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青年报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代表委员:大学生就业困难和扩招没有必然联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00:41 新浪嘉宾访谈
代表委员:大学生就业困难和扩招没有必然联系

全国政协委员郝跃(左)、全国人大代表顾海良(中)、郑功成做客新浪聊天室。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值全国两会召开,3月11日,中国青年报、新浪网、中青在线联合邀请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委员郝跃做客聊天室,和广大网友就大学生就业难这一话题进行交流。以下为聊天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两会期间,由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新浪网联合推出两会系列嘉宾访谈。网友可以通过电脑参与,还可以通过手机访问新浪网,在移动中关注聊天的全过程,手机的新浪网的网址是3g.sina.com.cn。今天我们请到是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委员郝跃。第一个问题想问一下郑功成教授,在正常情况下,GDP的增长与就业增长应该是同步的,为什么大学生的感觉,好象还是越来越难找工作?

  郑功成:大学生的就业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家都有感受,尤其是我们在高校工作的。经济在增长,就业越来越严峻,就是就业弹性其实在下降。

  在20多年前,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是可以创造240万的工作岗位,十年前是可以创造120万的工作工位,现在是下降到七十到八十万。为什么弹性下降呢?主要是我们经济结构、经济增长,跟过去不太一样了,过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多,中小企业也比较多,现在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力的提升,挤出了一些劳动力,再一个是劳动的大规模转移,实际上我们没有把他统计在内。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结构也不是有利于就业的正常增长,还有一个当然是我们大学生本身的数量也在增加。2000年全国大学生只有107万,今年四百多万,整个十五期间大学毕业生是1500万,十一五期间,从今年开始,将达到2700万,这个大量的增加是很自然的,就感觉到就业的难度非常大。

  顾海良:大学生就业困难和扩招没有必然联系

  主持人:想问一下顾海良先生,您掌握的情况,大学生现在就业中,主要存在的一些困难是什么?

  顾海良: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总的来讲,可能和我们这几年的扩招没有必然的联系。原因是你上不上大学,这些劳动力供给的总量是一定的,你上大学只是把这个劳动力退后了几年,我觉得这个没有必要的联系。相反扩招以后,更多的学生上了高中,现在上了大学,劳动水平和质量来讲有了更大的提高,大学生劳动力供给结构发生了变化。可能是大学生的理解,或者社会的理解,把这两个完全等同起来了,这不是很确切的。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我看来,第一是因为社会本身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必然有一个就业难的问题;第二个就业难,可能也相对于什么情况来看,比如讲你要求得一个什么样的职业,你想在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一开始工作就要一个高收入,期望过高可能难一点。对上过大学的劳动力来讲,就业面和就业需求量相对还是高一点的,你把就业期望值下降一点,可能就会达到就业的要求,不管怎么样,我觉得大学生要达到就业,总是比社会的其他劳动者要容易一点。

  另外一个,可能有些行业,有些专业暂时需求饱和,供给量还是维持原来的情况,所以供给和需求讲,可能产生一些摩擦性的就业困难。这个需要劳动部门广泛地进行需要劳动力的宣传,另外学校现在的专业也不要过窄,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

  还有一个就是大学生本身,也要有一些就业的技术和技巧,因为就职就业也是竞争性很强的,在同等劳动力竞争中,应该有一些自己的优势,等等,我觉得就能比较好地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就武汉大学的情况来讲,我们是比较乐观的态度,武汉大学从01年以来,大学生就业率总是保持在92%到94%之间,今年的就业状况,比往年相比并没有明显下降,当然也发生了一些情况的变化,我估计也能达到92%到93%,就是需要就业的都能达到就业,除了一部分学生要考研,要出国留学,暂时不想就业的,大概是这么一个态势。

  GDP的增长比例不能和大学生就业比例划等号

  网友:我想问一下郝跃先生,西部的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郝跃:这个问题非常好,GDP的增长,大学生就业率为什么没有相应的增加比例,第一个要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国家GDP增长的结构。我总觉得GDP只能反应社会的一个方面,实际上我们现在GDP结构中间,主要是投资类的,投资的比例在我们GDP中间占有的比例比我们消费类远远大得多,一般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这个比例是不太相适应的,也正好说明中国在发展。但是投资类的这么一个比例呢,并不是说需要很多的尖端人才,比如房地产,比如一些结构性的产业,实际上需要尖端人才并不是非常多的,但是我们在这个方面占的GDP整个增长比例是非常大的,所以GDP的增长比例一定不能和大学生就业比例完全划等号的。

