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液化气涨价,别怪物价部门无能为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09:13 南方都市报

  经济人之袁幼鸣专栏

  近期,全国十多个省市石油液化气价格涨至每瓶(15公斤)100元以上,百姓怨声载道。上周,国家发改委又一次发价格管理通知,强调“春节将至”,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两集团、各地物价部门控制液化气价格。

  事实上,地方政府“有苦难言”且作为空间有限。财力较充裕的地区可以向在册低收入群体发放一定数量补贴,真要有效管住液化气价格,地方政府惟有回到“计划经济”:出面向两大石油集团下属气厂收购液化气,以控制目标价格配给居民——其间的差价和办事成本由地方财政“埋单”。这无疑是地方政府做不到的。

  物价部门有作为的空间,是依法遏制液化气批发和零售环节的哄抬价格行为。借机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现象的确存在,因为销售商们,主要是大批发商身处石油产品产业链,获得信息比消费者充分,看到了液化气价格上涨“势不可挡”。

  那么,为什么液化气涨价“势不可挡”呢?直接原因是液化气生产厂提高出厂价并存在进一步提价空间,根本原因在于中石油、中石化两家国有垄断石油企业供给液化气厂的国产

原油价格已基本与
国际油价
接轨,这导致了液化气生产厂(绝大多数属于中石油、中石化集团)这个环节亏损。过去实行较为严格的国家发改委定价制度,现在试图建立市场化定价体系的“资源价格改革”政策开始出台,液化气生产厂要扭亏为盈,自然就要提高液化气出厂价。

  既然国内原油价格已与国际接轨,又要搞制成品市场化定价,可以说,不仅地方政府管不住石油制品价格上涨,连国家发改委也管不住。

  液化气价格翻了一番,2005年年内

成品油价格历经5次上调,一些地区近期又闹油荒,消费者付出了巨大代价。好处却被石油巨头得了,中石油近期公布2005年业绩:全年实现收入6720亿元、利润总额17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8%和36.3%。年前获得中央财政100亿元补贴的中石化集团,其上市公司部分利润增长更惊人,高达42%。石油巨头负责人解释: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涨,而国内原油价格基本与国际接轨,是获利的主要原因。

  须知国内下游企业的原油来源分为进口和国产两部分。国产原油每吨支付资源税8至30元人民币,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开采成本为每桶20至30美元,在2005年国际油价高位运行背景下,不及国际原油价格的一半。近年国内原油自给率一直未低于50%,如今按进口原油价格卖国产原油,等于将宪法规定属于全国人民的石油资源价值收入囊中,不仅如此,把利润截留在油田,从石油产业链最上游形成“倒逼”机制,最终压力作用于市场,势必迫使石油制品涨价。资源税未实质性开征,原油价格却已与国际接轨。国有石油企业独享本该属于全体国民的资源价值且“自收自支”,说它们形同“国税二局”,也无过分之处。

  对于主要资源,世界各国与地区是普遍征收资源税并纳入国民收入分配的。美国阿拉斯加州更是设立专门机构,经营石油资源收入并为每个公民(包括儿童)专设账户,每年直接分红到人。在一定程度上,过去国内相对低的物价“抵扣”了未开征的资源税;现在,既然要让资源价格与国际价格接轨,无疑应该征收资源税并将其返还百姓,而不能任其转化为国有垄断企业的利润。

  改革开放至今,在已经形成的社会共识之下,再言说国有垄断企业的利益等同国民福利是滑稽可笑的。石油巨头解释2005年利润剧增的意义为:有利于保持国内油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005年进行了一系列国际并购。不难理解,即使国有石油企业在境外开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并购活动,资金筹措也必须走正道。如果石油企业真需要钱,一个来路显而易见——目前为数不少中央企业主业萎缩,为什么不变现它们的资产后注入呢?

  统计数据显示,以流转税为主的中国内地税赋已位居世界前茅。允许国有石油巨头(包括其海外上市子公司的外资股东)不当占有原油资源价值有违宪法原则,并类似“变相加税”。地方政府及物价部门事实上对资源价格问题无能为力,或许只能由代表各地区、各界别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在今春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着重议议相关问题。国有石油巨头享有资源价值的既成事实如不加以纠正,损害百姓合理利益的“跟风现象”可能接二连三,广大中低收入人群如何负担得起?

  (作者系《东方早报》评论员)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