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骆驼嘲笑你(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11:27 新民周刊 | |||||||||
敢于嘲笑国际文化权势的大男孩周铁海 周铁海以骆驼的形象颠覆了古典油画的贵族身份 北京的老百姓有一种看法,骆驼打喷嚏是最令人难堪的,不仅模样丑陋,而且泡沫乱飞。但周铁海却用骆驼的形象重 新诠释世界名画,矛头直指当下的艺术界。 撰稿/沈嘉禄(记者) 继推出向京作品展后,上海美术馆又迎来一位年轻的当代艺术家周铁海,个展的标
著名当代艺术评论家栗宪庭曾经这样评价周铁海:“周铁海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催化剂,正是他的存在,一系列的化学 反应才能出现。”周铁海是艺术界公认的独树一帜的艺术家。他所居住的上海,在近20年里成了全世界发展最快的都市,这 种迅速的变化在艺术家眼里往往成了一个审视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视角。周铁海敏锐地感受到了这种突变,并用极具个性的作品 表现出来。他以反叛的姿态和艺术发生联系,矛头直指当代艺术本身。他揭露的是西方策展人和收藏家书写中国当代艺术史的 现实和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生存状况。这就是周铁海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贡献。 在这次作品展中,除了大家熟悉的被冠以“安慰药”名字的骆驼系列,还有《八十年代明星》和《补品》系列,后者 以喷绘的方式,在大面积的画布上复制宋元及八大山人的水墨作品。现场还有一个9分钟的电视短片,记录了画家的创作过程 及个人的艺术宣言。在上海美术馆底层展厅里,来自法国的一位女设计师按照周铁海作品的基调重新布置了展厅,以防止建筑 花饰对作品的干扰。娇小的身影在扶梯上闪烁,老外为一个中国画家打工的现实,也正说明周的作品在海外的认可程度。 在现场,记者见到了周铁海。这是一个大男孩的形象,嘴唇稍厚,嘴角总是挑起一抹嘲笑的意味,就像他的骆驼。 记者:听说有一度你故意游离于艺术圈? 周铁海:是的,那是在1991年上海车库展后。当时,我和杨旭应邀参加这个当代艺术展,你知道,在那个时候, 中国美术馆刚刚发生了枪击事件,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观念正处于活跃期,但也显得有些迷茫。我们送了几件作品,但后来因为 对布展的方式提出了看法,却没有得到尊重,我们就撤退了。不过,后来我们与主持这个展览的艺术家们还是有往来的,彼此 成了朋友。我是一个不合群的人。当时还认为我们比他们更前卫。 记者:短暂地游离艺术圈时你在干什么? 周铁海:我在拍电视广告,我对广告一直有兴趣。杨旭去搞室内设计了。不过3年后我又回到了艺术界。 记者:什么原因促使你回归?你不甘寂寞了? 周铁海:1993年是中国艺术家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这对中国艺术家而言是很大的鼓舞,这个展览一向被认 为是通向世界的桥梁。但同时“国际化与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这个话题也一直困扰着大家。我在美国碰到了一个据说对中国 很熟悉的意大利策展人弗兰,他开出的一份中国艺术家的名单上没有我。我当时就想,假如他知道我的话,也会邀请我去威尼 斯。后来我又遇到美国《新闻周刊》的一个记者,他到中国来报道当代艺术家,名单上也没有我。那我就想了,如果我一直游 离于西方视野之外,永远也不会被人认识。而且,我更惊讶地发现,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了解其实非常肤浅,是符号化的, 存在很多误读。我想应该让他们真正地认识一下。 记者:你用什么方式提醒他们? 周铁海:我创作了《假封面》系列,就在大家最熟悉的周刊封面上贴上中国人的形象,并以煽动性语言制造出中国当 代艺术不断轰动国际的假象。符号化的东西总是最容易让人记住的。我想告诉西方人,中国并不是他们简单了解的那种现状, 但我们又必须利用他们的形式。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要抢夺话语权只能采取一些迂回的技巧。比如奥斯卡,游戏规则 是西方制定的,我们只有遵守的份,但你得了奖,就会引起别人的刮目相看。姚明到美国打球也得按他人的规矩来。 记者:现在转播NBA,球场上居然出现了中国文字的广告。如果没有姚明,美国人根本不会做这个广告。这里面有 商业价值。对当代艺术而言,也是如此吧。 周铁海:是的,但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画廊,也没有收藏活动,西方人要了解中国的当代艺术只能通过作品。 记者:骆驼的出现也在这个时候? 周铁海:是的,我选择骆驼是因为它是海外贸易的符号,美国的骆驼香烟是在全球流行的,虽然现在被日本企业收购 ,但在文化的层面上还是代表了美国,全世界的人都认识。 