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物》杂志专题 > 正文

硖石:志摩的那一片天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15:42 《人物》杂志

  (文/梦之仪)

  圣诞节,我和朋友结伴去海宁的西山,因为那里有志摩的墓。

  那一天,北风在吹,天色阴暗。走在西山的路上,唯见满眼的树林,枝枝丫丫层层叠叠在一起。我也曾在春天来过西山,西山的春天因为满山的翠绿和花香而美得动人,清香
而湿润的空气抚慰着我一颗原本柔软的心,西山的印象就这样像水彩画一样带点透明的色彩刻了下来,在记忆里。冬天的西山,我分明走在记忆里,走在记忆的色彩里。

  今年清明节,香港一女士从香港辗转杭州到海宁祭扫徐志摩墓。她向志摩墓献上康乃馨和玫瑰,然后拧开一瓶红酒,一半洒在地上,一半喝掉,并且将自己写的一首小诗烧在墓前。这样的消息在我印象中已见过几次了,我想许多年以后可能还会看到。而在此前的

情人节那天,我看到摄影爱好者贴在网上的徐志摩墓前鲜花的照片。此情此景,总能让人动容。

  来西山看志摩的人,也许是男人也许是女人,也许他还年轻也许她已年老,但喜欢志摩的心是一样的,纵然身体衰老,他们的心不老。

  陌野

  登海宁东山的智标塔,由近而远,东、西两山历历在目。相传秦以前两山是连在一起的,称为硖山,

秦始皇南巡时,远望硖山有“王者之气”,遂令十万囚徒将硖山拦腰斩开,才有东山、西山。听说东山上有浮石,在水里几年不沉,而西山出产的芦苇,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只是现在没有了。海宁的神奇从这里就可见一斑。

  东西两山都并不高大,但就算并不高大的山,也一样让人迷恋;海宁的潮水却是天下闻名,海宁潮一浪高过一浪,冲洗不尽的是代代相传的诗歌文墨。海宁的神奇更在此。

  生来有幸,我就生活在离海宁不远的一个小镇上,从大处着眼,我们根本就是一地,同在嘉兴,一起深受几千年马家浜文化的滋润。所以,我愿意一次次地去海宁,也一次次地遍寻诗人徐志摩当年走过的地方。

  志摩的传记不知道有多少,我也说不清看过多少,我喜欢看的是他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浪漫之气。他4岁入家塾。他说在家塾中读书,最爱夏天的打阵,雷阵雨一来,原来又炎热又乏味的下午忽然变得异常热闹,甚至他觉得连私塾先生也喜欢这样的。13岁那年他发现眼睛近视了,当他戴上眼镜的时候,“仰头一望,异哉!好一个伟大蓝净不相熟的天,张着几千百只银光闪烁的神眼,一直穿过我眼镜直贯我灵府深处……”他常常在夜幕降临时,抬头仰望星空,看繁星闪烁,更在中秋的日子,等待着“月华”。在星光下听水声,傍晚时骑车追赶落日,黄昏里康河边漫步,那是在康桥,成全了诗人的志摩。但这里是硖石,一样造就了志摩诗人的情怀,他做了很多普通人不会做的事。他回硖石时,常常会住在山上,东山脚下的“三不朽祠”的横经阁、东山绝顶智标塔的飞岚阁、西山上的白公祠等等,都曾是他的“窝”。白公祠中有茂盛的红梅、玉兰、翠竹,风景如画;飞岚阁耸立山顶,硖石美景尽收眼底;“三不朽祠”正对着山景,石牌坊戏台,怪形的石错落在树木间。一切大自然的,在他眼里尽是一首首的诗,所以志摩才说,“我生平最纯粹可贵的教育是得之于自然界,田野,森林,山谷,湖,草地,是我的课堂。”

  有一年冬天,早上起来发现东山上下雪了,他想沽酒助兴,但雪很快地化了。东山的雪,也好多次激发了他的同情心。有一次,也是雪天,一个妇人坐在阶沿上很悲伤地哭,她说她三岁的儿子在东山脚下躺着,她想买几张油纸来替他盖上,其实她已经唤不醒她的儿子了。志摩满怀同情之心,写下了《盖上几张油纸》一诗。雪是洁白,但是洁白的雪,掩盖了人间多少的不平啊!浪漫的诗人,心中也多了份不平。

