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文化和生活领导权的革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7日13:13 新世纪周刊

  -程巍

  变革能量从政治和社会层面全线退出,汇聚到文化和生活方式上,产生一茬茬自以为是、大言不惭的实验者。这恰恰 是因为20上下的人还不是一种政治或经济的存在,而仅仅是一种文化趣味和生活方式的存在

  在每隔数月就推出新一代家电产品的时代,“代沟”一词听上去已古趣盎然。我们看到一种突出的对比:一代人生育 另一代人的时间间隔越来越长,但文化和生活方式意义上的代际间隔却越来越短。变化速度之快,使以20年为一代的传统定 义已不适应以10年为一代的时代。

  70年代生人早就宣布60年代生人老了,但他们自己也正被80年代生人看作老古董。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社会 越来越象体育界,年过40岁就得靠边站,而30岁队员在20岁新队员的冲击下虽勉强支撑,但已失去优势。

  70年代以前的社会是靠经验性知识指导生活的社会,老年人享有领导权,年轻人则接受领导。在美国,1868年 批准的宪法修正案第十四条规定,年满21才享有选举权,对21岁以下的人的经验、智力和责任感不信任,其全部生活内容 是使自己在老年人指导下成为政治上的成年人。60年代青年造反运动迫使社会承认年轻人的政治存在。1971年批准的宪 法修正案第二十六条将选举权年龄降至18岁。

  但把1971年修正案仅看作一个政治或法律事件,就低估了60年代运动深远的历史功劳:年轻一代通过大规模造 反运动,将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带进此前一直为

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所把持的社会,夺取了老年人的领导权——轮到年轻人 来领导老年人了。

  领导权从老年向青年的移交,不仅是美国现象。它同样发生在中国,虽晚了20年,但其跳跃性进程却使美国都自愧 不如了:在美国,领导权只发生过一次移交,然后就牢固掌握在20到30岁年龄层的人手中,这恰恰是一个充满活力而且对 自己的活力开始负起责任的年龄层。但在中国,领导权却不断快速向下移交,从40岁人转给30岁人,又从30岁人转给2 0岁人。引领时髦的如今是20上下的“80后”,但他们的风光也持续不了几年,十几岁的90年代生人正在跃跃欲试,年 轻人在接受更年轻的人的领导。

  很难想象在文化和生活方式领导权如此频繁转交的时代,还能留下什么持久之物,也很难想象领导权总控制在20岁 上下的人手里,社会将被领向何处。贝尔在评价现代文化时说:“反传统本身成了一种传统。”传统社会不管在政治上如何动 荡,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却保持连续性,因为革命很少涉及这两方面,所以它们能很好地消化革命。

  但我们这个时代刚好颠倒:变革能量从政治和社会层面全线退出,汇聚到文化和生活方式上,产生一茬茬自以为是、 大言不惭的实验者。这恰恰是因为20上下的人还不是一种政治或经济的存在,而仅仅是一种文化趣味和生活方式的存在。

  或许应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探讨这一转变的原因。老一代并非主动交出领导权。他们不得不如此。在理论性知识开始 全面取代经验性知识而理论性知识本身不断换代的时代,依靠经验性知识来领导世界的老一辈发现自己很难像从前那样指导轻 易就能从课堂上获得理论性知识的下一代。譬如,在日益复杂化的家电上,老一辈发生了严重的知识障碍,不得不时常求教于 自己的孩子。这对他们的权威是一种致命打击。

  家电的普及,意味着消费时代的来临。但老一辈恪守物资匮乏时代的道德准则,视节俭为美德,以节俭来扩大再生产 。消费时代却是物资丰裕时代,以消费来刺激生产。上一辈由于经历过匮乏,对过度消费总有内疚感,但下一辈生于丰裕中, 尽管经济上尚依赖父母,却已把消费看作天经地义,甚至以炫耀性消费来获得优越感。

  一切都可以被大肆消费—互联网、商品、身体、性、文字等。这是网络时代的民主,给人一种民主幻象,这其实是匿 名者的民主,一种不必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民主。消费欲不仅瓦解了曾作为美德的节俭,也顺带瓦解了使节俭成为美德的一整 套解释系统(如宗教、传统价值、经典文学)。由于尚没确立一套新的价值系统,人们就陷入无底线的自由中,而总担心被斥 责为“守旧”的舆论界对这些越界行为显示出无底线的宽容。怎么玩都行,最好玩出名利来。

  在中国,这一深刻转变肇始于80年代。实际上,当80年代大学生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对传统发难时,是想从上一 辈手里夺取文化和生活方式领导权,为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提供合法性解释。他们反叛的是文化和生活方式上的传统等级制 ,有一种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严肃的民主诉求。

  在他们成功将青年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带进社会生活后,紧随其后进入文化和生活方式场的更年轻一代则把民主诉求变 成“不断越界”。在80年代文学中,身体还是一个革命的概念,用来对抗贬低身体的传统文化(如张贤亮小说),到90年 代,身体则成了一个自我陶醉的东西(如林白小说)。如今身体正在经历第三阶段,开始变成一种陈列商品(如“

芙蓉姐姐” )。

  由于总担心不够年轻,人们普遍患上年龄恐惧症,不断在更年轻的一代中寻找偶像。这造成了对天真的崇拜和对成熟 的排斥:三十好几的男女也开始学着小女生的腔调说话,而红遍南北的“超女”则把对

青春期的崇拜推向狂热;“80后”作 家呢,则把自己的少年故事写成一部接一部的畅销书。假若说天真意味着活力,那崇拜天真则使活力仅用于游戏。所幸,或者 说不幸,我们看到的并非真天真,而是假天真,它把非常实际的个人盘算老练地隐藏于天真之下,结果就与他们反对的伪善殊 途同归。当本不天真的人开始追求假天真时,本该天真的人却显得少年老成。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