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缩小贫富差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19:09 首都之窗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中,“缩小贫富差距”作为重点提出,被普遍认为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则在制定理念上的革命性变化。新华社10月7日以“中国未来五年规划倾向有利于穷人收入的增长”为题,发表文章表示,在追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政策取向将关注增长的均衡、机会的均等和社会的公平,避免出现贫富差距过大的局面。

  中国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 严重影响着社会和谐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利益长期被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所控,并且始终没有从政治利益中分化出来,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均等化很高状态,基尼系数低于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其中城市的基尼系数在0.20以下,农村的基尼系数在0.21-0.24之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财富的总量得到相当的提高,目前GDP已经位列世界第六。与此同时,财富分配不均、社会两极分化现象之严重也开始令社会感到不安。社会成员收入差别持续拉大,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披露,内地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地区收入差距继续拉大,从1980年到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由50%增加到59%。人均GDP,西部与东部由1:1.92扩大到1:2.59,中部与东部由1:1.53扩大到1:2.03。2004年上半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中,人均收入最高的五省(市)是:上海(8513元)、北京(7836元)、浙江(7771元),广东(7264元)和福建(5879元),上半年五省市人均收入为745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而人均收入最低的五省(区、市)是宁夏、青海、甘肃、黑龙江和新疆,上半年人均收入为366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9%。

  迅速扩大的贫富差距及社会不公现象正在对我国社会发展造成越来越大的危害。

  第一,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严重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方面,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加剧了贫困问题,恶化了贫困者的社会处境。世界银行研究表明,当前,如果不平等程度增加1个百分点,贫困率将增加3.7个百分点。如果任由贫富差距扩大,将会继续导致贫困率的快速增加,贫困者摆脱贫困的难度将更大,并可能面临着持续性贫困,整个社会也会因贫富分割而陷于分裂,这与“共同富裕”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另一方面,贫富差距悬殊,会限制内需的扩大,从而导致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同时,由于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人们对未来的预期降低,从而降低了投资热情,当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不高的时候,高收入者会把大量的资金储蓄起来,投资需求减少,进而影响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贫富差距的扩大还会削弱经济增长的合法性,削弱社会成员对于经济增长的认同。在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觉得不能分享经济增长的利益,甚至成为经济增长代价的承受者,因此也就开始对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表示怀疑,因而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第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会造成反社会行为,影响国家的社会秩序。亚里士多德在论述古希腊的政治变迁时写道:“无论在什么地方,不平等总是动乱的起因。”贫富差距适当拉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悬殊,尤其是市场经济不健全和竞争机会不均等所形成的不合理收入过分悬殊,容易使社会中居于多数的低收入者和中等收入者产生被剥夺感,进而导致他们的不满和牢骚,容易表现出反社会的行为,诱发种种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行为产生,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与政治的不稳定。由于缺乏适当的致富机会和手段时,一些渴求财富的人往往就会采取各种不正当的,甚至是违法的手段获取财富,由此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中央党校调查组对学员问卷调查显示:在学员心目中,2004年最为严重的三个问题依次是“收入差距”(43.9%),“社会治安”(24.3%),“腐败”(8.4%);对2005年的改革,72.9%的学员关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第三,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有悖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普遍贫穷固然不是社会主义,贫富差距悬殊更不是社会主义。如果任由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经济发展受制,社会秩序不稳定,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就会落空,就会严重损害执政党的形象和威信,甚至会动摇执政党的执政地位,给中国社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中等收入阶层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社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导致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工人阶级、农民阶——中等收入阶层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现代社会结构发展的经验表明,这种随社会转型而出现新中间阶层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引导社会消费、稳定社会形势、定型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社会结构中的主体力量。

  党和政府不但肯定了新出现的社会阶层,而且对其在社会主义建设及中国政治稳定中的地位及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在此基础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的战略目标。中等收入阶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社会基础,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就是不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过程。

  首先,中等收入阶层拉动生产和消费市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等收入阶层不仅是投资需求扩张的生力军,而且是消费需求扩张的主力军。从投资需求来看,中等收入阶层不仅具有扩张投资的巨大内在动力,而且具有扩张投资的巨大外在压力,他们是扩大投资的最大群体,他们的投资活动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活力源泉。从消费需求来看,中等收入阶层是社会消费的最大群体,他们不仅有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欲望,而且有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他们是带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主要力量。

