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回家(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11:27 新民周刊
回家(组图)

“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是临近释放犯了解社会的又一个窗口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回家(组图)

上海市新收犯监狱外景


回家(组图)

休息时,警员与服刑人员同娱同乐,切磋棋艺


  通过一系列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让他们了解当前就业形势、用人制度以及失业、养老、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等相 关政策,“能有效地避免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

  撰稿/胡展奋(记者)摄影/潘文龙(记者)

  3月14日,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参观者,他们被警官监护着,进入富丽堂皇的参观大厅,别克 系列、凯迪拉克系列和雪佛兰系列的样车精彩纷呈,光艳夺目,参观者原先暗淡的眼神突然都发出欣喜的光芒。

  接着他们又被引入气氛热烈的整车车间,流水线上,每辆待装车的工序停留都有规定的时间,每套工序的标准件都被 标准的动作导入标准的位置……

  他们,就是来自上海新收犯监狱的“临近释放犯”(简称“临释犯”),负责监护的新收犯监狱“回归指导中心”指 导员朱春华说:服刑多年,他们已经和社会严重脱节,我们的任务就是让他们尽可能正常地“回家”。

  近乡情怯——回家前夕太焦虑

  被谑称为“新兵连”的上海市新收犯监狱坐落在上海西郊青浦和松江的交界处,是一所专门从事新收服刑人员教育集 训、分流遣送的监狱。

  这里风景优美,绿树成阴,监舍现代,交通便利。

  但是,再怎么“园林化”的环境,再怎么“人本化”的监舍,监狱就是森严的监狱,新收犯监狱的特征尤其鲜明:新 收服刑人员在这里集训分流,临释犯从这里回归社会。

  “进口”和“出口”——如同巨大的“洗涤中心”,一批批“肮脏的灵魂”进来,洗净后又一批批地返回社会……

  所谓“临释”,就是“临近释放”的简称,而说到“回归”,但凡安徽白茅岭农场、军天湖农场余刑3个月内以及新 收犯监狱的“临释人员”都将在这里集中,接受指导,获得帮助后“回家”。

  几乎每个不知情的人都会感到诧异:犯人获得自由,径直回家就是,为什么还要在此过渡呢?

  新收犯监狱党委书记黄月明说得明白:在时代列车前,他们已经“脱班”,在生存竞走中,他们已经“脱臼”,须得 我们“帮一把,送一程”!让他们从“监狱人”,还原成“社会人”。

  还在“通用公司”参观时,一位李姓的临释犯和记者交心——“我因为经济合同诈骗罪被判刑3年,刚服刑时还没有 什么焦虑,就盼着自由的一天。

  但如今2006年4月份将刑满释放,也就是很快将获得自由,心情反而越来越沉重,自打去年10月份起就整夜整 夜地失眠,想什么呢?想着自己原来是公司经理,风风光光,轿车进轿车出,现在成了一名“刑满释放分子”,过去的属下怎 么看我?过去的贸易伙伴怎么看我?邻居、同学、亲友怎么看我?而且在老婆孩子面前也从此失去优势,喉咙从此不能响…… 还有,出去后还做贸易吗?如果不做,那么做什么呢……嗨!真是越想越睡不着。

  但自从到了新收犯监狱的“回归指导中心”,心里就渐渐踏实了,他说,“中心”对我们进行了“心理辅导”,针对 我们的自卑心、恐惧心或者报复心进行了矫治,今天参观了“通用公司”,更使我觉得,回归社会,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守序 ”和“规范”——你看,那些

新车的装配顺序,只要一个地方出纰漏,就可能影响整条流水线的运行……我现在想,出去后, 就算不做生意不做“经理”,凭我在狱内学会的钳工手艺,到工厂做一名技工也不错嘛!

  “我也和老李一样”,一旁的王某说,临释前3个月焦虑得吃不下,睡不着,成天担心孩子看不起我,刚到“回归指 导中心”时,连续一星期便秘,急火攻心,眼睛都红了,狱方知道后,马上请“心理老师”辅导我,还安排我和孩子通了一次 电话,由于监狱事先做好了工作,孩子很乖,一通话就亲热地叫我“老爸”,欢迎你回来!那一刻,我的眼泪想不流都不行… …

  “相比之下,因为家有积蓄,李某和王某的‘回归条件’还算不错的”,在我们采访新收犯监狱时,三监区大队长高 丽介绍说,这类临释犯,只要心理调节得好,出去后很快就能重新融入社会,问题出在不少服刑人员服刑期间发生动迁、财产 、户口、婚姻等一系列的变动,我们的任务就是在他们获释前“摆平”这些麻烦事,难度之大,莫过于此呀!

