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忠诚只献给自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20:40 中国青年杂志 | |||||||||
忠诚,一种似乎已然过时的美德。 情感、商场、职业……每一个领域的忠诚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围剿,在一个以利益为杠杆的商业社会里,忠诚仿佛变成了一种无用的品质,因为固守忠诚的结果可能往往是丧失了既得利益。
忠诚的崩盘到底会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我们何以越来越遗失对他者的忠诚?现代人的忠诚,只献给自己吗?这又将带来怎样的后果? 忠诚,真的无用了吗? 读者来信 我到底要不要保持忠诚? 编辑:您好! 我先介绍一下我的情况。我在北京一家电子产品公司做销售工作,工龄已有五年,工作上倒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不过也不算差。近一段时间以来,我遭遇了一些事情,思想也受到了冲撞。 是这样的,我们这个部门一共有九个同事,除去三位能力突出的,剩下的六个人(当然包括我)从工资待遇到福利机会等都比另几位差一档,有时见面我们也发发牢骚,不过后来我发现发牢骚不仅毫无建设性,而且对情绪是有破坏性的,更使得工作热情降低,我也就不再轻易这样做了。事实上,大部分时候我都挺知足的,我能够平衡,因为按劳取酬,我的待遇基本上与我的能力是持平的。 但是最近,我相继知道了有几个同事竟然在外面都有兼职,我在震惊之余也终于知道了为什么他们和我拿差不多的工资,生活水准看上去却比我好得多的原因。我忽然很沮丧,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怪感觉。 有一天,一个和我关系不错的同事,在知道我还住着40平方米的小房时拍着我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就咱们公司那点工资……你还是想开点吧,财路不止这一条……” 他的话让我的心很不平静。坦白地说,我是个比较保守的人,我知道我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很难吃得开,但我确实很难改变自己以及固有的观点。比如说对待职业,我一直怀有一定程度的忠诚,倒不一定像婚姻那样终其一生,但我确实不赞成一心二用身兼多职。联想到我的妹妹,我就更不能理解——她大学毕业才三年,已经换了五份工作,用她自己的话说:只有在跳槽中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我不是反对更换工作,只要别频繁就好,而我更喜欢耕耘一份工作的感觉。就拿我的这份工作来说,我已经有了很稳定的客户,甚至和有的客户已经建立了一种亲人般的感情;虽然工资不是最高的,但是这几年来其实一直稳中有升;人际环境挺简单的,不必那么钩心斗角;老板人也不错,基本能做到以人为本……我觉得,一个人在职业中所求的一切东西:价值感、持续感、可以平衡的工资、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一个不错的领导,这些我都在目前这份工作中找到了,我问我自己:还要做其他工作或者跳槽吗? 我的回答是不需要,可是一秒钟后,我就动摇了。我真的不需要吗?我不需要赚更多的钱吗?我不需要住更大的房子吗?我不需要让老婆过得更舒服吗?我不需要让年迈的父母也能出去旅游吗……我当然需要!我不仅需要,甚至比其他人更迫切。我来自条件艰苦的农村,我比谁都希望过上富足的生活,我比谁都希望更好地孝敬父母,我比谁都想让愿意跟我一起打拼受苦的媳妇披金戴银。可是如果这样,难道我就必须背叛自己的岗位吗?难道我就必须挑战内心的忠诚吗…… 我无法回答。 我把矛盾说给妻子听,她说:“大家不都这样吗?再说,兼职也不能算是对职业的不忠诚吧,因为不忠诚意味着背叛,兼职不代表背叛,因为你还在努力为公司做事嘛。”听了妻子的话,我更不知如何是好了。 她说的对吗?这不是不忠又是什么呢? 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情,这几天我竟然在有意无意地留意用人信息了,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一个不错的公司在招人,我还冲动地拿起了电话,就在拨通了对方电话的一刹那,我“嘭”的一声挂线了,有点不知所措,有点自责…… 尊敬的编辑,你能给我一个答案吗?是我的观念太落伍了吗?我到底要不要对我的公司保持绝对忠诚呢? 期待您的回答! 迷茫的读者:小赵 在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内心有什么地方被触动了,我第一次认真地想:我是一个不忠的人吗?我是吗?我突然发现忠诚这个词是个很真实的东西,因为这一刻内疚的情绪如此真实。 工作越来越多,生命的价值感却越来越少 文-胡杨林 太多的人在做兼职,不再“忠诚”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也是。就是为了多挣点钱,我也是。 而且,有了第一个兼职,就想有第二个,好像在这个兼职大潮中,自己的精力也被刺激得更加旺盛,甚至觉得如果有空闲时间不再找个挣钱机会,就是一种罪过。这些想法自然而然地出现,我也自自然然地接受。 