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社区宜居调查优劣参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1日02:01 新京报 | |||||||||||
文化资源丰富却交通拥堵,设施完备却管理缺失 前言 北京“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努力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这实际上已经为北京的发展指明了方
那么,具体到每个区、每条街道、每个社区、每个家庭,甚至是每个人,宜居北京究竟意味着什么?市民心目中的宜居城市又是什么样子呢?为此,本报对具有代表性的四个社区进行了探访,并倾听两会代表委员和政府官员关于宜居城市的声音,期待以此作为一种回答。
宜居没有硬性的标准,但蓝天白云、交通通畅、人们和谐相处是必定应具备的条件。 记者探访1 文化社区 选择文化氛围忍受交通拥堵 地点:海淀区世纪城、华清嘉园 类型:文化氛围浓厚的教育园区 问题:丰富的教育和娱乐资源带来交通拥堵 上风上水上海淀,这是居住在海淀的人津津乐道的一句话,更多人选择海淀,还是因为后面那句话:融资融智融天下。 在中关村上班的杨先生选择了清河莱镇香格里的房子,在他看来,清河是海淀的上风上水,以后的发展不可限量。该小区的业主多是年轻IT工作者。他选择海淀,是选择一种深厚的文化沉淀和教育氛围。虽然要忍受上下班高峰期清河路段长长的车龙,但他觉的值得。 世纪城是海淀最大的新型社区,长长的道路和红绿灯使整个社区像一座小城。业主王先生说,在世纪城里居住,最开心的是邻里之间活跃和民主的氛围。 “大家都有相近的背景,很多事情容易想到一起”。依靠网络,世纪城的业主组织了各种活动,“气势很庞大”。世纪城周围有丰富的教育和娱乐资源,但是这也给他们带来烦恼,经常在小区附近和各种车辆挤在一起,寸步难行。提起选择世纪城和海淀的理由,王先生说“海淀和世纪城让人生活得有活力,周围的环境逼着你往前走”。 世纪城三期业主潘先生说,海淀作为一个著名的教育园区,聚集的人群素质都比较高。大家依靠网络做了很多事情,这在别的社区是没有的。但世纪城也有不宜居的地方,比如说小区内没有会所,一些公益性的配套设施不足,绿化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临近亚洲最大的购物广场,购物高峰时,交通不通畅,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认为,海淀要打造宜居,需要更多的休闲配套设施,比如大型的商业区,海淀还是欠缺的。另外,海淀有很多皇家园林,可以把皇家园林和海淀的绿化带衔接起来,让海淀的环境更加清新,更宜居。 居民访谈 打造宜居需开发旅游资源 学院路街道工作委员会副书记齐明军本人也居住在附近。他说,学院路最大特点就是周围高校多,这也是整个海淀区的特点。高校多,文化氛围浓。 宜居海淀也应该依托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学院路街道下的社区也在准备做这方面的工作。可以把周围高校教授请到小区来做讲座,来传播一些新的知识和思想。也可以把高校的教授聘请为顾问,让顾问为小区的发展出谋划策和监督。而高校的其他一些资源也可以被整合到社区里,这需要政府来牵头。 他认为,海淀要想更宜居,交通是一个问题。很多地方交通比较堵,让人不舒服。海淀还有一些名胜古迹可以开发得更好,不要一想到游玩,拔脚就到了怀柔密云。其实海淀的山后也有很多可以玩的地方,如果都开发出来,旅游都不用出本区,那就会更加宜居。 记者探访2 国际化社区 国际化社区将建北京最大社区公园 地点:朝阳区望京居住区 类型:外国人口较多,国际化的居住社区 问题:社区巨大,配套设施欠缺 十年前,望京是个出租车司机不愿去的荒凉“乡村”;十年后,望京居住人口从原来的两三万涨到20多万,其中韩国人在望京居住的达到5万多,“亚洲最大的国际居住社区”概念已深入人心。 1月12日,北京新年的第一场雪。939路公交车售票员小孙说,他刚刚接手这班车不久,对沿途站点还很不熟。 在他的概念里,望京似乎还没有脱掉“城外”的帽子。 “这里的路经常有货车经过,不像城里,天天洒水,”出租车司机陈师傅说,望京的环卫还是跟不上,路也是斜的,很多司机到了这里都犯晕;在望京转上一圈,基本看不到大型的购物和文化娱乐场所。 据记者观察,去年建成11个出口后,望京交通压力得到缓解,但公交车辆和路线依旧有些混乱;社区规模巨大,步行离菜场、城铁太远;缺少商店、酒店、娱乐这些设施;在某房地产业内人士看来,在以街为串联的区域格局中,望京大的住房区域很多,人性化不好,隔离感比较强…… 对此,相关政府部门也一直在努力:望京中心区现在分为两大块,一大块是居住功能,另一大块为商业服务配套。目前,望京森林公园占地达28公顷,将成为北京最大的社区公园。2006年年内,这一地区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将达到2.5万平方米。 记者探访3 新兴社区 百米绿地捡出一箱狗粪 地点:朝阳区呼家楼街道居民区 类型:CBD核心区域 问题:设施虽完备,但管理跟不上 呼家楼街道的辖区有二分之一位于CBD核心区域。任双根老人1963年时就搬到了这里居住。他说,那时京广中心这里还是一片庄稼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里已经成了CBD核心区域,多条公交线路及地铁10号线从此处经过,住在这里,交通、购物、就医等方面,都非常方便。 据了解,呼家楼北社区有大小不一的9个小社区花园,它们连成片,楼宇之间全部是绿化带,有的还建成有小亭子。任双根老人说,花园虽然漂亮,可管理却跟不上:养狗的人挺多,狗经常到草坪里去大小便,夏天时有时一走进草坪就有一股骚味,到了冬天草枯萎了,草坪上显现出了动物的粪便。前一段时间,有居民清理一个长约100米,宽约8米的草坪,整整清理出了一小箱子的狗粪。 任双根说,社区公园的管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一个社区公园有音乐喷泉,地面上设置了地灯,可时间不长,地面上的地灯全被破坏了,让居民们很是生气,无奈之下,只好把地灯给抹上了水泥。他认为,社区花园不仅要建设,还要重管理,并且提高居民的素质。 居民访谈 办事拖沓不利于宜居建设 金台里社区党委宣传委员琚存厚说,社区有七八个物业,分别管理着不同的楼宇。由于物业多,当社区居委会有设想需要物业配合时,往往很难达成一致意见。比如,针对有几栋楼的居民想设立几块地方来放自行车,这个问题本来是应该由物业负责,但由于多个物业管理这些居民楼,物业之间很难形成一致意见,最后没有办成。这种办事效率,是不利于建设宜居社区的。 此外,呼家楼街道团工委副书记高英梅认为,对于宜居社区,街道认为不仅仅是针对居住者,也针对工作者。也就是说,这里不仅仅适宜居住,也适宜工作和事业上的发展。 记者探访4 老城区 马路联谊活动遭噪音投诉 地点:宣武区天桥留学路社区 类型:老城区,以平房为主 问题:居民活动场所匮乏 宣武是老城区,其中大栅栏和天桥的留学路社区多以平房为主。走进留学路社区,密集的平房住宅中间,一幢楼房显出几分突兀。这里除80户住户是楼房外,其余3500余户都是平房户,且低保户较多。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屋子里挤着靠低保维持生活的一家三口并不是稀罕事。居住空间是这里住户现在最想改善的。而该社区主任还提到,由于不少平房已出租,社区的外来人员逐年增加。 对于流动人口的统计和管理存在难度,还须完善相关的约束条例。 天桥街道虽然有一个社区活动中心,但还是缺乏固定的活动场所。目前社区举行活动,主要依靠社区与共建单位合作,由单位提供场地的方式或到街道办事处举办。其中,香厂路社区的办公地点是天桥街道里最大的活动场所,但居民娱乐活动场地仍然缺乏,一楼的会议室被“兼职”改成民俗茶社。据住户王女士回忆,该社区曾有联谊活动,但因缺乏场地而屡次在马路边举行,活动开展得挺热烈,但马路对面是医院,曾被医院里的病人投诉噪音扰民。 居民访谈 应加强对外交流 天桥街道工作人员闪女士认为,宜居城市应该加强民俗文化的对外交流。她说,拆迁后,天桥的老艺人散落各处,2003年民俗文化社成立,将老艺人再一次发掘并聚拢。但是现在民俗文化还是主要依靠保护,缺乏商业运作。她建议,宜居城市应该考虑在将民俗文化保护之余,加强对外的交流和影响,融入旅游文化。 保护民俗文化 相关专题:新京报两会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