  2002年5月新收犯监狱根据上海市政法委领导“六必”(对临近释放的罪犯必须做到“狱内必访、出狱必接、户 口必报、情况必知、困难必帮、重点人物必控”)的讲话精神,在狱中设立了“回归指导中心”。它的宗旨是:巩固改造成果 ,对临释生活困难者,帮一把,送一程。

  从回归指导教育,到一对一的问候;从增加与社会接触机会,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在回归指导中心,临释服刑人 员适应社会的过程得以提前“预演”。截至目前,已有46批、总计1382名临释服刑人员走出“中心”,开始做个堂堂正 正的人。

  临释服刑人员在新收犯监狱内的羁押时间并不长(一般3个月),但一定会受到狱方“四个一”的安排,那就是:“ 一次亲情电话”(让临释服刑人员和家属通一次5分钟左右的电话);上一次心理疏导大课;和警官做一次长谈(让临释服刑 人员提出求助报告);参观一次现代化大企业。

  33岁的蔡某服刑3年期满将被释放。出狱前,蔡某唯一的愿望就是再听一堂“就业指导”讲座。如今,“回归中心 ”与青浦区劳动局、市劳动力人才市场、市工商信息管理学校等单位建立起协作关系,定期请来专家开设就业政策、择业技巧 、创业指南等专题讲座。这类讲座至今已办了30余次,因事关谋生,受到临释服刑人员的普遍欢迎。

  怎样申请“低保”、开业需具备哪些条件、如何办理相关法律手续?明亮的活动室内,青浦区商业技术学校的老师正 讲解着有关个人开业的政策法规和程序。与孙某一样,堂下20多名临释服刑人员都听得很仔细,甚至带来了小本子,认真做 着笔记。陪同的王怡洁警官告诉记者,参加讲座是自愿报名的,内容往往也是临释服刑人员关心的热点,来听的人当然认真, 效果自然也好。

  “要在3个月内帮助临释服刑人员掌握一项职业技能或谋生手段,这的确勉为其难。”监狱刑务处主任杨宝贵说,现 在一般注重在服刑期间培养他们掌握自食其力的能力,而让临释服刑人员到新收犯监狱过渡的意义在于:通过一系列的就业指 导和心理辅导,让他们了解当前就业形势、用人制度以及失业、养老、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等相关政策,“能有效地避免他们 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

  爱心如海——济危救绝“王六必”

  说到临释服刑人员的“安置帮教”,新收犯监狱——不,可以说整个上海监狱局干警系统没有不知道“综治办”干警 王桂文的,因为“六必”工作做得异常出色,大家干脆叫他“王六必”。

  “王六必”快60岁了,一看就是慈眉善目的忠厚长者,只要一提起他,临释服刑人员个个跷起大拇指:王警官对我 们恩同再生父母!

  68岁的单身汉杨某快要刑满释放了,但却没有一点喜悦的心情,只要一想到自己唯一的那条渔船早已化为河底朽木 ,他就整夜整夜地睡不着:出去后怎么生活呢?除了打鱼,他没有任何技能。

  于是他居然向即将给他自由的狱方提出“放弃这样的自由”,要求留场度过余生。

  老王掌握这个情况后,两次赶到杨某户籍所在的上海金山区,与金山区司法局、镇政府以及村委干部协商,最后决定 由镇政府为他临时租用空房一间,村委会为他购置了灶具、床铺以及日常生活必需品,镇里还解决了他每个月生活费250元 以及部分医疗费用,让其过渡一年后即安排进镇养老院安度晚年。

  三九严寒、三伏高温,被民政部门认定为“三等甲级伤残”的王桂文外出联络各区局都是步行加公交,当心脏不好的 老王累得气喘吁吁回来,告诉杨某这个好消息时,不仅杨某感动得热泪盈眶,监狱内其他服刑人员也一致觉得老王真是“菩萨 心肠”,政府如此“情重义重”,我们再不好好改造怎么说得过去呢。

  服刑人员赵某,父母离异后由外公外婆抚养成人,曾三次入狱改造,如今临近释放,他向监狱打了求助报告:“…… 我人不人,鬼不鬼的,舅舅和舅妈看不起我,外公外婆年事已高,已无力抚养我,我不想回家了,希望监狱收留我,让我去皖 南农场也行……”