  东山寺戏台脚下住着一群乞丐,看见他们挨饿受冻,志摩送冬衣给他们,也带着酒和他们席地而喝。他把一腔的同情心付于笔端,写下了《叫化活该》。他还用硖石土白做诗,在《一条金色的光痕》中,写出了穷人的悲哀。有一次,他在柴家桥,遇见一位挑粪的农民,两人并肩而坐,促膝而谈。以他的慈悲之心,他真的成了人人的朋友。

  故居

  在浙江海宁硖石镇河西南路,原有一幢老屋,共四进。1897年1月15日,志摩出生在第四进的北厢楼上,第一进的北厢房是志摩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诗人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徐氏一族,以经商兴家,到志摩父亲时,他家在镇上有酱园、钱庄、布庄等,并创办了蚕丝厂、布厂、硖石电灯厂。

  等到去年冬天我和朋友去寻访时,老屋已经不在了,我们只看到干河街菜市弄32号的新居。1926年,志摩偕新婚的妻子小曼返回故里,住进刚落成的新居,开始他的红袖添香、月下伴美的幸福生活。“从此我想隐居起来,硖石至少有蟹和红叶,足以助诗兴,更不慕人间矣!”他和小曼一起上东山,尽享家乡美景,他们也开始了合作五幕话剧《卞昆岗》,在第五幕中老瞎子弹三弦时所唱的歌词,用的是他写过的诗《偶然》。

  新居是一幢红砖与灰砖相间的西式楼房,共两层,正厅铺设的彩绘地砖是德国进口,东西次间上下均有西式壁炉,中庭上有玻璃天窗,室内有电灯、浴室、冷热水管等。

  来到故居前门,一眼看见“诗人徐志摩故居”几个清秀的字,是徐志摩表弟金庸所题。客厅名“安雅堂”,此三字由书法家启功题写,中堂是画家岳石尘百岁时画的松石图,两旁有对联。下面是红木长台,长台上除座钟、瓷瓶外,中间还放着香炉、蜡钎。客厅的家具有红木八仙桌、红木太师椅、红木高脚茶凳等,但吊灯是西式的。

  楼下的东西次间现在分别是徐志摩家世生平陈列和思想文学活动陈列,有许多志摩的手稿,诗、信等等。我们喜爱的诗人走了,睹物思人,让人徒感悲伤。

  楼上东侧为志摩与小曼的卧室与书房,中间也有一厅,西侧北厢房为其父母卧室。志摩前妻幼仪在离婚后,被徐志摩的父母认作义女,仍住在徐家,卧室就在西侧南厢房。

  志摩房内全部为西式家具,家具漆成粉红色,床是铜床,墙上有梁启超题词。现在的书房,一面挂着前几年引起轰动的百岁征婚老人章克标题写的“眉轩”匾额,一面挂着胡亚光画、张大千补衣褶并题字的志摩遗像。“眉轩”两字我不甚看得懂,志摩的遗像看来颇有些诗人的余韵。

  二楼中庭之北还有一匾额,是当年志摩托刘海粟请康有为书写的楼名——“清远楼”。楼后有露台,登台可眺望东西两山。当年志摩喜欢站在这里,诗《望月》便是在这样的时候产生的。可惜诗人这样望月的心情和心境,后来很难再有。

  对于爱情,志摩是这样争取的:“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他是得到了他的所爱,但是他幸福吗?我看到过一幅他、小曼及小曼的两个堂侄漫步在乡间的照片,他们手拉着手,醉心于美好的清风山水间,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安详。如果他们一直这样走下去,走在这片安宁的土地上,该有多好!

