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政协委员抨击学术评审包装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05:02 中国青年报

  本报北京3月10日电 旭日干委员是内蒙古大学的校长,担任过多个科技奖项和学科项目的评委。有一次,一所学校申报博士点。看材料时,旭日干委员发现一个问题:一位教授的专业明明是另外一个学科,名字却出现在这个参评的不相关学科。

  这种情况他碰到过不止一次。申请科研项目,为了壮声势,联合许多学校和科研部门、政府机关一起申请,团队的分量看起来很重,实际上其中一些单位在科研中根本起不到
作用。一些评审专家看不出队伍的结构问题,却认可了它的声势,项目因此到手。“这种‘学术包装’的风气越来越厉害。”旭日干委员说。

  朱清时委员赞同说,现在几乎任何评审项目都有包装。他参加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学科评审,评审采用了申请人公示的办法,许多参评项目被举报有问题。有个学校申请化学博士点,一位教授名列其中,但在该校申请材料学科博士点时也有这个教授。理由是“交叉学科”。“这是擦边球。”他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委员说,很多学校都在这样做,各学校要升级,要从中央、省里和地方要钱,就要具备一定的资历,这些资历都是在各个评审中累积起来的。“这些评审与学校利益直接挂钩,为此学校不得不进行包装。”。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好的教授,一个好的团队,一个好的博士论文多次使用。有的学校还把在不知名的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当作被SCI引用的论文放到评估材料中。

  “这种‘学术包装’的后果就是学位点没有学位条件或者它的条件造假,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假冒伪劣的产品。”旭日干委员说。

  朱清时委员认为:“‘学术包装’的实际后果是,学校表面上都学科齐全,科研力量雄厚,其实最后连好坏都评不出来了。”本报记者 原春琳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