周围的人也是这样,它几乎成为一种文化,并不体现在社会表层而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文化。 曾经以为自己会一直受用于这种“文化”,曾经以为自己会一直心安理得,不会自责,但有一次,为了给外面一个公司做事,我装病请了病假,在做的过程中突然接到领导的问候电话,让我注意多休息,那个问候不是礼节性的,是发自内心的,一问他们正干什么,原来正在加班,可能要干到晚上11点多。 在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内心有什么地方被触动了,我第一次认真地想:我是一个不忠的人吗?我是吗?我突然发现忠诚这个词是个很真实的东西,因为这一刻内疚的情绪如此真实。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纠缠在这种背叛的情绪里,挥之不去。这也是我始料不及的,因为我曾经认为,像我这种做兼职的、“心理素质很好”的人,是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的。也许有人说我多愁善感,但多出来的这些“愁”真的多余吗?我倒是觉得它来自天性,来自从小就认同的某些东西,我们一直没有触动它,是因为没有机会触动它,现在,它以自责的方式出现了。 我宁肯多了这个愁,因为如果真的永远心安理得,永远觉得自己的领导有点傻,那肯定是更重要的地方出了问题。 之后的日子里,不经意的,以往觉得很正常的心态,我开始觉得有点不对了,比如:希望少上班,这样就可以在兼职事情上有更多时间;希望不去开那些其实有必要的会议;希望我占用上班时间做兼职的事情时不要有人打扰;对本职工作觉得做得差不多就行,不必精益求精,否则,两个都做得那么好,太费脑子。 慢慢的,我发现不仅仅是“不对劲了”,而是我在丧失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对本职工作,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不配获得夸奖与奖励的人,而我确实也得不到,同时看着别人的成绩我也没有被刺激的感觉,也没有想得到的动力,这些最终都导致:我在这里没有——成就感。 在另一个兼职的工作里,我更没有成就感。因为它的前提就是“兼”,身份上还不如你的本职工作,就好比并非明媒正娶的媳妇,你骨子里不重视它,又怎么可能收获成就感呢? 最可怕的是,我也没有获得这些成就感的冲动。 于是,在每天主要时间里,我与成就感无关(只是为了多挣点钱),这种日子的最后积累也就是无成就感人生的出现,成就感,对一个人多么重要啊,它让你在回想时会觉得有什么沉甸甸的,但是,我相信,我现在这个样子,没有什么是沉甸甸的。在我付出的大多数时间里(毕竟工作还是占了人生大多数时间),我的人生是轻飘的,无论钱有多沉,人生都是轻飘的。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损失? 我终于在为对工作忠诚的丧失付出代价。 工作越来越多,生命的厚度与价值感却越来越少,这是怎样一个悖论啊。 我不知道以后会怎样,我偶尔觉得这种对职业的不忠诚更像是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特有现象,而我真的有一种乌托邦的想像:某一天,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始终向上发展的前途,一个很好的同事,一个好的领导,让我相对富足的收入,一切都够了,我就那么天天去上班,想着某一天我要在这里到达某一高度,每一天,都是向那个高度进军,同时,为公司的每一步发展高兴着,我就觉得自己在同时创造两个天下,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公司,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东西是我的,真真实实踏踏实实是我的…… 那种感觉是什么样? 我想,肯定比现在要快乐吧。 一个关键而严肃的问题是:有多少人,能够在面对诱惑的时候,可以轻声地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忠诚的人吗?又有多少人能够在这千钧一发之时,追问一声自己的灵魂:我要不要做一个忠诚的人? 忠诚不再质朴 文-小宝 在香港影片《三岔口》里,郑伊健饰演了一位为一个有着黑社会背景的“成功人士”服务的律师。一方面,职业与生存要求他忠诚于自己的老板,同时也使他得以维持所谓中产阶级的物质需求,所以他必须帮老板做些不三不四不仁不义的事情;另一方面,良知与道德要求他必须忠诚于正义与做人的底线,这一黑一白的两种忠诚如同魔鬼与天使揪扯着他,即使心理医生也无法调和他的分裂。结果是,他终于紊乱了,成了一个黑夜杀手,白天助纣为虐,晚上替天行道,专杀人渣,甚至包括他的老板……变态是为了维持内心的平衡,他只有以这样极端而又残忍的方式,才能守护忠诚,也就是在这种变态的忠诚里,他觉得自己保住了灵魂。 这几乎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尽管极端。在一个物质化的现代社会里,为了生存或更好地生存,现代人时刻在利益得失与他人自我之间摆荡,灵魂终至眩晕,失去了方向。 在功利的现代社会里,似乎连愚忠都成为一种可堪回首的“美德”,我们必须了解的是:从历史深处走到今天的忠诚,再也不可能单向而质朴,就像从丛林里呼啸而来的金刚,他再也回不到他的孤岛,甚至会被代表现代文明的直升飞机射杀,轰然倒在帝国大厦的脚底。