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民主与法制时报专题 > 正文

四川扎坝:母系社会又一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11:10 民主与法制

  在中国西南部版图上,自古以来有一片神秘而丰茂的土地,它的历史与人文积淀在华夏文明中独树一帜。本报从本期 起推出系列方志,从考古、探险、民俗、风土、饮食等不同角度解读神秘悠久的巴蜀文化,以飨读者。

  □文/焦虎三图/徐献

  扎坝是四川道孚县的一个行政区,下辖红顶、仲尼、亚卓、扎拖、下拖5乡,约900户、6000余人。它地处道 孚县最南端,距县城71公里。历史上,这一地区属康定明正土司管辖,民国时期建泰宁县(后更名乾宁县),为该县第三区 ,设上扎、下扎两乡。1951年,改上扎乡为第二区,下扎乡为第三区。1957年,第二区更名为扎坝区,第三区更名为 扎麦区。1978年时撤销乾宁县,扎坝区并入道孚县,扎麦区并入雅江县。解放后,扎巴人被中央人民政府认定为藏族。但 是,扎巴人的语言、服饰和生活习惯与外界相去甚远。这一切,使学术界认定扎巴人是一个还没有被真正确认其身份的神秘民 族。

  建筑独特的碉楼

  在康区,藏族民居一般分为四类:一是石砌碉房。二是用土筑而成的碉房。土碉房与石碉房的建筑风格基本相同,一 般2-3层底层关畜,楼上住人。三是木结构的“崩空”。四是帐篷,主要流行于牧区。扎坝民居与这四种类型都不相同,而 且在其他地区也没有发现有类似的民居。扎坝民居是一种碉与房的组合,一般在4-5层,有的甚至更高。墙体完全用片石砌 成,房高约20米。这种房在当地称之为“碉楼”。

  巴泥村建在半山腰。说是一个村庄,其实就是由七八座石碉楼组成的一个碉楼群,那些完全用青灰色片石堆起的雕楼 ,错落有致地高耸在大山上。

  据当地人介绍,建碉楼要费时数年,耗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一旦开工,除正常休息外,中途不能停工。一般情况 下,当地建新房要先请喇嘛占卜吉日,同时聘请“墙官”丈量宅基地。

  开工的那天,在选定的土地上,人们点燃柏枝、糌粑熏烟,撒五色粮祭神,由“墙官”放第一块基石,建房方正式开 工。完工那天,要举行“孔夺”,即庆祝新房落成,亲友村邻男女老少都要来参加。房主人端出糌粑、面粉、经幡送上楼顶, “墙官”将经幡插于房顶四周,集中部分青年人于楼顶,然后抽去楼梯。“墙官”将端过泥的小木板摔向四周,口中高喝“阿 咳咳”,青年人齐应“拥可口约”,意为建房成功。接着大家抢抓糌粑、面粉互相对撒,相互追逐并逐层往下跳。下面,房主 人早备好了酒肉、馍馍,大家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唱歌跳锅庄,至翌日天明方才散去。

  不为人知的第二个母系社会

  扎坝是一个大峡谷,被称为“全世界第二个母系社会走婚习俗的地区”、“人类社会进化的活化石”。这里长期与世 隔绝,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使这里孕育出和泸沽湖相近的走婚习俗。绝大多数扎坝人的家庭都是以母系血缘为主线而 构成,家庭中基本上没有夫妻,三世或四世同堂的情况居多。在这些家庭中,母亲是家庭的核心人物,是绝对的权威,是子女 的养育者,也是家庭劳动的主要承担者。

  扎坝人的婚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被称之为“爬房子”的走婚,一种则是较固定的对偶婚姻。“爬房子”扎坝语称之 为“杜苟”,它是扎坝人两性交流的主要形式。在扎坝人中,当一个男子长大成年后便开始谈恋爱找“呷依”。在扎坝语中, “呷依”指的是“有性往来的人”,用现代时髦的话来对译,可译作“情人”或“相好”。找到“呷依”后,一个男子便开始 了自己暮聚朝离的走婚历史。即晚上到女方家与“呷依”同居,清晨自由离去。“呷依”之间如果感情结束,双方表明态度, 以后便不再来往,相互间也就不再存在任何关系。

  这种婚姻制度与泸沽湖不同之处在于男子首次到女方家走婚时,必须通过“爬房子”这个重要环节。扎坝人的住房皆 是用片石砌成的碉楼,墙体笔直平整。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晚上必须从雕楼爬上去,只有勇敢而身强力壮者才能以此法获得 姑娘的芳心。爬墙者往往在夜晚时手持两把藏刀插入石墙缝中,双手左右交替攀墙而上,翻窗而入。也有一些爬墙高手不用藏 刀而徒手攀墙入房。第一次爬房子成功后,该男子便取得了女方及其家庭认可,从此可从大门随便进入,女方家不闩门、不干 涉,其方便犹如自家。如果一个男子第一次到女方家就从大门进入,则会被女方及其家人瞧不起而被赶走。因而,扎坝人称走 婚为“爬房子”或“爬墙”。由于一个人一生中可能有多个“呷依”,因而,一个男人就可能爬过多个女人的房子;同样一个 女人的房子也就可能接受过多个爬墙的男人。

  巴泥村的走婚人

  扎坝走婚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无规无矩。村民肖彭措说,走婚事先必须要征得父母的同意,而且,也有一定的时间 与年龄限制。肖彭措年轻时,一般只在周末的晚上才爬楼走婚。据肖彭措讲,男女到了适当年龄,就开始走婚。他本人是19 岁开始走婚的。25岁时,他便与现在的妻子结了婚。肖彭措手指着大门右边的石墙,用手做了几个攀登的样子。他告诉我们 ,当年他就是从这里徒手爬上了卓格拉姆的家,获得了姑娘的爱。谈话中,小仁青罗布调皮地在他父亲当年攀登的地方向上爬 了几米,在大家的惊异声中,他飞快地又从墙上退了下来。

  罗布身后的雕楼,残墙断壁间长满苔藓与杂草,当这个幼小的孩子长大成人后,走婚的巴泥村在他的眼里又是什么样 子的呢?

  原始苍凉的崖葬

  在过去的扎坝地区,极为原始与艰辛的生存条件使得家中只食不劳的一张嘴成为沉重的生活负担。“在我爷爷辈那时 ,一个人老得再也不能劳作了而又每天消耗粮食,老年人便会有一种负罪感。”茨珠介绍说。于是,感觉自己快不行了的老人 们便会自己去山中找寻一个比较秘密的岩洞住下。身边只带上一个土陶罐,罐中装满水,饿了便喝上几口水,就这样,直至自 己在洞中无病而终。事后家人寻其尸体,遂用片石将洞口封闭便算埋藏。

  在扎坝地区,这种独特的崖葬风俗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即长寿老人去世后,子女便将其尸体背至高山安放于岩洞之中 ,洞口堆放一些刻有佛经的大块片石,以防野兽进入。这种丧葬文化,目前在其他藏区还没有发现,应为扎坝人所独有。

  相关专题:民主与法制时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