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上的汽车关键词:公平和谐及自主创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07:57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记者 王超 武卫强 “自主发展”是汽车业的老话题,有所不同的是,今年代表、委员们更关注如何落实“自主创新”。记者注意到,多数建议和提案剔除了“傲慢与偏见”,站在和谐发展的角度,开始理性看待中国汽车业所面临的问题。代表、委员们在为企业内部的生存发展踊跃进言的同时,也开始考虑百姓的用车环境和消费能力。总结起来,两会上的汽车关键词为:自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买来的技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政协委员尹明善显然是“市场换技术”的反对者。作为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委员深感担忧,“我国汽车工业技术的对外依存度高达80%,品牌的对外依存度更高,被称为‘依附型汽车生产国’。要保护和增加汽车生产的本土份额,宏观政策是关键。”对此,尹明善委员出了三个点子:一是“老子帮儿子”—强制性地把一部分政府采购交给自主品牌汽车;二是以国家之力研究汽车技术,免费交给本土企业使用;三是降低汽车税费。 同样是自主创新的支持者,人大代表、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则有另一番见解。他认为,各地政府对自主品牌只喝彩不落实的现象普遍存在。在税收政策上,外资、合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只有15%,而生产自主品牌产品的中资企业却为33%;在政府采购上,合资企业的产品是首选,而自主品牌产品却被视为“弃儿”;在进出口政策上,国内企业为自主研发投资引进的设备没有进口关税优惠,增加了自主研发的成本。 与左延安代表有相同感触的是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有人说,不搞自主创新是等死,搞了自主创新是找死”,李书福告诉记者,许多民营企业面对自主创新感到进退维谷,原因是国家政策对民营企业的不公平待遇。政府对合资企业一路绿灯,待遇优厚,民营企业不仅无法享受政策优惠,反而屡受排挤。近十几年来,中央制定出许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但在落实过程中,往往因“企”而异,从税费的征收到进口设备的审批,再到金融资本的扶持,民营企业屡遭白眼。李书福说,跨国公司在中国长期享受“特殊关照”和“超国民待遇”,而本土企业连享受“国民待遇”都是奢望,这是极大的不公平。“政府部门应首先扭转对合资企业‘媚’、对民营企业‘厉’的心理状态,在此前提下,本土企业和合资企业才能实现公平竞争。” 事实上,自主与创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汽车业,有关创新的议题更多涉及新能源及高科技。人大代表、上汽股份总裁陈虹认为,以中国汽车工业的现有水平,欲与跨国公司全面竞争是不现实的,但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与跨国公司的起点差不多,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可以重点超越的一个领域。人大代表、长安集团董事长尹家绪更是将混合动力车与国家战略联系在了一起。他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每年汽车耗油已达到整个汽油消费量的75.5%,汽车尾气的污染也十分严重,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能源和环境危机;大力推进混合动力车产业化,是解决环保和能源问题最有效的举措之一。 那么,创新的动力来源在哪里呢?尹家绪代表认为,国家应大幅度提高科技拨款中对企业技术创新资助的比重,并将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大型骨干企业经营者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在他眼中,人才队伍建设、国家奖励制度和研究经费支持是企业拥有创新动力的三大要素。 自主创新、公平与和谐,这三大关键词与中国汽车业发展紧密相连。在自主创新的大环境下,中国汽车业拐点将至,如何不偏离主道,实现安全转向,是每一个汽车业人士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