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北京“四级分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13:23 《法律与生活》杂志 | |||||||||
本刊记者 (胡媛)自行车、公交车、小汽车,今日北京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交通工具? “行”在北京,“滋味”如何? 当北京从一个“自行车城”演化为“汽车城”之后,“行”是否也已两级分化?
正逢岁末年初,记者在北京做了一个关于“行在北京”的调查。无论哪种交通工具的乘坐者,都有自己讲不完的故事 —— 打工者和学生的自行车 京城的早7点,四通八达的道路上,一条条车道被“大公共”和“小汽车”塞满,连那些没有“硬性隔离”的自行车 道上,也渐渐挤满停着和跑着的汽车。 日见稀落的高档山地车和破旧自行车在车流间或车流旁穿梭。那些骑高档车的多是身穿校服的学生,骑着破旧自行车 的几乎全是成人。自行车,已经成为北京一道“褪色”的风景。 在北京南城一家公司做保洁员的王英,在离单位稍微近一点的地方租了一间“比较便宜”的平房,每天骑半个多小时 的自行车上下班。骑自行车的人最怕刮风下雨的日子,王英却是风雨无阻。“就是下雨,我也会骑自行车,雨下得太大了就下 来推着走,这样也比走路要强一些。”王英告诉记者。 一年365天,每天都骑自行车的王英讲起自己骑自行车上下班的经历,“讲上一天也讲不完”。她告诉记者自己最 怕的就是“又刮风又下雨的日子”。 她记得2005年冬天,有一次下班回家时“刮起很大的风,还下起了雨”。早上上班的时候,只是刮风,那风“像 刀子一样”,王英早上特意起得很早,7点不到就起来了,经过四十多分钟与大风的抗争,王英顺利到达了单位。王英估计着 下班天气应该会好一些,可是下班时不仅大风没有停,而且还夹杂着中雨,这样骑自行车就“比较麻烦了”。 有几年骑自行车经验的王英事先做好了准备,披上雨衣,戴上帽子,可是自行车骑了不到10分钟,她就发现裤腿都 被雨水打湿了,到了一个拐弯处,由于车流量多,加上天气不好,出现了拥堵,王英只好下车等待前面的状况会好起来,旁边 还有好几个推着自行车等待的人,不解地问:“怎么这个地方会走不动?”等了5分钟,终于可以继续前行了,这时王英的裤 子已经满是泥泞,虽然穿着雨衣,但是并不能阻挡风雨的侵袭。等她到家,“上身的外衣也基本快湿透了”,天也已经黑了, 一看表,已经晚上7点多了,这天回家花了一个多小时。 与王英有相同经历的郭爱霞告诉记者,她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需要20分钟,大概两三站地的路程。郭爱霞每月挣5 00元,减去房租,所剩无几,坐公交车对于她来说是奢侈的,“不敢去想”,为了省钱她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无论刮风下 雨都会骑自行车上下班,因为走路实在太远。 据记者调查,像王英和郭爱霞这样在北京打工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还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平均十个像王英和郭 爱霞这样月工资不到1000元的打工者中有八九个是骑自行车上下班,一般来说,他们都是住的地方离工作地点不太远,骑 自行车的时间在两个小时之内。 据一位60多岁的老北京人吴师傅介绍,20年前的北京公交路线还不是很多,有些地方没有公交车,当时北京人主 要的代步工具就是自行车,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辆以上的自行车,上下班、出去办事或者是买菜等等都是靠骑自行车。 低薪族和退休者的月票 在一家小报社上班的张丽珍,由于工作地点离家比较远,每天都得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上下班,张丽珍一个月的基 本工资是1500元,租房加水电费每月得650元,还有每月餐费、通讯费共700元,所省无几,每月接近200元的公 交费用对于她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张丽珍每月花40元买月票,这样可以节省100多元。 