  由于北伐战争的原因,一两个月后,他们被迫离开硖石迁居上海,自此,他们的生活很难再和谐。对生活,他一定是疲倦了,“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里/黯淡是梦里的光辉。”志摩的心底,弥漫着无限的落寞无限的惆怅。

  几年后志摩的母亲去世,他回到故土。终因父亲再一次不能容忍小曼,以至父子反目,志摩的双脚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的土地,直到他离世。1931年,35岁的志摩因飞机失事身亡,被葬在东山万石窝。

  想飞,一直是志摩的梦想,甚至出事前一个晚上,他还在对他的朋友说:“I always want to fly.(我渴望飞翔)”

  飞翔,这是一个诗人的梦想,这是一个浪漫诗人对梦想的渴望。诗人总是说,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

  他果真飞出了这圈子,果真到了云端,他向我们告别:“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志摩是走了,那天浓云密布大地失色,志摩带走了整片天空的云彩。他常说,飞扬飞扬飞扬,这正是志摩想要飞去的理想境地。他有一个笔名为“云中鹤”,我想他的灵魂是驾鹤仙去了。这么说来,志摩是幸运的,他得其所愿地飞去,留下虽短暂却长久的辉煌。他就这样与他的诗一起汇入了永恒。

  身后

  东山万石窝,我也曾去看过,乱石兼荒草,已无路可走。当年万石窝志摩的墓体上有胡适题写的字,现在只能从照片上看到这一幕了。因请凌叔华书碑不就,14年后由书法家张宗祥题写了墓碑:诗人徐志摩之墓。“文革”中墓被毁,后移至西山白水泉旁,迁葬时放入墓中的是陈从周先生撰写的《徐志摩年谱》和金星石墓志铭文。墓的两旁有两页石雕,上面分别镌刻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偶然》。墓的一侧,还有其幼子德生的墓碑,字为梁启超题写。墓地非常的安静,伴你的是万年不变的苍翠青山和漫山遍野的绿树,志摩,你一定是喜欢的!

  为纪念志摩逝世,当时的《新月》和《诗刊》都出版了《志摩纪念号》专刊,发表了陆小曼、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方玮德、陈梦家等人的纪念文章,人人都为痛失他这样一个朋友而悲伤。

  徐志摩遇难三周年,刚好林徽因浙南考察回来,火车途经硖石停靠,想到故人,她不禁泪水涟涟。志摩遇难之时,她和丈夫梁思成用碧绿的铁树叶亲手编制了花圈,梁思成还从志摩遇难的飞机残骸上拾来一块木板,林徽因将它常年挂在她的居室,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天。志摩的两本英文日记,她也一直保存着,其最后的下落却是一个谜。一段情,一个谜,让今天的人们至今未能释怀。

  志摩死后,小曼素服终生。她在自己的卧室悬挂着志摩的大幅遗像,每隔几天,总要买一束鲜花献上。1933年清明,小曼回硖石为志摩扫墓,写了一首感伤的诗:“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她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她虽沉溺鸦片无法振作,但是努力习画,终生不辍。她请贺天健和陈半丁教画,随汪星伯做诗。小曼的画作,我只看过几幅山水画,笔墨丰润,气韵淡远,也自成一格。志摩飞天时,带了她的一幅长卷,上面有邓以蛰、胡适、杨铨、贺天健、梁鼎铭、陈蝶野等人的题字。人亡画却在,小曼63岁临终前,将此画卷和她所编的《志摩全集》的一份样本、一箱纸版及梁启超为志摩写的一幅长联交给陈从周。陈从周将《志摩全集》写了跋交北京

图书馆,纸版由文学研究所保存,梁联和画卷交浙江博物馆。多少前尘、万千别恨,唯留下一段怆然。

  张幼仪在离婚后成为一个新女性,她独立生活,事业有成,还为志摩的父亲养老送终,尽了志摩未尽的责任。她心如止水,尽心抚养儿子,在她56岁时,儿子徐积锴在美国成家立业,她这才与邻居医生再婚。

  三个爱志摩的女人,她们各自用自己的方式来怀念志摩。

  硖石的土地上,诗人白居易曾经来过。那天,我和朋友走在西山,天气异常的寒冷,北风在吹,我们聆听两位相隔久远的诗人在风中的细语。他们愿意留在西山的时候,必定是不寂寞的,因为他们有醉人的诗篇,他们更有梦想的翅膀。

  相关专题:《人物》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