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坦委员谈创新环境创新:亟待挣脱枷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09:15 黑龙江日报 | |||||||||||
本报记者 王雪梅 郭铭华
聂尚荣 摄
观点一:科学家的成长,绝不是习题从头做到尾做出来的 观点二:论文和课题相加的简单考评方法扼杀了创造 “真正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创新是个系统工程,要把这件事搞好,从孩子到科研人员都是这个系统工程的一个分子。创新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在全国两会上,当记者和全国政协委员、两院院士刘永坦谈起创新话题时,他是从孩子谈起的。 刘永坦说,他的孙子在读高中,学习负担很重,每天做作业,常常要到晚上十一点。现在的孩子太苦了,让孩子学钢琴、画画、书法,孩子根本没有快乐的童年。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应试教育,为了考试成绩,学校还是在搞题海战术。孩子每天被习题、应试这种东西困惑。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很难有创新性。回想我们那一代的小时候,没有这么重的负担,对哪学科感兴趣,还可找点课外的东西看看。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了对科技的兴趣。如果按现在的教育,哪有时间搞课外活动,对科技的神往可能早就被扼杀了。 刘永坦坦言,创新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首先是人才问题。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都要和创新配合起来做,从现在开始的教育改革,应该瞄准创新的目标。搞教育的人都知道,我们是如何成长的,绝不是习题从头做到尾做出来的。我有很多方面可能不会,不会没什么关系,最关键的是你认识世界的能力,不是老师给你灌了多少知识就完了,要自己能够掌握,能够开发,这个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教育界任重道远。 刘永坦认为,要彻底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解放出来,还要有很多配套措施。比如现在学校的考评制度,考核一个教师的优劣,就是一年写了多少论文,拿了多少课题,都是简单的数字标准。领导很好当,把教师写的文章加一加,项目拿多少钞票加一加,就决定给教师的岗位津贴是多少。这种管理太简单,而且这种简单方法完全扼杀了创造。教师应付考评,搞短平快,一稿多投、严重抄袭、作假。这就是简单的方法造成的恶果。创造性的环境应该是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领导得相信教师,相信科技人员。现在的管理方法就是认为教师是偷懒的,这种管理体制就像拿鞭子准备随时抽你,逼着人就想着找最容易的事去干,不想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其实,创造发明是很艰苦的事。创新可能做了很长时间没什么结果。美国大数学家很多年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多年没有一篇论文,如果在中国早就被开除了。管理者必须有容忍的态度,比如爱因斯坦,早年写了有名的、震动世界的论文,但后期也没什么论文,他想用后期毕生的精力来完成一个伟大的理论,这个理论最终也没完成。按中国的标准,爱因斯坦也得开除了。所以,必须有公正的评价体系,必须给科学家、研究者宽松的、愉快的环境,而不是拿着鞭子随时准备抽的环境。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