  其次,中等收入阶层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因为中等收入阶层往往在政治上与执政党和政府保持一致,既是经济生活的主角,又是先进文化的投入者、消费者和倡导者。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形成后,可以有效地分散经济风险,缓解外部冲击,增强社会承受能力,整个社会进入一种稳定发展的状态,也可以说是进入了良性循环。反过来说,如果一国出现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则脆弱的经济结构容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同时,不同收入者阶层对社会的认同感也是不同的。从绝对收入来看,收入越低,对社会的认同心理也越低,收入越高,对社会的认同心理也越高。因此,中等收入阶层比重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社会不断趋于稳定的过程。

  第三,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避免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从世界各国普遍发展的趋势来看,在一个实现了现代化的社会中,都有一个人数众多的中等收入阶层。只有中等收入阶层占主导的社会,才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合理、最稳定、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从而最大范围地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中国的民主化和现代化。

  中国中等收入阶层比重虽然还相当低,但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等收入阶层比重会随之提高,到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其比重至少要达到在业人口的一半。这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测算,中国中等收入阶层正以每年1%的比重增长。1999年中等收入阶层人数占全国人口的15%,2003年达到19%。预计到2020年,中国中等收入阶层将有望达到40%左右,社会结构也将实现由“金字塔型”到“橄榄型”的跨越。

  

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是“劫富济贫”,更不是 “劫贫济富”,而是要提高大多数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使更多的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阶层的行列,让更多的贫困人口走上富裕之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提高中等收入阶层比重 缩小贫富差距

  当前,我国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社会结构仍然是一种底层大、中间小的“金字塔型”结构。中等收入阶层十分弱小,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制约了全面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的建立。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经验来看,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的形成,有赖于超越各个阶层利益的国家运用各种合理的社会政策进行调节。只有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国家这只“有形”的手结合起来,才能使合理的现代阶层结构的发育变成一个自然而又自觉的、充满活力的历史过程。因此,培育合理的现代阶层结构应当成为现阶段国家社会政策的重要选择。只有选择合理的社会政策,构建起比较完整的社会政策体系,才能真正为合理的现代阶层结构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逐渐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最终形成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首先要建立自由、公平、平等的市场环境。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从根本上来说应以科技进步为基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使绝大多数居民都能过上小康生活。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完整规范的市场竞争规则,大力整顿市场竞争秩序,消除由于垄断经营、价格不合理及对生产要素初始占有不平等而带来的竞争不平等;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重新界定政府职能,实行严格政企分离,为企业、个人自由、平等、公平地进行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条件,防止少数利益集团通过特权和垄断聚敛社会财富,使利益分化和阶层分化成为一种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社会生活常态。同时,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为建立自由、公平、平等的市场环境提供法制保证。

  其次,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要规范收入分配方式,实现收入分配正规化、货币化。要加强国家对收入分配的

宏观调控,通过税收和财政这个经济杠杆进行收入的第二次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减少东部和西部、城市和乡村的差距。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为中下层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为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再次,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化率。要推动产业结构在原有基础上向高度化方向发展,实行升级换代,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要将失业问题纳入到产业政策考虑范围,制定出合理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充分就业和就业的良性循环,不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要加速非农化和城镇化,促进劳动力要素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并鼓励和帮助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以小城镇为主的城镇化,通过发展小城镇把乡镇企业集中起来,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在内地,特别是西部地区,应着力建设一批中等城市,以强化其对广大农村的辐射力。

  第四、完善民主机制,提高政治体制制度化的水平。一方面,要提高中等收入阶层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加强政治制度化建设,完善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机制,为中等收入阶层的政治参与提供更为畅通的渠道。

  第五、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发展高等教育。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政府需放宽对高等教育、社会办学、私人办学的限制,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给现有的高校以招生的自主权。要制定

教育公平政策。目前我国城乡基础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的现象。要改革农村教育的财政支撑体系,由国家财政来支撑农村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农村办”的问题,解决农村教育条件较差、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过低,甚至工资被拖欠的问题。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得到切实的保障和发展,才有可能培育、扩大农村中等收入阶层。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