今天的忠诚,不再无条件了,利益或者说彼此的需要是它的前提,也只有当我们的利益受到冲击的时候,我们才可能知道:我到底是不是一个忠诚的人? 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男人受到引诱时,他才更能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忠诚的丈夫;只有当一个采购员被许以回扣的时候,他才更能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忠诚的员工;只有当一个官员面对贿赂的时候,他才更能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忠诚的人民公仆…… 然而,一个关键而严肃的问题是:有多少人,能够在面对诱惑的时候,可以轻声地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忠诚的人吗?又有多少人能够在这千钧一发之时,追问一声自己的灵魂:我要不要做一个忠诚的人? 不,我们很多人都忘记了这一声质问,更现实的状况或许是,在那些时刻,我们放弃了对他者的忠诚,而选择了——忠诚于自己。我们忠诚于自己的欲望,不管它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我们忠诚于人性中的动物性,不管它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我们忠诚于“天赋人权”,不管它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 在“自我忠诚”之后,其实正凸显了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价值观,看上去这种“自我忠诚”获得了自由与快乐,然而,究其根本呢?征服贪欲本身恰是一种心理自卫,倘若被贪欲所虏,任由本能所奴役,这恰恰是失去了自由。而失去自由的灵魂,正是幻灭的灵魂。 《三岔口》的结尾,郑伊健与他的老板都毙于暴雨之中,黑夜染黑了暴雨,如同有什么染黑了忠诚,一个关于忠诚的裂变的最好故事,以人命为忠诚祭奠,象征了灵魂的彻底熄灭。 诚信度高与诚信度低的社会,其本质区别是什么呢?就是是否能可持续发展。 忠诚不存在弹性 口述-周孝正(著名社会学家) 采访-本刊记者 亓昕 社会学中把人们的生活分为四种: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性生活,这四种生活彼此都不能替代。在这四种生活里都有忠诚,忠诚其实是信用的一部分,信用的概念更大,更适用于我们的社会。 信用总体缺失,这背后深层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呢?社会学有三句话描述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环境:一,经济体制的转轨期;二,社会结构的转型期;三,风险高发期。一个社会的规模越大,往往信任就越难建立,以前建立的信任就越容易流失。 开放后的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在陌生人的社会里,信任自然容易流失。比如说卖淫女,她们没有在自己的家乡从事此类活动的,都是移动到其他城市。比如农民工,如果他给自己乡里乡亲干活儿,被骗的几率就会小得多。 很多人认为“忠诚无用”,是啊,那些并不讲忠诚不讲信任的人靠非法经营、靠诈骗反而得了势、发了财,人们怎么还能认为忠诚有用呢?再有贪污腐败,富人永远是穷人的榜样,当穷人看到那些人是以如此不忠不信的手段发了财,他们怎么还能认为忠诚有用呢?但是妖魔化某个人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社会系统出现了发展中的不和谐。要根治,就要根治这个得了病的系统。 在发达国家比如说美国,90%都是信贷消费,而在我国,连5%都不到。前几天看到一条消息,说是几家银行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使所有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客户不能再在其中的任何一家银行进行信贷行为,我看了之后真是觉得很荒唐,我们进入市场经济已经20年了,这么一个如此基础的工作竟然才刚刚完成!可见我们要根治忠信问题是多么困难。 再说些具体的,有人认为忠诚或者说诚信是有弹性的,比如那个读者提到的困惑,“兼职也不能算是对职业的不忠诚吧,因为不忠诚意味着背叛,兼职不代表背叛,因为你还在努力为公司做事嘛”。这个问题很简单,直接看合同内容就可以判定了。在一个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社会里,忠诚不存在什么弹性。 诚信度高与诚信度低的社会,其本质区别是什么呢?就是是否能可持续发展。几千年前孔子的弟子就曾问过他何为立国之本,孔子答:兵、粮、信。弟子问:如果去掉一个呢?孔子说去掉兵;弟子又问是否还可以再去掉一个?孔子说粮。而信必须留存,所谓自古人无信不立,国家也是一样的道理。千年以前孔子就已经把信说到极致了。法制与德制是我们治理诚信问题的两条腿,只有这两条腿都硬了,我们的社会才能稳健前行。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