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看不懂的行为艺术有啥价值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10:34 三秦都市报 | |||||||||
□杨雯 《重庆晨报》日前报道说,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张强登上仙女山,以雪地为背景,在7位身裹白绢的女大学生身上,创作“踪迹学”行为艺术。不过作品完成后,围观者称看不懂作品,而5名女生称没进入感觉就结束了,两名艺术系女生则有些陶醉地“融入艺术氛围中”。
既然大家看不懂,是不是还能被称为行为艺术。但是也有人认为,如果一般人都看懂了,那么那些艺术家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他们的观点是,看不懂的才能称为是艺术,行为艺术更是如此。 据记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行为艺术家出现在《三国演义》,文中记载了东汉末年青年祢衡击鼓骂曹操的故事。故事是这样讲的:青年祢衡非常有才气,而且善于击鼓,颇受曹操宠臣孔融的赏识,曾几次向曹操推荐。可是,祢衡却不满曹操的为人,称病不肯前往,曹操非常生气,但碍于祢衡的才名,不便杀他,就令他在宴会上为宾客击鼓助兴,存心出出他的洋相。到了那天,祢衡在曹操的大殿上击鼓,那是著名的《渔阳三挝》,青年祢衡精通音律,在座莫不感怀。按规矩,击鼓要更衣,他慢慢脱下旧衣服,裸体而立,浑身尽露。众人都把脸遮了起来,而祢衡毫不在乎,徐徐着裤,颜色不变。曹操大骂祢衡不知礼法,无礼取闹。“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祢衡慨然应对。真正有价值的表达都会被当时的一些污浊气息掩盖着,比如祢衡的行为艺术。 现在再回到前面说说张强教授的创造,如果说真是为了行为艺术献身,我认为几名女学生在仙女山如此具有创作意境的地方应该再穿得少一点,再少一点,大家既然是为行为艺术献身,就应该有不在意别人戳指头的意志和决心,但是现在还假惺惺地穿了一大堆衣服再裹上白布,大有既想炒作成名,又不想献身的嫌疑。其次,关于创作的作品,说白了就是涂鸦,连三岁的小孩子也会,可是偏偏美术学院教授的涂鸦我们的观众看不懂,那笔和墨汁在美女身上乱画一顿,这位教授自己是体会到了艺术的魅力,可惜观众还“蒙在鼓里”,“艺术来源于人民群众和现实生活”,既然这些艺术作品连群众都看不懂,不知道这样的艺术需要被世人珍藏多久才能体现其艺术价值。创作“踪迹学”行为艺术,大概一般人的理解是“无踪无迹”吧。 既然是艺术,就该有美感。既然是行为艺术,就该来源于生活,最起码先得让大家看懂,然后再升华到如何启示人类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