  看到此信,老王心情不能平静:赵某还年轻,不送他一程,完全有再次进狱的可能。

  于是他和监狱综治干警老张一起,先后三次跑到七宝镇,找司法局联系安置。

  首先是户口。他们找到赵某的外公外婆,请他们继续收留外孙,同意落户;接着又找到赵某开汽车修理厂的舅舅和舅 妈,再三做他们工作,要他们再给外甥一次机会,给他一份工作。

  看着两位老警官为着一个几乎毫不相干的青年人而冒着39度的高温,三次奔走于监狱、地方政府和家庭之间,赵某 80多岁的老外公老泪纵横地说:你们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我们就算不相信外孙,也要相信你们啊!

  出狱后,深受感悟的赵某果然幡然改悟,勤勤恳恳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做人,近日已经传来结婚的消息。

  在新收犯监狱,“王六必”和他的战友们为“刑满释放分子”的生活而奔走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

  “王警官,如果没有你的帮助,我今天出狱后不知到哪里去安身呢,谢谢你!”2005年9月14日上午,上海市 新收犯监狱威严的大门口,这天释放的服刑人员钱恩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对前来送他出监门的王桂文警官虔诚地鞠了一躬:“ 你放心,我再也不会去做什么坏事了,我会珍惜你对我的教育和帮助。”

  这是又一例老王和他的临释服刑人员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

  时间倒溯到2004年3月12日,钱恩已经是第二次来到新收犯监狱了。可是“掐指算来,连同这次,已经是第六 次进大墙了”。他坐在床上,眼睁睁地望着铁窗外自由飞翔的小鸟,心里恨恨地说:“要不是户口问题,我现在是已经做了爸 爸的新郎了。”

  今年36岁的钱恩出生在“文化大革命”中期的1970年,那时,父母亲都是下放到安徽农村的“黑五类”分子。 当他7岁时,“文化大革命”结束了,父亲家里补发了一大笔钱,经济条件的变化引发了他父亲思维的变化。于是,他与相濡 以沫7年的发妻离了婚,娶了一个漂亮的小姐。于是,小小年纪的钱恩跟了父亲,住进了中山南路上一所非常宽敞的老房子, 就在他憧憬着美好生活的时候,一向对他和颜悦色的父亲为了讨好年轻的继母,对他恶语相向,非打即骂,小钱恩感到这个经 济条件相当优越的家仿佛是一个充满恶魔的水牢,他无法忍受这个地狱般可怕的家。

  一天晚上,他不小心弄脏了继母刚收下来的内衣裤,继母骂了他,他还了嘴:“我不是存心的”,结果,却被不问青 红皂白的父亲暴打了一顿。伤心的钱恩愤而离家出走,流落街头,饿了,到饭店门口拾些剩菜冷饭充饥;困了,在菜市场的摊 位上凑合一夜。那时,在小钱恩幼小的心灵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恐惧和仇恨。就在他流浪的第三天,衣衫褴褛的他被下中班回 家的母亲看到了,当时,母亲心疼得直掉眼泪:“作孽啊!”母亲知道了他在外流浪的原委后,找到了那时生活条件相当好的 父亲进行交涉。然而,他父亲根本不爱惜自己的儿子,说什么:“就是他死在外面,我也不会去找他的。”虎毒尚且不食子, 面对如此冷酷无情的父亲,钱恩胆怯地拉着妈妈的衣角,跟着妈妈来到了外婆的家,与当时判给母亲的两个弟弟生活在一起, 外婆的家虽然简陋、拥挤,但很温馨。不久,钱恩的抚养关系也转到了母亲那里。

  但是,由于当时他的父母都是下放户,没有城市户口,所以,钱恩的户口也只好留在安徽省定远县,不能在上海上学 。不仅如此,外婆家里经济条件也非常糟糕,靠母亲一个人在里弄生产组工作要养活一家人,生活实在是艰难。1985年, 14岁的钱恩因偷了一家烟纸店的香烟等物品而被劳教3年。

  在劳教所的3年时间里,钱恩通过半工半读的机会,学会了写字、看书和算术,转眼到了解教的日子,钱恩回到了社 会。他找到了父亲,要求有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但冷漠的父亲再次把他拒之门外。无奈的钱恩最后还是住回了外婆家那间十 分拥挤的只有10平方米的小屋。此后的钱恩因长期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屡屡犯错和犯罪,先后被劳教和判刑多次。

