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诚信社会的文化期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2日05:33 浙江日报 | |||||||||
据新华社 “旺旺”成主角生肖文化“远航”世界 “神犬哮天守丙戌,国泰民安人人旺”。狗年到了,在民俗中正月初二还是“狗日”,留学美国的浙江学子胡松华告诉记者,这几天,旧金山唐人街的店铺到处可见喜庆的狗
“年前,我们曾担心找不到合适的话语,向国内的亲友祝福新年。”原来,留学生中也有这样的顾虑:在母语里,有关狗的成语或俗语几乎都是贬义的,“总不能过年祝别人做人不要‘狼心狗肺’、做事不要‘偷鸡摸狗’吧!”胡松华笑着说。 好在汉语的丰富多彩,让中国学生的智慧有了用武之地,几位“臭皮匠”一合计,就开始妙语连珠:一是把口语中的“狗”改成书面语的“犬”:“鸡欢犬舞财运旺,国盛民强福运到”,寄托了游子对祖国和亲人的美好祝愿;“于亲效犬马之劳,于国效犬马之忠”,诙谐中不失深意。二是利用狗叫声“汪”与“旺”的谐音,送个“中国制造”的小狗“旺旺”给外国友人,既表达美好愿望,又可以传播一下中国文化。 只要有中国人在的地方,“旺旺”就成了这个中国年文化意义上的主角。“有趣的是,狗在西方人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增加了他们对中国生肖文化的认同。”胡松华介绍说,在美国,狗是最常见的家庭宠物,被人视为忠实的朋友,甚至具有家庭成员的特殊地位。人们与狗说话,同狗一起散步、旅行,“爱屋及乌”在美国成了“爱我,就爱我的狗”(loveme,lovemydog),“一条幸运的狗”(aluckydog)其实指的是“幸运儿”。 看来,狗年的喜庆味从华人圈扩散至更广的范围,具有文化上的“伏笔”。在这个春节,不但中国人喜庆狗年,我们的生肖文化也扬帆起程,影响着更广阔的世界。 在日本,“犬文学”再度盛行,从小说到散文、随笔,关于狗的话题不一而足。小说《樱花》讲述的是:一只上了年纪的狗,让一个行将崩溃的不幸家庭有了继续下去的勇气,而“樱花”正是那只会为主人“疗伤止痛”的爱犬的名字。《如果哈鲁活着》写的则是一位对任何事情都缺乏热情的少年,通过看护临终前的爱犬,终于改变了自我。《读卖新闻》评论说,在狗年到来的时候,狗与人之间的温情显得越发浓厚。狗作为特殊的“家人”,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乐趣,还改变了身边的人对于爱的理解。 由于与生俱来的欧亚认同感,一向以爱狗著称的俄罗斯人对东方民俗具有更强烈的兴趣。玩具狗成为今年春天俄罗斯当仁不让的礼品销量冠军。据俄塔社报道,最近,莫斯科市各大商场的礼品柜台几乎成了玩具狗的海洋。惟妙惟肖的瓷器狗、憨态可掬的毛绒狗、虎视眈眈的叭喇狗等,千姿百态,让人目不暇接。在童装、毛巾、织花壁毯、挂历、新书封面、茶具和厨房用品上,随处可见讨喜的小狗图案。继去年首次发行中国鸡年邮票后,法国邮局今年又发行了一枚由中国旅法艺术家李中耀设计的中国农历生肖邮票,水墨绘出的下山猎犬,让亲历“中国文化年”的法国集邮爱好者兴致勃勃地购买“狗票”。澳大利亚发行的狗年邮票则取材于《封神演义》中二郎神杨戬和啸天犬的故事,色彩以烘托中国传统节日喜庆气氛的红、黄、紫为主,还书有烫金篆体的“狗年”二字。 今春,“狗文化”在世界各地的风行,再次验证了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的关系: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狗年典故多民俗风情蕴涵久远历史 春节期间,到浙江自然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可以看到来自河姆渡遗址的家狗化石,距今已七千余年。研究表明,大约在一万五千年前,人类已经驯化出了家狗。科学家称狗是人类最出色、最完美的“战利品”,认为人类最原始的艺术就是对狗的驯养。 而在文化学者的眼中,“狗文化”显得具有更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民俗风情。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人就已养狗,《周礼》设犬人官职,专司相犬牵犬以供祭祀。汉代朝廷设狗监,是掌管皇帝猎犬的官员。到了唐代,五场之中有狗坊,是专为皇帝饲养猎犬的官署。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民俗学家吕洪年介绍说,狗是人类最古老的朋友,由于原始人生产力低下,靠狩猎为生,而狗以独特的生理功能帮助了人类,人类因爱狗而敬狗,甚至把狗当作图腾来崇拜。 民俗学上说的“盘瓠崇拜”,就是因为狗在人类发展史上屡建奇功,而使“盘瓠”的含义由多籽的葫芦转向“狗”。