督——李鹏人大日记》与核电工作相比,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人大的立法工作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等,与广大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从中国280万之多的各级人大代表,到大专院校的法律学生,再到普通的百姓,可以说,所有关心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人,都有可能成为这本书的读者。”

  责任编辑对李鹏的印象

  “李鹏有一个特点,就是坚持记日记,如果今天太晚了没时间写,过一两天也要补上。他是个很勤奋的人。”该书的另一名责任编辑吕仙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赵之援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曾经有人怀疑,李鹏这么忙,这些日记都是他亲自记的吗?李鹏听到了,当时并没反驳。后来,李鹏开玩笑时说,日记的真假有手迹为证。

  “李鹏的日记内容很丰富,他每天参加的会议可能涉及各种内容。而这样专题类的日记,就是把他当天的日记中和该书主题有关的部分摘出来。这些工作是由李鹏同志完成,完成后把书稿交给我们,我们除了为之配好附录、图片外,还要进行细致的编辑工作。”赵之援说,“我们编这个书,要求精益求精,不能有差错,比编平常的书付出的劳动要多。”

  2005年3月底的时候,赵之援和他的同事们拿到了书稿,编辑工作一共持续了八九个月。拿到书稿后,他们没有马上着手编辑,而是先通读,了解这本书的风格。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深感自己的法律知识不够。

  此书的三位责任编辑陈洁、赵之援和吕仙都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如《人大大事记》等。为了吃准里面的立法与执法监督方面的问题,他们还曾向全国人大法工委求教。

  “刚开始的时候摸不到门道,后来越编越有味道。书的内涵很丰富,有些道理很深刻。就像他的核电日记一样,初读觉得很专业,但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觉得越来越有意思,到后来觉得那是一部核电发展史。我们慢慢体会到了做编辑的乐趣。”陈洁说。

  三位编辑和李鹏见过几次面,大都是讨论书稿。“他很平易近人,也很

幽默。无论做事情还是讲道理都像他的文字一样平和。”三人对李鹏都有这样的印象。

  “他非常的聪明,记忆力非常好。有些地方他在日记中只记了一句话,我们向他询问当时的具体情况,他能很快想起来那天谁出席了会议,谁说了些什么,一些细节都记得很清楚。他今年77岁了,但是对电脑很熟悉。他用

数码相机给我们照相,然后传到计算机上,再打印出来,都很熟练。”赵之援说。

  初次见面的时候,他问责任编辑们的个人情况,并且一边问一边在纸上记下来。“他和我们聊姓氏的起源,很快拉近了距离。每次我们离开时,他都要送到门口。” 吕仙说。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