  1996年年底,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钱恩被减刑1年2个月而提前释放。“那天释放后,我没有去找父母”,在 新收监服刑期间,钱恩向老王汇报说,“那次释放后,我发誓不再偷东西了,我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养活自己。”

  那年5月的一天晚上,钱恩在街上摆摊卖碟片。这时,隔壁摊位上来了一个清秀的姑娘,挑中一只发夹,一试,很漂 亮,十分满意。姑娘准备掏钱时,发夹被摊主不小心碰到了地上,摔裂了。于是,摊主硬说是姑娘弄坏的,要她赔。两人发生 了争执。当时,钱恩站在旁边,把整个过程看得一清二楚,他马上仗义执言,把摊主说得哑口无言。

  第二天晚上,钱恩的摊位上有几个人在挑选碟片,其中一个姑娘把挑好的碟片给钱恩看:“老板!多少钱?”正在埋 头整理碟片的钱恩抬头一看,惊喜地说:“啊!是你!”那姑娘也认出了钱恩就是昨晚帮她说话的小伙子。趁着茫茫的夜色, 两人在摊位旁热烈地交谈起来。没几天,小秦姑娘成了钱恩的恋人。但是,钱恩向她隐瞒了自己坐过牢、没有上海户口的事实 。经过三载寒暑的交往,两人不仅同居了,而且有了同居的结晶。

  因为女方有了身孕后,两人的婚事摆上了议事日程。没有上海户口的钱恩不能在上海办理结婚登记,而原先在安徽省 定远县的户口也于1999年5月10日被当地以“在我村未参加土地承包,现同意迁回上海居住”为由而退回。

  小秦姑娘了解到他的真实情况后,毅然与他分手,在孩子出生后三个月,小秦带着孩子走了,临走说,“我不能和一 个没有身份的人生活在一起”。这句话让本来就很自卑的钱恩感到非常伤心。

  这时的他不去想如何改变自己的现状,却沉沦于痛苦的回忆中。迷茫中的他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投入了毒品的环抱 。2004年3月15日,他携带毒品到浦东新区周家渡渡口,以人民币200元的价格将2小包海洛因(0.14克)贩卖 给他人谋利,被公安民警当场抓获,同时从他身上缴获海洛因0.15克。钱恩被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以“贩卖毒品”罪判处有 期徒刑1年6个月。

  又是一次监禁。2005年7月3日,临近释放的日子,钱恩经过再三考虑,向政府队长呈送了一份报告:要求政府 队长帮助解决他出狱后的居住问题。监狱领导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派老王处理此事。

  王桂文接到监狱领导交给他的处理钱恩户口问题的任务后,马上全身心地投入。因为,钱恩曾表示他出狱后没有住处 ,怎么办?

  再次冒着8月的高温,身带残疾的王警官大汗淋漓地奔波于监狱、黄浦区司法局、老西门街道、派出所和钱恩母亲的 暂住地之间,唇干舌燥地做工作,心平气和地“打圆场”,终于使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2005年9月14日是钱恩释放 的日子,为了给他释放后的生活提供方便,王警官还向监狱打了一份给予他经济补助的报告:“钱恩8岁时父母离婚,1982 年4月经上海市卢湾区人民法院调解改由其母抚养。目前其母户口在本市××路××号内,依靠低保维持生活,因历史和家庭 的原因,生活来源有特殊困难,考虑到该犯的实际情况,建议刑释时一次性补助人民币200元。”

  面对狱方的关心和帮助,“老官司”钱恩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在监狱内最后一篇周记(思想汇报)中写道:“为了我 一个多次进出监狱的服刑人员,王警官不辞辛苦,终于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我有了一个可以回去的‘家’。我衷心感谢人民 政府治病救人,给出路的改造政策。而且,监狱为了照顾我出狱后的生活,给了我200元的补助,我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 政府。我再也不会去做任何对社会和人民不利的事了,请相信我。我也要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如今,钱恩在街道的帮助下,在菜市场摆了一个小摊,安安分分地做着小生意。每当有人再唆使他“作奸犯科”时, 他总是对人说:“兄弟”,别再为难我了,人家对我好到这种程度,我再这样犯老毛病,简直就不是人了!

