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自主创新 文化先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8日11:46 观察与思考

  我们既然不能追随资本主义,就应该在教育领域首先进行创新,用教育的创新推动全民的全面创新。

  -朱宗震

  科教兴国、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国家和平发展战略中,本是三位一体的
。目前,我们正在强调落实科学 发展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但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而重中之重,仍然是教育问题。 因为这一切的关键,还是人的问题,人的素质问题,13亿中国人的素质问题。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精神的普及,还是要依 靠教育。国家在财政拨款上,应该采取强行划拨机制。尤其对于贫困地区的普及教育和职业教育经费,更应如此。要落实科学 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是只落实到社会精英人物就能实现的,那是全民族的事。

  在教育领域,除了投资问题外,就是教育方针问题,也是一个文化观念的问题。上世纪初,从民间推动教育改革的领 袖张謇说:“鄙人潜心研究,所谓中国专长者,不过时文制艺而已,科学则有能有不能,至于教育之理,教人之法,虽谓直无 一人能之,亦不为过。嗣后渐有议及设学堂者。惟凡事须由根本作起,未设小学,先设大学是为无本。小学惟在得师,则师范 尚焉。鄙人立志办师范学堂,盖始于此。”目前,我们教育之理,教人之法,还很不科学。八股文式的应试教育,以及传统的 精英教育思想,没有彻底清理。有位政协委员指出:我们的教育素质下降了,我们的创新精神被摧毁了。也许这样说有些言重 了,但目前我们在教育方针上确实问题多多,与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有着明显的差距。

  教育领域,正是科学性和人文性高度结合的区域。资本主义的创新,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基础上的。我们 既然不能追随资本主义,就应该在教育领域首先进行创新,用教育的创新推动全民的全面创新。

  教育的创新,当然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但也可以从最简明的地方开始,就是建立大学校长选拔的创新机制。也就 是用什么方法,把能够办好教育爱护青年的校长选拔出来?在中国现代化的早期,就是从选拔了一个蔡元培当

北京大学校长开 始的。新文化运动得以在北大生根。我们迫切需要有一批能发挥巨大影响力的大学校长。曾国藩在《原才》中说:“风俗之厚 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响而已,……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响,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 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曾国藩还是从农业社会的思维来考虑人才培养机制的。 但当年景仰曾国藩的毛泽东,主持新民学会,还是发挥了改变社会风气的巨大的影响力。一批能够发挥巨大影响力的创新型校 长,他们的辐射力是无法估量的。

  当然,创新不是单纯靠号召就能成功的,要真正能够选拔出创新型的校长,也不是容易的事,需要逐步建立起一个良 好的文化氛围。这几年国学在教育界在社会上得到重视,我并不反对传统文化的适度回归和发扬,但也应该注意到,正是八股 文教育扼杀了中国的创新欲望。孔子的“述而不作”,儒学的为圣人立言,对于现代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确实是有负面影响 的。最近有人指出当前“学风本本主义,文风八股腔”的弊病,不正是根深蒂固的国学吗?国学大师们首先应该进行清理。无 条件地盲目地提倡国学,甚至提倡考什么四书五经,那样我们还能创新吗?其实古人也只是学点时文,应付考试而已。除非专 业人员,谁还需要全面读懂四书五经?读一遍(指基本读懂)四书五经,不需要十年寒窗也要有三年时间吧?

  这一类哗众取宠的浮躁学风,一时难以遏止。现代经济学科已是一门科学,但目前的经济学的争论却呈现隔空对话的 状态,变成一种意识形态的分歧。实事求是的学风却很容易受到压抑,学术中立的原则不被社会承认,在研究工作中贯彻往往 很困难。我举自己的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事例。我有一篇书评文章,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批评作者说:“辽沈战 役中的长春之战,更突显了战争的残酷性。长春的平民百姓经历了解放战争史上最惨绝人寰的岁月,比军队的伤亡更为严重。 反省这段历史,从人道的立场出发,我们不能不祈祷国泰民安,世界和平。把长春的解放,说成是‘解放军用不流血方式占领 大城市的第一次成功范例’,是对历史,对无辜牺牲的平民不负责任的话。”这段实事求是的话,也是全文最主要的批评,报 社编辑方面,没有经过本人同意,竟然擅自删去。如果我们的主流媒体,如此漠视《著作权法》,如此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那么我们将如何培育一个创新型国家的文化环境?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