月票车虽然省钱,但是往往要等很长时间,张丽珍的工作地点到家之间只有一趟公交车可以用月票,有的时候光等这 趟月票车就得花二十多分钟,如果遇上人多的日子,特别是星期一和星期五,车上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感觉整个人就像“一张 馅饼”。 已经退休的严大妈每月只有400元的退休工资,自己的子女也都是一般工薪阶层,而且都买房还贷,他们生活上十 分节省。严大妈的退休工资勉强可以顾得上自己的生活费,为了省钱,严大妈出门都坐月票车,每月都坚持买月票。因为子女 都离自己远,走路不可能到达,有时候还要去早市或者超市买些蔬菜、水果之类的东西,这都得依靠公交车。严大妈对最近关 于取消月票的做法不能理解,“现在坐月票车的人很多,不仅有很多老年人,还有很多学生,取消月票肯定会有很多人反对的 ,而且月票就是政府给老百姓的福利,现在工资都没见增长,福利却要取消。” 如果取消月票,像严大妈这样的退休人员每月会多100元左右的花销,这对于只有几百元退休工资的人来说确实是 一笔不小的开支。 北京公交月票的存废与否已经成为公众热烈讨论的焦点话题。在此之前,广州、南京、长沙等城市业已告别月票,北 京市的公交部门也已经表示,取消月票只是时间问题。 综观其他城市取消月票的过程,首倡者多是公交部门,对取消月票公交公司的理由是:月票的存在致使他们的经营成 本与日俱增,让他们无力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公交服务。 但是一位对北京交通颇有研究的老北京人张守立告诉记者:“导致经营成本过大的因素有很多,发展战略、业务开发 、日常管理诸多环节上的错漏失误都可能使公交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月票未必就是罪魁祸首;降低经营成本的策略也有很多, 减员增效、流程再造、更新技术都是可选之策,取消月票并非不二法门。公交公司的某些经营成本乃是因其经营不善所致,这 些成本公众没有必要为之埋单。” 工薪阶层的“月票无效”公交 北京的公交车一天比一天漂亮了,标着“月票无效”字样的公车占了一半以上。这些月票无效的车中有一部分是夏天 开冷气冬天有暖风的空调车。 在北京,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以公交车作为代步工具,但是并没有购买月票。这部分人不购买月票主要是认为月票公交 “很难等到”,他们可以在“月票有效”和“月票无效”的车之间“逮着什么坐什么”。 在北京六里桥附近一家公司工作的刘晓静上下班主要就是乘坐不能使用月票的公交车,她住在石景山,从六里桥直达 她家的公交车只有一趟以“6”开头的、不能使用月票的车,如果要坐月票车,她必须先倒车到西客站,然后转月票车。 有一段时间,刘晓静买了月票,每天从六里桥走到西客站花20分钟,然后再倒月票车,虽然月票车便宜,但是月票 车都很难等,一般要10~20分钟一辆,比较夸张的时候可以等到四十多分钟。西客站人多,又杂,有一次等车的时候不注 意,刘晓静钱包被偷走,以后刘晓静就不去坐那趟月票车了。 在北京选择公交(不局限于月票车)为主要代步工具的人基本上月收入在1500以上。坐公交的日子对这些上班一 族来说也是悲喜交加。家住前门附近的王晓芳今年38岁,坐公交车上下班已经有15年,她上下班坐的那趟车十分拥挤,而 且每次都要等上十几分钟才有一辆,每天早上王晓芳都会提前一点到车站,算上等车的十几分钟,这样才不会迟到。每次自己 等的车到站后,王晓芳会拼命地靠前站,她每次最怕的一刻就是车门一大开,车上的人往下涌,虽然那边车喇叭在大声地告诉 大家:各位“乘客请注意,请先下后上,下车的乘客请从后门下车,上车的乘客请从前门上车。”但是每次前后门都拥挤不堪 ,下车的人像一个个“勇士”,拨开重重包围往下钻,而上车的人在拼命的往上挤,期待能找到一个好座位。 遇到方便的公交车就坐的人在北京很多,他们大部分不是不想坐便宜的月票车,而是没有合适的月票车到达目的地, 或者是月票车需要等待的时间太长等等原因,为了节省时间和行动方便,他们选择只要有方便的公交车就坐,也有的选择月票 车和其他的公交车“双管齐下”。 