  王桂文在3年多的时间里,和全市19个区、县的“安帮办”建立了热线联络网络,会同大墙内外的共同努力,解决 了120多个“临释人员”的复杂的家庭矛盾,新收犯监狱对临释人员的困难求助解决率因此而达到80%,为维护社会稳定 做出了卓越贡献。2004年、2005年王桂文连续两年被评为“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

  安置帮教——大墙内外

同一首歌

  说到新收犯监狱2000年-2004年连续被评为“上海市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先进集体”时,副监狱长张 元忠说,其实社会上对我们如此艰巨而又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也有误解或不同看法。有的人认为,我们周围也有弱势人群,就 业问题也很突出,而“刑满释放分子”,凭什么和人平起平坐?

  他们就不想想,论“势”,其实没有比“临释人员”更弱势的了,你虽然弱势,你至少还有城市户口还能享受“低保 ”吧,可他们呢,因为犯罪,大都家庭破碎,妻离子散,户籍注销——是的,当初你可以说他们咎由自取,但是现在他改造期 结束了,就是一个受到宪法保护的公民,就应该得到社会正常的帮助,以前那种所谓的“刑满释放分子”的说法,颇含歧视的 味道,现在绝对不能再以这种眼光看人!比如临释人员张某,现年61岁,早在1961年被判劳改时就被注销了城市户口, 后来屡被判刑,现在已是一名老病残的服刑人员,历史遗留的“袋袋户口”长达40多年,该不该关心他?新收犯监狱干警对 他毫不歧视,迎难而上,冒着高温奔波于该犯的原户口所在地,最终为他落实了户籍;又如服刑人员刘某,1984年遣送新 疆劳改时被注销了城市户口,现身患重病,经常卧床不起,想到自己户口无处申报,到处被人歧视,被“踢皮球”,抗改情绪 明显,你说该不该关心他?后经我们干警多次奔波,也终于解决了落户问题,像这样的个案,你解决了一个,就带动了一大片 人的稳定。

  在这方面,上海19个区县的司法局极大地支持了我们的工作,没有他们的安置帮教,我们的努力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

  除了户籍,临释人员最大的困境往往是婚姻破裂后的后遗症,以及就业上的一筹莫展。张副监狱长介绍说,比如纵火 犯周某,刑前因为和单位领导发生争执,纵火,烧伤了同事,也烧伤了自己,在狱内精神沮丧,常常以泪洗面,对生活极度悲 观,常常流露出出狱后要报复社会的想法,因为残疾,监狱内除了对他生活给予很大的照顾外,为使周某刑释后能够生活自理 ,减少危害社会的可能性,及时报请上级批准拨款,送周某去市第九人民

医院做了三次植皮手术,改善了他的身体状况。周某 释放后,扬言报复的言论不断,新收犯监狱本着“六必”中的“重点对象必控”的精神,继续关心他的状态,积极配合闸北区 司法局和相关街道,做了大量的旨在稳定他情绪的思想工作,为他办理了残疾证和失业救济金,使他生活有了着落,同时还说 服了和他情绪高度对立的前妻,让他能够常常见到他最爱的孩子。

  一个对社会极具潜在危害的刑满释放人员就这样慢慢地淡化了对社会的怨情,目前周某说得最多、感谢得最多的就是 两个地方:监狱和居委会。

  “回归指导中心”在监狱内的编制是“第十二中队”,隶属于三监区。三监区大队长(监区长)高丽是个面色红润的 中年干警。

  说起“回归指导”,高丽认为在余刑期内的细密观察非常重要,中队根据观察分析,往往非常及时地为临释人员所在 地的派出所提供重要信息和预案。

  人的内心世界再怎么隐蔽,也会透过语言和神情、动作显露痕迹。比如眼神,高丽说,盗窃犯的眼神总有些异于常人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那种老爱“惦记别人东西”的眼光就是与众不同,这是一种本能,说来也奇怪,一个 改造成功的盗窃犯,异样的眼光会慢慢消失,“心正则眸正”,但是如果改造效果不好,那么即使临近释放,他的眼光仍然异 样,再加上劳动态度恶劣和责任冷漠,我们就会及时提醒所在区的司法局和街道,要继续观察他释放后的行为;屡犯“故意伤 害罪”的犯人,你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的眼神“定怏怏”地有暴力倾向,俗话说“煞重”,敏感的人看到这种眼神会打 冷噤,那就是一种直感。这种眼神如果经过改造没有明显消退,那么再结合他其他的狱内表现(比如扬言报复等),我们可以 预测他出狱后仍有再犯罪的可能。