记者:那你为什么要用骆驼去改造世界名画,你是讽刺前辈大师呢还是致敬? 周铁海:这在世界艺术史上是有先例的。杜尚曾给《蒙娜丽莎》加了两撇胡子,从此打开了一扇窗,提出了新的想法 ,标志着现代主义的诞生。古典名画是强大的,骆驼代表的工业文明也是强大的,但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荒谬的效果,能 引起人们深层次的思考,也就是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侵蚀,以及现代人的自我反思。另一方面,它暗示了一个事实:艺术就 好比是提供给那些想在艺术圈内成功的人的一种自我安慰。当时,不少中国艺术家走出国门,取得一丝丝成功就以为不得了了 ,其实他们对世界了解太少。反之,西方社会认为通过某件事认识了中国也是误会。 记者:我知道你创作的第一幅骆驼系列作品是《我们寻找爱情》,后来被瑞士驻华大使、收藏家乌利·希克购买了。 第一次公开展出作品是在由日本资生堂赞助的《亚细亚散步》艺术家群展上的《你孤独吗?》。中性的骆驼在名画上的显身, 产生了非常滑稽的效果,它的表情、体形及一本正经的姿态让观众看到了人类丑陋的一面,能产生很多联想,这就是骆驼的思 想价值。骆驼系列一共创作了多少幅? 周铁海:大约100幅,现在手里不多了,这次画展上的不少作品还是从收藏家手里借来的。 记者:后来你创作了《八十年代明星》,我看到画面上的所谓“过气明星”,脸上溢着理想主义的憧憬,你甚至将她 们的这种表情放大了,特别真诚、清纯,代表了当代的社会思潮和普遍心态。通过她们,你想对当下的集体意识进行批判吗? 或者对一个远逝的时代给予过分的怀念? 周铁海:20年过去了,人们的想法与当时有很大的落差,理想与现实也有很大的落差,失落感普遍存在。不是今天 的物质生活不如从前,而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被腐蚀了。但我还是认为今天是建在希望上面的,只不过每个艺术家的艺术态度不 一样而已,希望的方向对不对?我并不考虑。 记者:那么你创作的中国画系列呢?你认为用喷绘的方法能再现中国的古典精神吗?比如八大山人的笔触你能再现或 强调吗? 周铁海:事实上,这三个系列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在读书时我对中国水墨画不感兴趣,后来我逐渐认识到他们的伟大 之处,我对自己的文化了解太少。所以需要补气,向前辈大师致敬。这组作品命名为“补药”就是这个用意。至于笔墨,用喷 绘的方法是可以表现的,中国画的意境对我而言是最为重要的。 记者:有人认为,正是因为你对西方艺术和社会进行强烈批评,反而赢得了西方人的尊敬,掌握了话语权,那么通过 《补药》系列,是否意味着向西方当代艺术家掷下黄手套? 周铁海:坦率地说,我还在两者之间摇摆。今天我在商业上获得了很大成功,在艺术观念上引起了西方人的重视,但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在作品中融入过重的意识形态的东西?为什么一定要对立?看看我创作的《文明》,下面是马远的水波,天 空中则出现了一架美国的侦察机。你说美国飞机侵入中国的水面吗?他如果是“善意的观察”,那又如何呢?但他永远消灭不 了中国的水面,戏水是危险的。文明在今天其实是共存的,相互影响的。 记者:有评论家说,你是用绘画的方式对绘画本身进行嘲讽。我还听说,你本人是不画的,你只管出想法,成型的过 程交给助手去完成,那么如何理解你的绘画? 周铁海:是的,我有一个工作室,在通常的情况下,作品成型这一步骤是由他们完成的。但我认为,对一个艺术家而 言,画画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观念。你能产生什么思想?它对艺术史的推动作用有多大?这才是重要的。我不想成为 一个画匠。但并不说我很轻松,我每天上午10点钟去工作室,一直到晚上6点回家。我是与助手一起干活的,你看到了,我 的作品尺幅是很大的。我用喷绘的方法创作,因为它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它的商品属性很明显。而恰恰用这种流行文化的方法 表现,又因为画面所承载的观念是尖锐的,对商业化进行了再一次嘲讽。我想告诉大家,做艺术家是很容易的。 记者:大约从1998年开始,你开始受到海外艺术界的关注,你调侃艺术界和西方文明的作品频繁出现在世界各个 重要展览上。你越是调侃国际文化权势,国际文化权势越是重视你。就像当年抽象艺术试图挑战中产阶级文化的保守趣味,最 后反而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权势一样。那么,你会被西方艺术界收买吗? 周铁海:是的,这又是我应该嘲讽的题材。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头脑清醒。 记者:比如说吧…… 周铁海:比如说现在不少海外收藏家看好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会集中收购某一画家的作品,难道是纯粹出于 艺术目的?难道就没有意识形态的考虑和商业意图了?-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