吕洪年说,现在我们仍然能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看到“盘瓠崇拜”的遗存。人们通过祭盘瓠来祭祖,祖图为狗头人身。参与祭祀典礼的人要戴狗皮帽,唱《狗皇歌》。 如果说“盘瓠崇拜”体现了狗在狩猎文化中的特殊地位,那么,从流传久远的传说故事“狗尾巴稻穗”中,我们则能够读出农耕时代古人对狗的褒奖之情。 传说原先人类没有稻谷,只有天廷有种子,好心的狗在玉皇大帝的谷仓里打了一个滚,毛里就沾满了谷种,可惜归途经过天河时,身上的种子都掉在河里,仅剩狗尾巴上的种子带到了人间。巧合的是,谷穗的形状毛茸茸的,与狗尾巴竟有几分相似。于是,人们就把这种赖以为生的谷物称为“狗尾巴稻穗”。 曾因狗年吉祥菜名难取而犯愁的读者,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古人对狗怀有如此深厚的情谊,那为何有关狗的成语和俗语却多为贬义呢?有人甚至这样打趣:“狗在跳高上有一技之长,因为狗急能跳墙;狗对医学有贡献,有狗皮膏药为证;狗有军事头脑,狗头军师的牌子多少年一直没倒……” 记者把疑问抛给了专家。北京民协秘书长于志海认为,这是因为人跟狗的关系太近了。他说,人实际上是很怕狗的,由于狗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还经常有咬人事件发生,就给人造成了凶恶的形象。同时,旧时候狗经常踞高门大院而狂吠,也给人“狗仗人势”的感觉。 此外,也有专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狗的外表像狼,血缘与狼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对狼的憎恨和恐惧延伸到了狗;二是狗的性格过于顺从,主人让怎么样就怎么样,使主人没有一点征服的成就感,所以就被瞧不起了。 吕洪年教授则认为,人类对狗的褒贬之情,以三国为界,存在一个明显的分水岭。三国之前,人很少对狗有驳斥之心,庄子说“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也只是以狗喻人事,并没有褒贬在里面。到了三国,天下风云变幻,出了很多谋士,各为其主,对主人言听计从,出谋划策,甘当走狗,与狗相关的贬义说法,也就由此纷纷演化出来。 旧俗孕新意化精神佐料为文化动力 从汉代开始,人们用“十二地支”记录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其中晚上五时到七时为酉时,夜幕降临,狗开始归窝;晚上七时到九时为戌时,狗开始守夜。直到现在,狗仍然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到看家、打猎、当玩具、牧羊,大到当警卫、带路、嗅毒品、为残障者服务…… 而在十二生肖中,狗尤其以勤劳、勇敢、忠实、机智、警觉而著称。一位属狗的朋友津津乐道地告诉记者,汉高祖刘邦曾将除萧何以外的功臣称为“功狗”,成吉思汗把手下最勇猛善战的四名将领忽必来、哲伯、折里麦、速别额台称为“四狗”。 吕洪年教授指出,狗和犬其实有一定区别,狗指狗崽,犬指大狗。据他考证,生肖中的狗指的是小狗,而在中国民间,狗又有“旺财”的别称,因此尤为讨人喜欢。 也许正因为狗的“讨喜”作用,春节前有这样一则让人议论纷纷的新闻。长春市一家公司打出招聘属狗者的招聘广告。虽然事后公司负责人声明,做这则广告的初衷是公司一直以猎狗精神为企业文化的内涵,因此想招“具有诚实、守信等猎狗精神的人才”,但此举仍被法律界人士视为“有歧视其他属相者的嫌疑,违背《劳动法》精神。” 与之有着相似之处的是,新春伊始,不少新生的婴儿被家人喜称为“狗宝宝”,被认定将来会忠厚、诚恳、守家。对此,吕洪年教授指出,以动物来纪年,只是表示人与动物之间的某种亲密关系,并不表示狗年生的人像狗,鼠年生的人像鼠。人在出生时受到当时环境的一定影响,但是狗年不一定会有狗的“因子”感应到人的身上来,属相与人的命运不存在必然联系。 看来,狗年做狗的文章,本是一种特有的民俗风情,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添加剂,但绝不能作为主宰百姓生活的“主食”。有趣的是,专家还指出,在“狗文化”的象征意义中,的确有很多积极的因素,可让现代人在打造诚信社会的过程中加以创新和利用。 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忠诚和守信。吕教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话说一户住在山上的人家,蓄养了很多家畜家禽。一天,饲料被山中的野兽偷吃了。家里的狗循着野兽的气息,跑了几十里路才找到藏在灌木丛中的野兽和粮食,闻讯而来的主人发现此时的狗虽已饥肠辘辘,却丝毫没有动饲料。