越来越多开车族体验堵塞 如果说5年前的一场中雪,导致北京地面交通大面积瘫痪只是个别事件,5年后的今天,在北京行车动不动被堵上一 两个小时已不再是什么新闻。 2005年9月的一个清晨的一场秋雨就让在律师事务所上班的李丽再次领略了北京的行路之苦,从家里到单位上班 ,大约18公里的路程,竟然折腾了2个多小时。 早晨醒来一见下雨,李丽连早饭也不敢吃,6点40分就赶紧驾车出发。因为经验告诉她,对脆弱不堪的北京路面交 通来说,这场秋雨无异于雪上加霜。果不其然,没走几步,就被堵在了小区门口。因为施工小区外面的马路被挖了个底朝天, 本来就不宽敞的路面变得更加狭窄,挤成一团的车辆只能小心翼翼地爬下坑道,一颠三簸地在泥水中突围。只听见喇叭声混合 着雨声,让本来就焦急难耐的司机们越发烦躁,几位司机站在雨水中不解地问:这路怎么能这么修? 驶上主干道,已是7点多。一看情形不对,李丽决定选择临近的一条高速公路进城。7点30分左右,离三环路尚有 几百米远,李丽不得不把车停了下来。眺望进城方向,但见车辆相连,不见尽头,还剩下的几百米的高速公路已成了一个巨大 的停车场。 一路上走走停停,手动车档被挂了好多次,一些人占道抢行,一些人不停地摁喇叭,紧急停车带上也被各类车辆堵得 水泄不通。打开收音机,交通台的播音员正幽默地告诉你:别着急,堵车的不只是你一个。京顺路、东二环、三环路、洋桥路 口……道路上方的交通电子指示牌上,随处可见“车辆行驶缓慢”的提示。 从三环到李丽工作单位,不足10公里的路程,走了近一个半小时。 家住在方庄的孙新东,工作地点在西客站附近。孙新东每天自己开车上下班,已经熟悉上下班路线,并且知道车会堵 在哪儿。每次当车开到菜户营的时候,孙都会打开自己心爱的CD,边听着优美的音乐,边等待着前面的车能够多挪几步,他 对换档、踩刹之类的停车技巧已经比较娴熟,基本上不用换档,车停的时候只用踩刹车。 最让孙新东害怕的是车赌住一个多小时之后,却不见前方可以继续前行的迹象。 2005年夏天一次下班回家,孙新东就遇到了这种情况,没办法孙新东只好从走二环改为走三环,很顺利地来到三 环上,孙新东正在为自己的明智决定沾沾自喜之时,前方的车又堵上了。原来很多二环的司机发现二环很堵,都改道三环,看 来二环的悲剧将在三环重演,这一次堵车让孙新东至尽记忆犹新,因为他到家已经是晚上8点多,从单位回到家里,不到18 公里的路程,竟然折腾了3个小时。 岁末年初,北京市区明显比平时更加拥堵,上班族比过去要花更多的时间在路上。针对交通拥堵的恶化情形,出租车 司机首先抱怨:车太多了!的确,2005年1至9月北京新增机动车近27万辆,其中仅6至9月就增加了12万辆,以平 均每天1000辆的速度增加。 回想北京的“交通史”,2003年8月4日应该是个里程碑的日子。这一天,北京市交管局发布信息,北京市第2 00万辆机动车拥有者产生了,这一数据表明北京开始进入汽车时代。在这200万辆机动车中,私家车达120万辆。 进入汽车社会的北京,从普通市民到一市之长现在都为“行路难”头痛不已。 相关链接: 2004年开始,国内汽车市场的新品上市急剧增加;2005年,新车上市数量更是达到新高。据不完全统计,2 005年上市的新车已经超过80款,平均每4天就有一款新车型推出。 面对汽车翻番增长的趋势,城市公交加速了前进的步伐。据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660个城市中93%的城 市有公共汽车的运行,公共汽车达到22.7万标台,运行线路总长度10.7万公里,年运客量338.2亿人次;无轨电 车约3000多辆,年客运量达到了12.8亿人次。 虽然公交数量不断增加,但一项调查显示,目前部分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不升反降。例如,天津公交承载的客流量不 足10%,北京人乘坐公交车的比例也由1986年的35%下降到2004年的26%。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一些发达国家 的公交利用率达到50%至60%,东京竟达到90%,高峰期甚至是90%以上。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6年2月上半月刊) 相关专题:法律与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