  第二个方面,大学生的招生比例也在增加,毕业生的比例也在增加,但是这个现象,我觉得随着投资,逐步把投资性变成消费类的,变成产业类,未来会慢慢好,先有投资类,然后再形成产业,形成产业以后这个时候可能需要大量的一流的人才,需要我们大学生,这样的话,我们未来的就业,我相信是非常好的。

  第三个方面,在整个GDP中间,制造业的比例其实并不高,主要是服务业,电信、邮电等等的服务业,服务业需要人的比例相对比制造业需要少得多。在很多高科技的领域,目前也是出现了一个转型,大部分开始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因此我觉得随着产业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的问题会慢慢变好的,中国不是大学生过剩,是大学生不够,但是目前我们正好在一个转型期,GDP是投资类远远大于消费类的状况,因此我认为这只是一个暂时的状态,会不断变好的。

  网友:郑功成教授,现在不少用人单位,存在用人高消费的倾向,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很多的困难,用人单位应该持怎样的标准选才呢?

  郑功成:我再补一句啊,大学生就业难还跟供求总量有关,整个就业严峻的局面,在未来八年到十年左右,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数量在增加,如果期望值不降低的话,这个矛盾还会存在的。当然还有一个就业市场的公平问题,是不是公平规范的,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也很大。确实存在高消费的问题。按过去的讲法,就是歧视现象比较严重,在八十年代,我们强调知识化,那个时候有学历的人很少,我们强调是对的。我记得我们毕业的时候才20多万大学生,现在四百多万大学生,明年五六百万大学生,还像过去那样,有学历歧视,妨碍了大学生寻求工作岗位。所以我是不太赞成目前这种用人观,实际上误导了人才消费,各个单位都在比队伍结构的总质量,比我这个单位有多少博士,有多少硕士,我觉得这个现象是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影响了大学生劳动就业岗位的有效配备,造成了另外一个导向,就是大家都来拼命地找升学的独木桥,学历歧视使高学历受害,过去本科生比专科生强,现在硕士生比本科生强,所以这个基本上是一个扭曲的问题。

  顾海良:中国在搞市场经济以后,大家都在做充分的思想准备,百分之二三,百分之三四的失业率是正常的,市场经济不是说大家完全都可以找到工作,这个适度的失业率可能是正常的。另外就业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需求决定了你能不能就业,而不是你主观的,我学了这个专业,我想拿到多少工资,前几年我们供给是比较紧的,需求量比较大一些,这个时候期望值有的就可以达到,假如相反呢供给量在增加,需求量少了一些,自然价格就在往下降,学生假如不能全面了解的话,学校有责任、有义务把就业市场,就业的宏观形势,以及你所学的这个专业的需求状况,冷静地分析,使学生能够真正到适合自己能力的,国家也需要的就业岗位上去。

  主持人:说得太好了,郝校长,我想问问您,现在正好是三月初,是高校求职的高峰期,对于这些大学生他们也是面临人生的第一次找工作,也是比较盲目,您能给他们提一些建议吗?

  郝跃:建议呢,刚才几位已经讲过了,第一呢,我觉得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什么叫就业,我认为心态一定要放好,大学生第一次就业,并不见得终生都是这样,而且现在在高科技里面,或者在别的专业里面,实际上用人单位都是讲,我们不太希望要刚毕业的本科生,或者刚毕业的研究生,我希望要一年或者有两年经验的学生,因此我觉得,对每个学生来讲,你在从事就业的时候,开始的这个步骤,并不见得是定了你终生的目标,你可以从大学锻炼,然后进一步地取得一些经验,可能你第二或者第三步就业机会更好一点。

  第二方面,我觉得,大学生在推荐自己的时候,一定要非常实事求是,现在随着我们学术各个方面都有一些浮躁的情绪,大学生写推荐书的时候,把自己一写就是学了很多东西,具有很高的能力,但是只要是招聘单位随便问两句,好象就觉得差距很大,所以我觉得一定要正确地推荐自己。

  第三个方面就是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自身优势,不见得千军万马都要去走一种模式。往往有些好单位,就非常拥挤,实际上有些单位,根本就没人问津,也是有这种。每个人的发展模式都不一样,要正确地对自己评估,我想就业机会还是能找到的。

  总体来讲,虽然平均就业率,去年和今年大概在80%左右,按理讲一般的高校学生还应该是比较好找工作的,对于高职啊,大专啊,对这部分学生,更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基本上是这么一个情况。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报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