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不管主人家多么贫穷,狗都会泰然处之,永远与主人同甘共苦,荣辱与共。同样,不管社会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个人生活处于怎样的状态,积极的“狗文化”启示我们,要忠于自己的理想,不能以背信弃义的方式换取物质生活的改善。 达尔文曾这样评价狗:“对人的爱已经成为狗的本能,几乎不容置疑。”狗与人的关系,按照古人的理解,就像“伏”字一样难以割舍,狗忠心于它的主人,主人也会善待狗。人与动物之间,应该有一种和谐相处的共生之道。 将生肖文化这一精神佐料,化为一种能够鼓励我们更好地进行社会建设的文化动力,古老的民俗也就在狗年新春孕育出新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链接 狗字成语超两百 形象生动最常用 狗作为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也融会到百姓日常话语之中。据记者查阅《中华成语词海》,嵌有“狗”“犬”字样的成语多达210多条,而同为六畜的“羊”字成语只有85条。 嵌有“狗”“犬”的成语中,有不少渊源久远,内有掌故。如“狗猛酒酸”一词,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说的是宋国有一个卖酒的,尽管待客热忱、酒醇量足,酒幌高悬,但就是销售不畅。后来是闾长杨倩帮他分析了原因:主要是养的狗太凶,致使人们不敢来买。后来,人们用这句成语比喻权臣当道,阻塞贤路。带“狗”的成语中还有的取自优美诗词,如杜甫有诗写道“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如苍狗”,后人遂用“白云苍狗”一词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另外,由于狗与其他家禽家畜为伍,所以成语中诸如“鸡犬升天”“猪狗不如”“卖狗悬羊”之类的搭配也屡见不鲜。 但或许是狗太普通太熟悉了,古人心目中的狗地位下贱,“狗”字成语中超过九成以狗为不肖。例如“狗苟蝇营”“狗尾续貂”“狐朋狗友”等,均是贬义词。至于“狼心狗肺”“偷鸡摸狗”“狗仗人势”等,更成为民众骂人时的常用语言。其实,作为人类忠实的伙伴,这些污言秽语对狗来说并不公正,所以又有“兔死狗烹”“犬马恋主”“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类感叹良犬忠贞不渝和不幸遭遇的成语俗语。 有趣的是,不但中国人借狗说事,外国也有这类例子。《伊索寓言》中有一篇“狗占马槽”的故事,说的是一条狗躺在堆满草的马槽里,每当马或牛走近马槽时,这条狗就狂吠不止,不准马牛食用。因此,英语中就有了“狗占马槽”这个成语,用来讽刺那些占据职位却不做事的人。据新华社 良犬深得人喜爱 写入传世名著中 因为狗在六畜中最忠实于主人最通人性,所以不少中外作家都曾以狗为对象来撰写作品。像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英国作家吉卜林和劳伦斯等大师级人物都写过精彩的狗的故事。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100年前发表的《白牙》,无疑是狗作为主角的小说中极具魅力的一篇。命运多舛的白牙是狗和狼的混血种,在主人的训练下,它克服了野性,最后咬死了主人的敌人。前苏联作家特罗耶波利斯基的小说《白比姆黑耳朵》也相当精彩。小狗比姆是一位老人忠实的朋友。后来,老人病痛发作,不得已将比姆托付给邻居,自己到莫斯科治疗。为了寻找主人,比姆开始了艰难的旅程。其间,它得到过同情和抚爱,也曾被毒打和拐卖,多次死里逃生。然而,就在主人得知其下落赶去营救时,比姆却怀着对主人的深深思念,闷死在检疫站的铁罐车里。这两篇小说以曲折感人的情节,细致入微的描述,受到几代读者的喜爱。此外,日本作家久保田彦穗的儿童文学《荒岛上的野狗》曾获得过国际安徒生奖。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翟云瑞指出,中国也有不少以狗为主角的文学作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写过一个超短篇《义犬》,说一个贾姓客商,买了一只将被宰杀的狗。后客商乘船时被歹人扔下江中,多亏这条狗奋身投水,将主人救起,后又帮助逮住了歹徒。蒲松龄赞道:“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在当代作品中,青海作家杨志军的《藏獒》、蒙古族作家黑鹤的新作《黑焰》,都是以狗为主角的可圈可点作品。人民文学出版社今年还将推出“人狗情丛书”,以满足读者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