  性犯罪的服刑人员,如果拒绝改造,眼神也奇怪。那就是特别“邪”,直勾勾地看人,被看的人常有不寒而栗的感觉 。

  但是不管怎么说,劳动态度很能揭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在狱内,我们常常组织服刑人员从事一些轻体力劳动,比如 糊纸盒、纸杯之类的,不同的服刑人员,对待劳动的态度截然不同。特别是细节,很能说明服刑人员的心态。

  一群服刑人员在糊纸杯。午饭时间到了,很多服刑人员都会稍作延迟,把手里物件的最后一道工序完成,比如纸杯有 3个“杯底”,刚涂上胶水,吃饭铃声响了,有的服刑人员会把杯底和杯身粘上才走,花不了几秒钟的时间,因为吃完饭再来 ,涂上胶水的杯底通常也就报废了。但有的服刑人员不肯稍作停留,三个杯底刚涂上胶水,铃声响了,他起身即走,杯底报废 拉倒。

  细节很能说明问题。这类服刑人员一般来说心存怨怼,情绪深处隐藏着某种的强烈的不满,从道德层面分析,责任感 较差。

  这类服刑人员出去后会不会再犯罪呢?仅凭这点细节当然还不能断定他会重犯,然而,根据这些蛛丝马迹,我们就会 把他列为重点关心和帮教的对象,和他们深谈,了解他们的“心病”,寻找治愈“心病”的途径。

  比如吴某是个最典型的例子。

  他三次服刑,也是一个“老官司”了,刚进入新收犯监狱,我们发现他情绪不稳定,除了成天唉声叹气,就是劳动态 度有异,吃饭铃声一响,马上把手头的活丢了,再怎么报废也不可惜。

  为什么责任心如此之差?劳动产品的价值虽然较低,也不能如此视作累赘呀。和他一谈心,谜底揭开了:该犯父母早 亡,留下农舍一间,服刑前,房屋还结实,没想到临释前几个月忽然接到消息,老屋倒了。这意味着他一旦获释将成为无家可 归之人,所以异常焦虑。更重要的是,此人“预后”很差,照他目前的困境来看,“再作案再吃官司”的可能性极大。

  狱方经研究决定再次派老将、“综治办”的王桂文出马解决此事。然而老王一到吴某户籍所在地就发现“苗头不对” ——在当地,吴某居然是个“万人嫌”,当地群众一提起吴某就集体声讨:兔子尚且不吃窝边草,可这个“坏料”,这个“痞 子”就是爱吃窝边草!东家犁耙西家秤,什么都要偷,这样的“老虎”,回来落户口都不行!更别说给他帮助!

  老王听了心情异常沉重。生活,就是这样充满悖论。因为犯罪,你失去了自由;可是,当自由再次回到你身边时,你 会发现因为你的沦落,自由已经不完整了。

  不过老王毕竟是沙场老将,他调整了自己的方案后,紧紧依靠当地司法局的支持,先做通了当地政府的工作,然后通 过当地政府耐心地、细致地、持久地做当地群众的思想工作,重在一个“情”字,强调一个“善”字,最终打动了当地百姓, 赶在吴某释放前,由村里腾出两间工具房,粉饰一新,还抱来两床棉被和一套“液化气灶具”,左邻右舍甚至还捧来大米和油 盐酱醋,老王亲自到场拾掇,使吴某获释的当天就得到妥善安置。

  在老王的努力下,乡政府还支援吴某一辆人力三轮车,依靠这个活计,吴某月入千元,基本能够自食其力了。

  事实上,吴某终于获知这一切内情之日,也就是他洗心革面之时,人们熟悉的、畏之如虎的“痞子”不见了,取而代 之的是一个勤勤恳恳、态度谦和、常常力图回报社会的人,大街上,巷子里,面对老弱病残,他概不收费,遇有急事或急病之 人,他总是不计报酬地先服务到位再说,几乎一夜之间,“万人嫌”成了“众人夸”,叩其原因,吴某答得非常朴素:父老乡 亲没有一个把当我罪犯的,我岂能再犯前科!乡亲们的恩情一辈子也报答不了啊。

  天马山麓,华亭故地,一座融合法律威严和人间温暖的“灵魂自新中心”正在崛起,一个又一个获得新生的人们从这 里重新扬帆——

  新生,从这里起锚!-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