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26年,看着上海“长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16:55 新民周刊

  26年,看着上海“长高”

  一个工友说陆民铨是看着上海的建筑一天天长高的,他点头微笑,十多年里他见证了上海大变样,并为这个过程作出了贡献。

  撰稿/杨 江(记者)

  “你们集团在威海路上的文新报业大厦就是我参与建设的,还有沪太路上的新民大酒店也是。”陆民铨自信地笑着让记者猜他的年纪,“我可是上海本土最后一批建筑工人哦!是从最底层的工种一点点做到今天这个位子的。”

  陆民铨,54岁,龙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国家一级项目经理。他的办公室是随着工地迁徙的,现在负责的工地在常德路与南京西路路口,毗邻静安寺与恒隆广场,“用不了一年,这里将竖起一座43层的

写字楼和一栋20多层的酒店式公寓!”

  这天下午,他坐在蓝色活动工房二楼办公室内,身后是车流如织的延安路高架,面前是繁忙的建筑工地。他的头发和皮鞋上落了不少灰白粉尘。“干这活讲究不来干净,整天忙忙碌碌,明天早上还要起早赶飞机。”

  我是上海崇明人,出生在农村,来市区前在崇明做桥梁工程建筑工,1980年,我坐船到了市区,进了上海第四建筑有限公司,那年我才28岁,结婚刚3年,老婆留在家里带儿子。

  当时上海还没有多少大规模的建筑工程,多是建造一些厂房,我做了9年钢筋工,整天在工地上捆绑钢筋,一天下来累得浑身散架,腿都迈不动。

  当时的建筑工基本都是上海本地人,大多来自崇明、青浦、嘉定等郊县,很少有外地来的。那时候建筑工没什么地位,常受到歧视,我记得走在马路上,人家都躲得远远的,叫我们“阿乡”、“刚刚从十六铺上来的”。这样的话现在根本听不到了,但当年传到耳朵里,气得我们嗓子堵得慌。那时候上海的建筑工讨老婆都很难。

  我做钢筋工的那9年,住宿条件比现在差远了,一般都是在工地上用毛竹搭一个棚子,下面铺一层木板,一排人挤在一起,冬天冷得不得了,夏天却热得要死。

  大概在1990年,也就是浦东新区开发启动前后,上海的建筑业开始升温,一下子出现大量建筑工程,建筑工紧缺。这时候上海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少,本地没多少人愿意干这种又苦又脏的生活,所以我就成了上海本土最后一批建筑工。

  一方面,大量江浙一带的建筑工来了,他们承担了工地上繁重的劳动;一方面,我们这批本土建筑工开始被公司提拔至管理层。

  我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因为工作努力,被提拔做质量监督员、安全员,还做过支部书记、中队长。1991年,公司选拔一批优秀的本土建筑工以劳务输出形式送到新加坡学习,我也在其中。

  那时候,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在建设方面有很多可学之处,我在那边整整两年没有回国,1993年我回到上海,走出虹桥机场的一瞬间,我惊呆了。

  我当时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后悔出去了两年。为什么呢?我发现,两年后眼前的上海已经大变样了,我有一种陌生的感觉,马路上的公交站都不认识了。我觉得留在上海施展才能的空间更大。那时候的建筑工地位已经明显提高了,我出国时月工资是120元,等1993年回来时,建筑工的工资已经是1200元了。

  回国后我就一直搞行政工作。浦东开发如火如荼,浦西建设也如日中天,建筑工非常紧缺,用“抢”来形容建筑队的吃香一点不过分。外地建筑工成为主力军。因为人员紧缺,各建筑公司开始从外来建筑工中选拔优秀人才,当年带十几个工人到上海来的外地包工头,文化层次高一点的现在大多都成了老板。

  直到1995年,建筑业开始萎缩,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建筑业进入低谷,那时候出现了很多烂尾楼。我记得公司当时的口号是“保本微利”,足见当时形势的严峻。连续几年,我们的心情都是比较沉重的,幸运的是还能接到一些工程。那期间,建筑工人的日子相对好过,一方面,活动工房出现了,工人不必再在阴冷潮湿的工地上搭棚子睡觉,另一方面,虽然项目不很景气,劳动力成本却在一点点提高,建筑工的工资也因此水涨船高。

  陆民铨说,那时候建筑工的月工资在1000元左右,身为管理层的他每月有1200元。他的命运在1995年开始转变,他在这一年转型为项目经理。

  一个工友说陆民铨是看着上海的建筑一天天长高的,他点头微笑,十多年里他见证了上海大变样,并为这个过程作出了贡献。十多年里他一共走了9个工地,每处都要花费2年左右,其中有浦东的海洋水族馆、南京西路的金鹰购物中心。如今,每次有人提起这些建筑,他的心底都会荡起一股暖流。

  起初,上海的建筑工主要还是来自江浙一带,直到

房地产业在2001年下半年左右突然火爆,来自安徽、河南、江西、四川等地的建筑工才开始大量涌进。但房地产业的春天并不意味着建筑业的春天,房地产的利润是别人赚的,对建筑施工队而言,好处就是业务量大了,不愁没活干。到处都是施工工地,建筑队又开始抢手,原先可能10家建筑公司抢一个单子,现在可能是只有5家,因此民营建筑公司得到了发展的良机,国有企业渐渐失去主导地位。

  建筑工人的工资并没有明显提高,我也开始了自己的定位思考。2004年3月,我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国有企业,其实公司待我还是挺不错的,但我觉得国有企业需要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陆民铨跳槽到了龙元建设集团。这是一家民营企业,他坦率地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薪是20万元,老婆孩子都在市区,生活很滋润。陆民铨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子承父业也做了项目经理,不过陆民铨说:“我是从底层的建筑工做起的,对工人的感情更深切。”

  工地上目前有500多名来自各地的建筑工。他常把自己这26年的历程与现在工地上的工人相比。实际上,目前的建筑工已经是第二代了,1990年代初的第一代外地建筑工大多已经年过五十,回家养老了,目前工地上的多是30多岁的工人。陆民铨发现,第二代建筑工的文化层次明显比第一代高,很多建筑工都是高中文化。

  站在城市人的角度思考建筑工,与站在农村人的角度思考建筑工,会出现不同的理解。社会上有人讨论建筑工的性压抑问题,我听到一种说法是建筑队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发廊”,这种说法根本不对,“发廊”是一个社会现象,与建筑工没有必然联系,不能归罪于建筑工。

  建筑工背井离乡,要过夫妻生活几乎不可能,日子过得的确很苦。但我的了解,建筑工出来打工就是为了养家糊口的,绝大多数人是本分的,“发廊”对他们而言是高档场所,消费不起。

  工人很不容易,我给他们放假,他们还不高兴,巴不得天天加班,因为加一个班,他一天的收入可能就有100元左右。

  当年与陆民铨一起到市区打工的同乡,现在几乎都成了建筑公司的高层或者是小老板,他因此常以此鼓励自己手下的建筑工:上海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只要你肯努力!他主张建筑工把妻子儿女常带到上海来看看,因为他觉得看到差距就可以激发建筑工的后代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